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于太虚静地参研《道德经》真谛,已然解析至第二十五章节处。
他于老子的深邃哲思中,得见关键点。圣人老子,借由这一章的深度思索剖析,令修行者领悟到了“道的本质与超越性认知,洞悉到道与万物的关联,着重的阐述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以及物极必反的玄奥道理,让修行者,自然而然地展开真我反思,与自我觉省核察。”
道,本是一种先于天地存在的混沌之物,它寂静无形,独立长存,永不改变,又千变万化,循环往复,永无止停。
这种玄之又玄的特性,让修者深刻体会到“道”,作为宇宙万物之母的伟大和深远。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解析了“有”与”无”的玄奥深意,乃是宇宙间最为原始、最为根本的存在。
然道,不仅仅只是宇宙的起源根本,也是所有万物生长、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
寰宇天下万物,都是依赖于“道”而存在,遵循“道”之规律而运行。
这种玄乎关系,让修者于升华中意识到,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应当遵循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顺应“道”的指引,才能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人者万物之首灵,自应当效法天,地,时,空,位面,界域,时光轴线以及道韵等等诸般寰宇玄奥法则规律,矩阵使然。
最终借假修真,遵循着自然规律种种,达成真我长存。
《道德经》中思想意识,启迪修者在管理国家、社会和个人生活时,应当顺应自然、尊重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和强制。通过无为而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内心的平静安宁。
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都会走向反面,反者道之动,此为宇宙间恒长久远之不变规律。
修者在追求成功和美满的过程中,应当保持心态良善,不仅要由内而外展现谦虚谨慎的态度,还必须恒长地避免骄傲自满和过度追求物欲种种。
在面对修行困难和任何挫折时,都应当保持乐观向上和积极坚韧的稳定心态,要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行必有果,最终自会迎来良好转机。
道之运行自然规律解析,其中玄妙法则启示。修者,自当反思与自省。此一点,是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修者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与错误之地,从而及时纠正修行方向,并不断进步升华真我实在。
通过自省修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真我的关系。理解人与社会,天道,自然之间的玄妙联系。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以及天道法则。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其中真意是:“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天体存在。此天体那时寂静啊,空虚孤独啊!
然它独立存在,而又永不改变。周天运行,却是永不知倦怠。此可以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
我都不知道其名字,且强为他取个字"道",勉强起个名叫"大"。大就叫时光飞逝,飞逝就叫宁静致远,宁静至远而反复。所以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
宇域中有四个为大的,人居于其中之一。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为法,道法自然。
时空长河中,位面时空内,有诸多修者故事,可使道心明镜一般,照亮自我暗黑懵懂与无知。
曾几何时,在那云雾缭绕、仙风飘渺的深山之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道长,曾广传道法,普济懵懂无知人。
他门下众多弟子,其中有一名弟子格外灵通,引其注目。
然这名弟子,从事修行道法一途,并非本愿入山,乃是受家人排挤,谓之寄予厚望而来,所以其终日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无有精心进取。
一日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光影,微风轻拂着山间的花草树木,天气清爽令人安宜。
道长却是手持一把洁白如雪的细盐,缓缓走到那个看似在打坐观想的弟子身旁。然后道长轻轻地,将手中细盐,放入到这个弟子身前,置放着的一杯山泉水中,并示意这个弟子端起杯来品尝一下。
这个弟子虽然不知道师父让自己喝水,是个什么意思,却是端起杯子,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
只一小口,使得他瞬间眉头紧皱,面露苦涩之色,大声叫道:“师尊,这杯水咸得发苦,无法下咽,你老这却是为何!?”
道长微微一笑,并未言语,而是示意他跟来,便带着弟子们来到了一个大湖边。
只见这清澈的湖面,波光粼粼,映显着蓝天白云和远处青山的倒影,碧水长天共一色,好一处仙山湖景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道长带着弟子们来到湖边,他抓出一大把细盐,毫不犹豫地就撒入湖中。待见盐粒完全融入湖水之后,道长再次示意,让这个弟子且尝尝湖水的味道。
这个弟子自然是满心地狐疑,但师尊有令,他又岂敢不从,便是弯下身去,用双手捧起一汪湖水送入口中。
片刻之后,他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脱口而出道:“师尊,这捧湖水,竟然如此纯净甜美,丝毫没有你所抛洒入水中的盐粒那咸味儿!”
此时,道长方才语重心长地对弟子说道:“徒儿,人之生命中的痛苦,就如同这些盐粒一样,其本身并不存在甚么好坏之分的。
然而我等众人,之所以能够体悟到其中那如盐咸齁涩不适的滋味,恰似将人所承受的苦楚,放入那窄小得如同针尖的容器之中,自去饮用。其过程虽然适度相等,然而由于所容纳的“容器”大小各异,从而导致同等事物一般体悟心境,发生了大变化。
当你心胸如同杯水一般狭隘时,那么些许的痛苦,就会如同泰山压顶一般,令你难以承受。
然而倘若你拥有如同湖泊一般宽广的胸怀,那么,再多的痛苦,也会如同一把被放入湖水中的盐一般,被稀释淡化,乃至变得微不足道,几近未曾存在过。”
言罢,道长稍作停顿,目光深邃地凝视着一众弟子,继而转向那个弟子,问他道:“徒儿,汝以为是一粒熠熠生辉的金子为贵为重呢!抑或还是一堆平淡无奇之烂泥为佳呢?”
