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第246章 杨镐:从援朝英雄到萨尔浒之殇

    一、累有功勋

    杨镐,明朝末年的名将之一,在其早期官宦生涯中就展现了非凡的才能与胆略。万历四年(1576年),杨镐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举人,继而进入国子监深造,于万历八年(1580年)高中进士。此后,他的仕途颇为顺畅,从地方官做起,历任南昌、蠡县知县,期间以清廉能干着称。

    不久之后,杨镐被调入中央任职御史,但不久因故改任大理评事。这一职务虽非显赫,却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司法经验。万历年间,边疆局势紧张,杨镐凭借其出众的能力,很快被提升为山东参议,并负责辽海地区的边防事务。

    在这段时期内,杨镐不仅展现出了军事才能,还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为了增强边防实力,他积极组织军民共同开垦荒地,共垦荒田一百三十多顷,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每年可以收获粮食一万八千余石,大大增强了当地的物资储备和自给能力,对于稳定边疆局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在一次针对蒙古 炒花 部的军事行动中,杨镐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谋。时值寒冬,大雪纷飞,杨镐与大帅董一元商议后,决定采取奇袭策略。他们带领精锐部队,趁着夜色和恶劣天气的掩护,翻越险峻的墨山,对炒花部的营帐发动突袭。此次行动出其不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炒 花 部遭受重创,损失惨重。

    此役不仅巩固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统治地位,也极大地提升了杨镐在朝廷中的声望。战后,他因功升任副使,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官场地位。这次胜利是杨镐军事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他在日后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杨镐继续在边防前线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明末抗击外敌的重要将领之一。

    二、抗日援朝

    杨镐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春天接到命令,与副将李如梅一同率军出塞作战,不幸遭遇失利,损失了十员部将及一百六十多名士兵。正当此时,朝鲜再次面临日本入侵的威胁,神宗皇帝下令免除了杨镐的罪责,并提拔他为右佥都御史,兼任朝鲜巡抚,负责指挥援朝抗倭的军事行动。

    然而,杨镐还未抵达朝鲜,便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要求朝鲜官民捐赠粮食以换取升官、任官或赎罪的机会,以及免除乡吏和奴仆的劳役等。他还指责朝鲜君臣私藏粮食而不供给官军,这些做法引起了朝鲜民众的强烈不满。

    与此同时,日本将领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等已占领了南原、全州等地,并进一步向全罗、庆尚推进,严重威胁到了朝鲜王京的安全。幸而,日本人的向导沈惟敬被俘虏,导致日军失去了重要的情报来源。由于朝鲜在连年的战乱中已经变得一片荒凉,日军在当地找不到足够的补给,只得在全罗地区囤积粮食,准备长期驻守。

    随着中国援军逐渐集结,九月初一,杨镐抵达朝鲜王京。此时,朝鲜军队和明朝部队已经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迫使日军撤退至蔚山固守。同年十二月,杨镐与总督邢玠、提督麻贵等人商讨进攻方案,最终决定分兵三路,由副将高策率中军,李如梅率左军,李芳春和解生率右军,共同进攻蔚山。

    初期的试探性攻击进展顺利,日军遭到挫败,退守岛山,并在城外修建了三层栅栏作为防御工事。在战斗中,游击陈寅表现出色,接连攻破了日军的两层栅栏,眼看即将攻克第三层。此时,杨镐考虑到与李如梅的私交深厚,担心陈寅的战功会超过李如梅,因而下令鸣金收兵,阻止了攻势。

    日军趁机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等待援军的到来。明军虽然从四面围困,但由于地面泥泞不堪,加之正值严冬,风雪凛冽,士兵们的士气受到很大影响。日军则利用大炮和毒药弹进行反击,被击中的士兵往往难以存活。明军围攻十天未果,日军则利用这个机会拖延时间,并假意求和,以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

    三、大败亏损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初二,日本援军突然到达,为蔚山的日军解围。杨镐闻讯大惊失色,急忙带领部队撤退,各部明军见状也纷纷溃散。日军趁势追击,明军损失惨重,战死者无数。副将吴惟忠和游击茅国器英勇断后,才使得日军暂时停止了追击。但明军的辎重装备大部分丢失,损失极为惨重。

