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第273章 洪秀全:从落第书生到太平天国的天王

    一、屡试不第

    洪秀全生于1814年,正值清朝嘉庆年间,成长在一个典型的客家农民家庭。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7岁时便开始在村中的私塾学习,熟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以及其他古籍,展现出了超出同龄人的聪慧与勤奋。他的家庭寄希望于他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家族的命运,光宗耀祖。

    1827年,即道光七年,14岁的洪秀全首次参加了县试,并且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这一成绩让他信心倍增,继续努力准备接下来更为关键的府试。然而,当他在次年前往广州参加府试时,却遭遇了失败。这次落第不仅让洪秀全感到沮丧,还使得家里的经济状况更加紧张。为了帮助家庭,他不得不一边参与农业生产,一边自学,以此来弥补未能通过府试的遗憾。

    1829年,洪秀全受到同学的邀请,到鹫岭古寺附近的私塾伴读。这段时间里,他不仅继续深化自己的学问,还广泛涉猎了各种书籍,包括历史和一些被认为是奇谈怪论的书籍。这些阅读经历无疑丰富了他的思想,也为他后来的思想转变埋下了伏笔。

    到了1830年,即道光十年,洪秀全因其出色的学识被聘请为本村的塾师,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传授知识,还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威信。然而,就在村民们对他寄予厚望的时候,洪秀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接连三次在广州的院试中落榜。特别是第三次落榜时,他已经25岁,这对于当时的士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年龄。连续的失败给了他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他在落第后返回家乡,因为过度的失望和压力而病倒。

    在这次病中,洪秀全经历了他生命中的一次重要转折。他陷入昏迷状态,并在梦中或幻觉中见到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告诉他,他是奉上天之命来到人间斩妖除魔的。这个梦境或者幻觉成为了洪秀全日后行为和思想转变的关键。从那以后,他的言行举止变得异常!

    二、创上帝教

    洪秀全的宗教观念转变始于1836年,即道光十六年,他在广州应试时收到了一本由基督徒梁发所着的《劝世良言》。然而,当时他并没有对此书给予太多关注。直到次年,洪秀全在广州府试中再次失利,遭受挫折的他回到家乡后,因心情抑郁而大病一场。病中,洪秀全声称自己经历了一个奇特的梦境,梦中他遇见了皇上帝,并被赋予了斩妖除魔的使命。这次梦境成为他后来信仰转变的重要契机。

    1843年,洪秀全在又一次科举考试失败后,心情十分低落,甚至说出“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吧”这样的自我安慰之言。这时,他的远房亲戚李敬芳建议他阅读之前得到的《劝世良言》。经过仔细阅读,洪秀全认为书中内容与他六年前的梦境相符,于是他开始去除传统儒家信仰的象征,比如在私塾中撤掉了孔子的牌位,并在家里供奉起了上帝的牌位。尽管他并未真正研读过《圣经》,洪秀全却坚信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弟弟,并开始传播他所谓的“拜上帝教”。

    1844年春天,洪秀全与冯云山等人开始“出游天下”,在各地传播他们的宗教信仰。起初,他们的活动收效甚微,但在进入广西贵县后,情况有所改善。冯云山在紫荆山区进行了艰苦的传教工作,发展了一批信徒。同年晚些时候,洪秀全返回家乡,并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和《原道醒世训》等文章,试图将基督教的神与中国的传统宗教相结合,提出上帝是唯一的真神,并倡导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理想。

    1847年,洪秀全前往广州,从美国浸礼会传教士罗孝全那里学习基督教的教义和仪式。虽然他请求受洗,但由于对教义理解不够深入而遭到拒绝。这促使洪秀全自行施洗,并继续发展他的拜上帝教。冯云山在广西建立拜上帝会组织,并设总部于紫荆山,洪秀全则被尊为教主。拜上帝会的成立,标志着洪秀全的宗教运动进入了实质性的组织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拜上帝会在广西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1850年,该组织与当地的敌对力量之间的冲突愈发激烈。洪秀全的母亲及家人也被转移到了广西。同年9月,为了避免清军的围捕,洪秀全在“天兄”的命令下隐匿起来。各地的拜上帝会成员因受到压迫而纷纷聚集,准备起义。12月,金田会众在思旺圩击败清军,成功护卫洪秀全回到金田,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起义做好了准备。

