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惜惺惺,英雄爱英雄。
狄仁杰时任参军,身份低微,阎立本却从其眼神中不见一丝畏惧之色,极为沉着冷静,故为其胆量折服,并对近臣言道:似其被我凝视良久,而毫无动容者,从所未见。
于是奏请天子,将狄仁杰擢为并州都督府法曹,此后成为一代名臣。
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安置从印度带回经像,奏请在大慈恩寺西院建造大雁塔。高宗准三,并命阎立本绘大慈恩寺图式及佛像,刻于雁塔底层四面门楣。
显庆元年,在兄长阎立德逝世之后,阎立本继任为将作大匠,又迁升为工部尚书。
时有梁人张僧繇所传《醉僧图》惟妙惟肖,道士常以此嘲笑僧人。僧众于是凑钱数十万,请阎立本再画《醉道士图》,两幅画同时流传于世。
至高宗总章元年,阎立本被擢升右相,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便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
画外音:阎立本是中国绘画史上领军人物,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其以历史人物画见长。据史籍记载,其传世作品极多,曾有《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秦府十八学士图》、《魏征进谏图》、《北齐校书画卷》、《异国斗宝图》、《职贡图》、《明凌列像图》、《西域图》、《外国图》、《永徽朝臣图》等;保留至今者,犹有《历代帝王图卷》、《萧翼赚兰亭图卷》、《步辇图》等。形象逼真传神,时人誉为丹青神化。
唐高宗总章二年,春二月辛酉,朝廷人事更迭,以张文瓘为东台侍郎,右肃机、检校太子中护谯人李敬玄为西台侍郎,并同东西台三品。
张文瓘与李敬玄既入台阁,又以雍州长史卢承庆为司刑太常伯,继为刑部尚书。
卢承庆至此被任为刑部尚书,所谓知足不辱,次年便即告老请求退休。高宗准之,加授金紫光禄大夫。至次年咸亨元年,卢承庆病卒,赠幽州都督,谥号曰定。
总章二年三月,丙戌,以东台侍郎郝处俊同东、西台三品,拔为宰相。
五月,唐高宗纳安东都户薛仁贵之奏,敕徙高丽三万八千二百户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留其贫弱者,使守安东。
六月戊申朔,出现日食,其后天下气候反常,灾荒四起。先是冀州大雨,水深一丈,坏屋毁田无数。入秋之后剑南道大旱,十九州皆受灾情。括州又降暴雨,海水到灌永嘉、安固二县城,百姓庐舍被毁,死九千余人,丧牛五百头,损田四千一百五十顷。
是年四十余州饥荒,关中尤其乏食。
唐高宗本欲巡幸凉州,因众议不可,其后详刑大夫来公敏又直言进谏,因此作罢,并升来公敏为黄门侍郎。又诏徙吐谷浑部落,就凉州南山而居.
朝廷群议者恐被吐蕃侵暴,使不能自存,欲奏请先发兵击退吐蕃。右相阎立本独持异议,以为去岁饥歉,未可兴师。于是议久不决,竟不果徙。
九月末,王义方病故,年五十五岁。当初因廷劾李义府获罪,左迁莱州司户参军,隐居昌乐聚徒教授,其后十数年不曾为官,至此病死乡野。
冬十一月,司空、太子太师、英贞武公李积寝疾,不复能上朝。
高宗闻悉,乃召其子弟在外任职者俱回长安,使归府侍疾。此后凡是皇帝及太子所赐药饵,李积则服之;若子弟为其迎医请药,皆不许进府。
家人怪而问之,李积答道:我本山东田夫,因遭隋末大乱,随翟让起事于瓦岗,其后入唐。今值天子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修短有期,岂能复就医工求活?