    此次战役原本是精心策划多年的军事行动,投入了明朝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联合了朝鲜的全部兵力,却被杨镐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彻底破坏。这场失败不仅令满朝文武官员震惊,也对明朝的声望造成了沉重打击。杨镐在逃出战场之后,带着提督麻贵逃往庆州,因担心日军追击,他又下令将所有部队撤回王京,与总督邢玠一起向朝廷报告了虚假的胜利消息。

    各部队上报的伤亡情况显示,明军损失近两万人。面对如此巨大的损失,杨镐却极为恼怒,试图隐瞒事实真相,仅向朝廷报告了极少数的伤亡数字。不久之后,杨镐的父亲去世,按惯例他应该回家守孝三年,但朝廷下诏命令他克制个人情感,继续处理国家大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御史汪先岸曾弹劾杨镐的其他不当行为,但内阁大臣庇护了他,甚至拟了一道表彰他的圣旨,但这道圣旨一直没有公开发布。赞画主事丁应泰在得知杨镐战败的消息后,前往询问未来的计划。杨镐向丁应泰展示了张位和沈一贯的亲笔信以及那道未发布的圣旨,并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绩”。丁应泰对此极为愤怒,随即上书详细报告了战败情况,并列举了杨镐应受责罚的二十八条罪状以及十个可耻的行为,同时弹劾张位和沈一贯与其共谋。

    万历帝闻讯后非常愤怒,想要依法处置杨镐及其同谋者。首辅赵志皋进行了营救活动,最终万历帝罢免了杨镐,让他等待调查结果,并派遣天津巡抚万世德接替了他的职务。此后,随着东征朝鲜的事态逐步平息,给事中杨应文提及杨镐之前的功绩,万历帝下诏同意再次启用杨镐。

    四、复为巡抚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杨镐被重新起用为辽东巡抚。在他任职期间,曾率军袭击了 炒 花部落,这一举动遭到了御史田生金的弹劾,指责他无故挑起了边疆争端。此时辽东地区战事频繁,杨镐力荐李如梅担任大将,希望能够加强辽东的防御力量。然而,他的建议受到了给事中麻僖和御史杨鹤的反对,他们对李如梅的任命提出了弹劾。面对这样的局面,杨镐上书为自己辩解,并请求辞去职务。神宗皇帝并未对他的辞职请求做出明确回应,杨镐最终选择自行离任,回到了家乡。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后金领袖努尔哈赤宣布七大恨并以此为由向明朝宣战,迅速攻占了抚顺,守将王命印战死。辽东巡抚李维翰紧急动员总兵官张承荫前往增援,但张承荫与副总兵颇廷相等将领均在战斗中牺牲,辽东局势顿时陷入一片混乱。鉴于杨镐对辽东地区的军事情况较为熟悉,朝廷决定起用他为兵部右侍郎,并委派他为经略,负责指挥辽东战事。

    杨镐到任后,立即着手整顿军纪,积极招募和集结各地的援军,准备大规模反击。同年七月,后金军通过鸦鹘关攻下了清河,副将邹储贤在战斗中阵亡。为了稳定军心,万历帝特赐杨镐尚方宝剑,赋予他斩杀总兵以下级别将领的权力。随后,杨镐将清河之战中逃跑的将领陈大道和高炫处决,并在军中示众,以此来警示其他将士。

    随着冬季的到来,各地援军陆续抵达辽东,杨镐决定发起进攻。然而,当时出现了一系列不祥之兆,包括一颗名为“蚩尤旗”的彗星横贯天际,以及天象中的陨星现象和地震,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这些都是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失败。尽管如此,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等人仍坚持认为部队长期驻扎会消耗大量粮饷,于是他们不断催促杨镐出兵。

    在朝廷的压力之下,杨镐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准备与后金决战。但遗憾的是,由于战略失误和其他种种原因,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尽管杨镐在辽东再次复出,但他面临的挑战远比以往更加严峻。这次复出不仅未能挽回辽东的颓势,反而加速了辽东局势的恶化,为后来明朝在辽东的全面崩溃埋下了伏笔。

    五、决战萨尔浒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正月,杨镐召集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等官员,决定在二月十一日誓师,并于二十一日出塞作战。他制定了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将兵力分为四路,分别从四个方向进攻后金的领土。