    三、称王立业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宣告成立太平天国,并自称为天王。这场起义迅速引起了清廷的注意,并派遣了钦差大臣李星沅前往广西进行镇压。面对清军的围剿,洪秀全领导的起义军迅速行动,占领了重要的商业中心江口,并在那里与清军展开战斗,最终迫使清军采取围堵战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851年2月至3月间,由于粮食短缺,洪秀全率领部队撤离江口,转向武宣东乡。在此期间,他开始着手构建新的军事指挥结构,分封五军主将,加强了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4月,广西巡抚周天爵与向荣联合进攻太平军,但被洪秀全亲自督战击败。清廷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派遣了赛尚阿为钦差大臣,并增派兵力,试图彻底消灭太平军。然而,在一系列的战斗中,太平军再次取得胜利,并于6月击败了乌兰泰的部队。

    面对清军的强大压力,洪秀全决定改变战略方向,于7月向南突围,返回紫荆山。在紫荆山,洪秀全将部队分为前后两部分,以应对清军的进攻。然而,8月,清军偷袭成功,导致太平军失去了一些重要据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洪秀全下令突围,于9月成功从新圩突围,并在官村岭击败了尾随的清军。

    9月25日,太平军攻占了永安州城,并在此停留了半年多,进行政权建设和整顿。然而,由于粮食和弹药的耗尽,太平军不得不在1852年4月突围。在突围过程中,太平军遭受了一定的损失,特别是在蓑衣渡之战中,冯云山不幸牺牲,这对洪秀全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尽管如此,洪秀全仍然率领太平军继续前进,于1852年底占领了道州。在此之后,杨秀清提出了进军两湖、东取南京的战略构想。太平军继续向北推进,攻占了多个城市,并于1853年1月12日攻克了武昌。2月,太平军沿长江东进,相继占领了九江、安庆等重要城市。

    3月19日,太平军攻克了南京,洪秀全于29日入城,并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在此之后,太平军分兵东征,攻克了镇江和扬州,进一步巩固了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定都天京后,洪秀全致力于政权建设,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实现一个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然而,随着政权的稳定,内部权力斗争也开始显现。洪秀全主张废除四书五经,但这一提议遭到了杨秀清的反对。在“天父下凡”的事件中,杨秀清借机迫使洪秀全妥协,但即便如此,《四书五经》的修订和刊印也未能完成。


    四、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发生在1856年,对太平天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天京事变的具体原因,历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主要的说法。

    按照第一种说法,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了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长达三年的围困。向荣于8月去世,其死讯很快传到天京。此时,东王杨秀清看到太平天国形势一片大好,野心膨胀,企图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他利用“天父下凡”的宗教仪式,迫使洪秀全封他为“万岁”,这使得洪秀全与杨秀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与此同时,北王韦昌辉对杨秀清掌控国事心怀不满,表面上对杨秀清毕恭毕敬,但实际上却暗藏杀机。洪秀全意识到北王、翼王石达开及燕王秦日纲等人都对东王不满,于是密诏韦昌辉返回天京诛杀杨秀清(也有说法认为并无密诏)。杨秀清及其家人被杀,这一事件史称“天京事变”。

    石达开闻讯后赶到天京,指责韦昌辉滥杀无辜,两人因此发生冲突。韦昌辉进一步扩大事态,杀害了石达开的家人。石达开从安庆起兵,声讨韦昌辉。面对众怒,洪秀全最终下令将韦昌辉处死,并将其首级送交石达开,以平息事端。