众子侄既闻其如此说法,也就不再勉强。
忽一日晨起,李积谓其弟司卫少卿徐弼:吾今日小愈,可共众子弟置酒为乐。
于是子孙悉集,欢饮至午。酒阑之余,李积又谓徐弼道:吾自度必不能起,今日之会,是欲与汝曹作别耳。汝曹勿须悲泣,皆都听我约束。我见房玄龄、杜如晦平生勤苦,仅能顶立门户而已;一旦遭不肖子弟乱法,便即荡覆无馀。我有子孙满堂如此,今悉付予贤弟管理约制。待我下葬毕,贤弟即可迁入我堂以居,抚养孤幼,谨察其行。子孙中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告我以闻可也。
自是不复更言。十二月戊申,安然坐逝。
天子闻而悲泣,及下葬日,又幸未央宫,登楼望其輀车恸哭。于是命起冢墓以象阴山、铁山、乌德鞬山之形,以旌表其平灭突厥及薛延陀之功。
李积为将一生,又身为鬼谷掌门,多谋善断,自不必说。每与人议事,亦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于将士;故令部下人人思为效命,所向无不克捷。
每临战事之前选将任帅,必訾相其状貌丰厚者遣之,其余不用。
有人问其缘故,李积每常答道:我曾向李淳风学习相术,颇有心得。凡薄命之人,不足与共成功名。
其姊尝病,李积当时身为仆射,亲为胞姊煮粥。因风吹回火,爇其须鬓。胞姊劝道:府中仆妾幸多,弟何自苦如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积答道:贤姊年老,弟亦老迈,去日无多。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
弟子薛仁贵在外领兵,常不在京城,每回长安,必于参王拜驾之后,首先来看恩师。
李积便以鬼谷门中之事殷殷托之,并对其说道:近闻军中诸将,皆以“战神”呼我师徒二人。则战神之称,岂可视为荣耀乎?
薛仁贵问道:身为武将者,战神之称非为荣耀,则何为荣耀?
李积答道:止戈为武,汝其识之!我年十二三时,便为无赖之贼,逢人则杀。十四五岁时为难当之贼,心中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岁是为佳贼,必临战阵方才杀人。二十岁为大将,用兵是为救人之死也。
薛仁贵闻罢,再拜受教。
李积既死,因长子徐震早亡,高宗便命徐震之子徐敬业袭其祖爵,亦为英国公。
字幕:唐高宗总章二年,冬十一月。日本天皇派大臣河内鲸等人来朝,祝贺唐天子平定高丽,并贡献方物。是为日本第七次遣唐使来至长安。
此番遣唐使之来,表明唐灭百济、高丽之后,迫使日本承认唐朝对辽东半岛管辖之权,因此改变对外政策。唐高宗李治大喜,厚待使归。
次年春三月,因中原大旱,诏命大赦天下,命改年号为咸亨元年,又改蓬莱宫为含元宫。
其后未几,敕命突厥诸酋长子弟,皆都前往东宫事奉太子李弘。
西台舍人徐齐聃上疏力谏:皇太子当引文学端良之士以置左右,岂可使戎狄丑类入侍轩闼!又齐献公长孙晟乃陛下外祖,虽子孙有犯,岂应上延祖祢!今周忠孝公庙甚得修葺,而齐献公庙毁废,不审陛下何以垂示海内,以彰孝理之风!
高宗览奏,虽见言辞不敬,亦皆从之。
画外音:徐齐聃字将道,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世居冯翊,乃是后宫徐充容之弟。极有文才,八岁能文,举弘文馆生员。历任曹王府参军、潞王府文学掾、崇文馆学士、桃林令、沛王侍读、西台舍人。徐齐聃擅长文诰,高宗深爱其文,令侍皇太子及诸王,教授文学。后因泄漏禁中机密,被贬蕲州司马,流放钦州,卒于流放之地,年四十四岁。
咸亨元年,吐蕃因并吞吐谷浑而至强盛,开始大力开疆拓土。
此时吐蕃以噶尔·赞聂多布为大相,并由其弟噶尔·钦陵统兵驻节吐谷浑,以加强对河源地区(今青海西宁)控制,寻机东进。
钦陵率军二十万北上,先取于阗、疏勒,再挥戈东进龟兹,而后攻占焉耆以西数镇。
是年四月,又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攻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温宿)。
当时大唐安西都护府统辖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治所便在龟兹,既遭沦陷,遂罢安西四镇。唐朝在西域统治至此动摇,吐谷浑、鄯善、且末之地,皆为吐蕃所据。
四月九日,唐高宗诏命,以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军西讨吐蕃,兼送吐谷浑还其故地。
当年八月,薛仁贵率唐军进至大非川(今青海切吉旷原),准备先进乌海,然后直指吐蕃首都逻娑。
因以乌海险远,军行艰难,遂留郭待封率军二万,在后保护辎重,屯驻于大非岭上;又再三叮嘱,须筑两重寨栅,围护辎重,待前军袭取乌海,然后听命前往汇合。
郭待封口中应诺,待薛仁贵前脚一走,便对部将笑道:此人不过是火头军出身,稍建微功,便如此小看人!我乃将门子弟,世代用兵,岂有不如彼者耶!