这个弟子稍稍思索了片刻,便是回答他道:“师父,自然是金子为贵为重啦!谁个不喜欢金子呢?”
道长听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轻轻抚了抚胡须,又甩了甩拂尘,才拍了拍那弟子的肩膀,缓声轻言道:“徒儿,如果此刻的你是一颗亟待发芽成长的种子,那么对于你来说,金子又能有何用处来?
相反,此刻看似无用的烂泥,恰恰能够给予你生长所需的养分和环境。
所以啊!很多时候事物的价值,并非绝对的。关键在于,我们所处的位置和看待问题的角度。
只有学会转换心境,许你便能从本无的烦恼与困境中解脱出来!令自己领悟到生活真正的美好所在。”
这名弟子经过师父点拨,便是于山中潜心修行,再不胡思其他。
一段时日之后,这一日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落在道观的深深庭院之中,印象里形成一片片摇光曳影。
此时,那位仙风道骨、德高望重的道长缓缓踱步而来,走到正在打坐冥想的弟子身旁,轻声问他道:“徒儿,修习了许久,玄门道家所存于这世间,何物最为珍贵?你可知晓?”
那名弟子闻声,缓缓睁开双眼,稍作思索后回答其师道:“师尊,依弟子愚见,我道门玄宗内,当属已经失去之物与尚未得到之物最为珍贵。”说完,他便抬头,望向道长,期待着师父对自己答案的肯定评价。
然而,道长却只是微微摇了摇头,拂尘一甩,并未言语,转身便是离去。只留下弟子一脸疑惑,他望着师父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山中无岁月,然时光荏苒,岁月仍旧如梭飞逝,转眼间数年间过去,世事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青涩稚嫩的弟子,历经风雨磨砺,已然逐渐变得成熟稳重起来。
又是一个宁静的午后,微风轻拂,树枝摇曳。道长再次来到弟子面前,旧事重提道:“徒儿,现如今,你可还认为失去与未得之物乃是最为珍贵之物?”
那弟听闻师尊旧话重提,不禁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师尊,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打磨,弟子方才是明白过来,这世间最为珍贵者,非已失或未得之物,而是当下我等正处之,且实实在在拥有的一切啊!”
其师闻听弟子之回答,微微颔首,面露满意之色。他面色沉稳,轻抚着长须,转身便是离去。
这位年轻的弟子,踏入修道之途已然一段长时,自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修者天姿,以及上进积极心态。
他日复一日地刻苦修炼,终于让他成长为一名意气风发的青年有道之士。当然随之而来的羡慕嫉妒恨自也不少。
就在这一天,内心充满疑惑的他,来到了道长面前,虚心求教道:“师尊,近来有人称赞我是天赋异禀的奇才,但同时也有人对我恶语相向,骂我愚笨不堪。
徒儿实在困惑不已,不知在您眼中,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只见道长微微一笑,并未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反问他道:“徒儿,你又是如何看待你自己的呢?”
听到师尊这话,青年顿时愣住了,他的脸上露出了一片茫然之色。他感觉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了!
道长见其状,轻抚胡须,不紧不慢地说道:“徒儿,你就好比这一斤普普通通的大米。在炊妇的眼中,你可以变成香喷喷的几碗米饭。
而到了卖饼人手里,你摇身一变,会成为了美味可口的烧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若是你落入造酒人家眼中,你又会被酿作成为醇香醉人的美酒。
然而无论外界如何看你待你,他们如何地改变你的用途,你这米,始终就是那米啊!
同样道理,无论别人怎么看待,你依然是你,至于最终你能有多大的成就与出息,修成怎样的正果,关键还是在于你自身,你是如何审视真我自在的呀!”
听完师父这番话,青年道士如醍醐灌顶一般,心中的蒙尘,眼前的迷雾瞬间消散不见,他豁然开朗,再无桎梏,突破连连。
后来,在漫长而艰苦的修行途中,他又渐渐地感到索然无味。日复一日的修炼让他心生倦意,向往起红尘花开,富贵享受的美满生活来。
他再也提不起丝毫的修行兴致,甚至连一丝快乐感受都难以寻觅到了。
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对尘世的痴心妄想,令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迷茫之中。
于是,某一天里,他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疑问,鼓起大勇气向师父道:“师尊啊!弟子一直在思考,究竟怎样做,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既快乐,又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的人呢?”
道长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徒儿,且莫急,想要达成这般境界,并非是件轻易之事,为师只可以告诉你,这其中蕴含着四层深意,你坐下来,慢慢体会其中的妙趣所在吧!
其一便是你要学会,把自己当成别人’来看待。如此一来,你便能摒弃掉以自我中心的那份执念,达到一种‘无我无物’的境界。
其二则需要做到,把别人当成自己对待,以同理之心去关爱他人,此乃是方外之人的慈悲心。
其三你更得明白,把别人当成别人的道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此乃处世为人的智慧。
至于最后的那第四层境界嘛!就是能够真正地把自己当成自己了!勿失真我,顺应本心,自然而然地行事,这才算是领悟了自然之道。
石中了悟故事真意,犹如醍醐灌顶,顿悟其中的内含,如拨云见日般发现了真我境界的不足所在,进而对《道德经》中的真谛如痴如醉地聚心凝神参详观想起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杂曲歌辞·浪淘沙》唐·刘禹锡)
喜欢成道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