    事变后,洪秀全追封杨秀清为“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并将自己的第五子过继给杨秀清,将杨秀清被害的日子定为“东王升天节”,要求臣民们永远铭记。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1856年,杨秀清派遣韦昌辉去江西督师,但韦昌辉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害怕受到惩罚,便擅自率兵返回天京,并前往天王府求情。洪秀全斥责韦昌辉擅自回京,威胁要严惩他。走投无路之下,韦昌辉决定孤注一掷,率军突袭东王府,杀死了杨秀清及其部下两万余人。石达开返回天京后,指责韦昌辉滥杀无辜,但韦昌辉却欲进一步加害石达开。石达开逃到天王府,韦昌辉则带兵攻打天王府。石达开连夜逃出,韦昌辉随后杀害了他的家人。石达开逃到武昌后,集结四万大军讨伐韦昌辉。

    五、大势倾颓

    从1858年开始,太平天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外部压力。清军不断加强对天京的包围,并频繁发动攻势,试图一举摧毁太平天国的中枢。然而,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等年轻将领的顽强抵抗下,太平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成功抵挡住了清军的多次进攻,使得天京暂时得以保全。

    1859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抵达天京。洪仁玕曾在海外留学,熟悉西方文明,被洪秀全视为重振太平天国的重要人才。洪秀全高兴地封洪仁玕为军师、干王,并任命他总理天国朝政。然而,由于洪仁玕在当时并未立下显赫战功便获封王位,引起了其他将领的不满。为了平息众议,洪秀全开始分封其他异姓王,并逐渐开始滥封王爵,导致权力分散,进一步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凝聚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861年,英国海军提督何伯与参赞巴夏礼访问天京,提出了以协助太平天国打败清政府为条件,要求事后平分中国领土。面对这一要求,洪秀全态度坚决,拒绝了英国人的提议,表明了他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立场。然而,这一拒绝也意味着太平天国失去了可能获得的外部援助。英国人见无法从太平天国那里获得利益,转而支持清政府,使太平天国的处境更加艰难。

    到了1862年,随着陈玉成的英勇就义,太平天国失去了另一位重要的军事领袖。与此同时,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再次逼近天京城外的雨花台,对南京城形成了严密的包围。随着天京城外的据点一个个落入清军之手,太平天国的形势急转直下。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李秀成建议放弃天京,转战中原,以寻求新的生存空间。然而,洪秀全却拒绝了这一建议,坚持固守天京。

    晚年的洪秀全思想趋于保守,越来越依赖宗教迷信。在天京面临重重危机之时,他并未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反而向将士们宣称会有天兵下凡相助,驱赶清军。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不仅未能提振士气,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太平军内部的悲观情绪。

    六、因病逝世

    到了1863年冬天,太平天国已经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清军的围困使得天京城内的物资供应日益紧张,粮食匮乏,外援断绝。在这种情况下,李秀成多次建议洪秀全放弃天京,突围而出,寻找新的立足之地。然而,洪秀全拒绝了这一建议,他固守天京,寄希望于上帝能够降下奇迹,帮助太平天国击败清军。

    洪秀全此时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他患上了重病,但仍然坚持留在天京城内,不愿离开。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转机。然而,随着天京城外的防御工事被一一攻破,洪秀全的希望逐渐破灭。

    1864年6月1日(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51岁。他的去世对太平天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洪秀全的去世并未立即公开,他的臣属用锦绣绸缎包裹他的遗体,将其秘密安置在宫内,以防消息泄露引发更大的混乱。直到十多天后,才正式对外宣布洪秀全的死讯。

    洪秀全去世后,其子洪天贵福继承了天王的位置,但此时的太平天国已经无力回天。1864年7月19日(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清军终于攻破了天京城池,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终结。

    结语

    洪秀全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既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是宗教改革的先驱。然而,其奉行的一些政策如盲目排外以及后期个人生活的腐化,也给太平天国带来了负面影响。无论如何,洪秀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他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

    喜欢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第273章 洪秀全:从落第书生到太平天国的天王  
相关:    不灭武尊  养鬼为祸  挂了99次之后  武道大帝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古代历史着名人物第273章 洪秀全:从落第书生到太平天国的天王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47s 2.4029MB

搜"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历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