    总兵官马林负责率领部队从开原出发,攻打北面;杜松则从抚顺出发,向西进攻;李如柏从鸦鹘关出发,直扑清河,攻打南面;东南方向则由刘綎率领部队从宽甸出发,经由凉马佃,对后金实施侧翼攻击,并计划使用朝鲜军队提供支援。这四路大军号称共有四十七万兵力,约定在三月二日于二道关会合后共同前进。

    然而,计划的执行并不顺利。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恶劣的天气条件严重影响了部队的行进速度。此外,出兵的具体时间也被泄露给了后金方面。

    杜松急于建立功勋,提前渡过了浑河,并开赴二道关。不料,后金军队早已设伏,待杜松部队接近时突然发起攻击,杜松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马林原本计划从三岔口出发,得知杜松战败的消息后,便停下了脚步,结营自保。

    此时,杨镐得知杜松战败的消息,急忙传令让李如柏和刘綎的部队停止前进。李如柏收到命令后,停止了进军。刘綎的部队当时已经深入敌境三百里,抵达浑河附近。后金军队开始攻打刘綎的部队,但未能取得明显进展。后来,后金军队采用计谋,伪装成杜松部队的模样,成功混入刘綎的营地。刘綎发现后,奋勇抵抗,最终在战斗中牺牲。

    只有李如柏的部队保持了完整的建制,未受重大损失。此次战役,明军损失惨重,据统计,文武将吏共有三百一十多人阵亡,士兵损失达四万五千八百多人,丢失的马匹、骆驼以及武器装备更是不计其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引发了极大的震动。御史杨鹤上书弹劾杨镐,但万历帝并未作出回应。不久之后,开原和铁岭相继失守,多位言官纷纷上书指责杨镐的失职。在这种情况下,杨镐被逮捕并送入诏狱。

    六、遭到处死

    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二十八日,刑部正式判处杨镐和李如桢死刑。明熹宗朱由校认为杨镐在辽东战事中的表现“轻率寡谋”,并且认为他的行为“贻祸至今”,因此批准了刑部的判决。

    然而,到了五月六日,左佥都御史王德完上疏请求对杨镐和李如桢从宽处理,希望给予赦免。明熹宗接受了王德完的意见,同意“准从宽议”,即对杨镐和李如桢从轻发落,暂时避免了他们立即被执行死刑的命运。

    这一决定引起了争议。工科给事中魏大中随后弹劾王德完,坚持要求处死杨镐和李如桢。但明熹宗并未改变先前的决定,杨镐和李如桢暂时得以保住性命。

    崇祯元年(1628年)五月,户科给事中瞿式耜上疏论“六不平”,其中第四条就是关于杨镐和王化贞尚未被处死的问题。瞿式耜认为,鉴于他们在辽东战事中的失职行为,应当追究责任。崇祯帝朱由检回应说,“封疆失事,自有定律”,但并没有明确表示是否会对杨镐等人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到了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初七日,湖广道御史刘学诗再次奏请诛杀杨镐,认为必须为辽东的损失付出代价。这一次,崇祯帝批准了对杨镐的“ 熟 审 监 候”,即进行详细的审讯,并等待判决。

    同年九月二十一日,刑部尚书乔允升认为杨镐已经年过八旬,根据法律中的“八议”规定,年迈者可以得到特殊对待,因此请求免去杨镐的死刑。然而,崇祯帝并未采纳这一建议。

    最终,在九月二十九日,杨镐被处以死刑。这一结局标志着杨镐一生的终结,也是对他之前在辽东指挥失误的最终裁决。杨镐的处决,反映了明末朝廷对于边疆失守的责任追究态度,以及对于那些被认为失职官员的严厉惩罚。

    结语

    杨镐的经历,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一方面,它告诫我们,战争是残酷的,必须充分准备、周密计划;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明朝末年军事体制、政治腐败以及将领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自身,避免重蹈覆辙。

    喜欢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第246章 杨镐:从援朝英雄到萨尔浒之殇  
相关:    不灭武尊  修罗武神  大官人  逆天邪神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古代历史着名人物第246章 杨镐:从援朝英雄到萨尔浒之殇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45s 2.4433MB

搜"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历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