由是不以其叮嘱为意,悄悄拔营起寨,率领辎重部队跟随于后,要去抢夺功劳。
薛仁贵率领轻锐部队,尽弃辎重倍道兼行,与吐蕃前军遇于河口(今青海玛多)。吐蕃军猝不及防,一战大败,伤亡甚众,部军四散,损失牛羊万余头。
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以待后援。
吐蕃军初败河口,主力并未受损,由是迅速聚集二十万大军,来攻唐军大非岭阵地。未料在半途正好遇见郭待封出离堡垒营栅,于是随即抓住战机,举大军围裹上来,以十敌一,对其二万人进行剿杀。
郭待封自是不能抵敌,仅以身免,所带辎重粮草尽失,皆都送给吐蕃。
薛仁贵闻说后面阵地已失,又粮草辎重尽没,孤军难以存身敌后,于是被迫退保大非川。时至八月,钦陵挥四十万吐蕃大军而来,逼令唐军决战。
薛仁贵因失大非岭,以至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于是一战大败,丧师数万。薛仁贵见己军陷入窘境,遂先施疑军之计,然后遣使与钦陵约和。
钦陵虽然仗恃兵多获胜,但因不知唐军后备虚实,且早闻薛仁贵“大唐战神”之名,不敢过于紧迫,遂应其和,各引兵以还。
大非川之战唐兵大败,十万大军死伤略尽,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仅率万余残部东还。高宗闻报大怒,命将三员大将械送京师,皆都免死除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后有朝臣评谓,唐军之败,将帅不和系其原因之一,但主因还是与吐蕃两方力量悬殊过大。吐蕃兵力三倍于唐兵,且占地势之利;唐军孤军深入,地形不熟,故有此败。
高宗不甘心此败,于当年九月再发大军,以左相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出击吐蕃。然而姜恪不幸病卒于军中,只得班师。
薛仁贵兵败罢官,心中抑郁,杜门不出,在府中仔细分析此战失败原因,痛悔不已。
这一日午后,微服出于后门,单戟匹马出于京城,携带酒肉来至昭陵,先祭师祖李靖,再祭恩师李积,酌酒洒奠,放声大哭。
当时夕阳在山,红云似火,这一场哭,直是天愁地惨,日月无光。
正悲哭之间,忽闻耳边一人说道:贤契有何心志不舒,竟如此感伤?
薛仁贵急止泪回顾,见身畔站立一个老道,仙风道骨,不是恩师李积,却又是哪个?于是怔了半晌,翻身拜倒:恩师这是起死为生,还是弟子已归地府,与你老人家相见?
李积笑而不语,往林中便走。薛仁贵牵马以入,犹如身在梦中,未知身处何境,怔怔忡忡。李积命其卸下行囊中酒肉,摆在树下青石之上,两人对面坐下。
当时夕阳在山,照得山林尽染,一片通红。二人便将酒食摆开,在林中对坐而饮。
李积说道:贤契休惊。前者我非归天亡故,而是籍我师母红拂女骊山派仙术灵丹,以诈死瞒过天子及群臣部将,以脱此尘世,专心修道养生,不再问朝中之事也。
薛仁贵闻此,这才大悟。便问:恩师既已脱离人世,又因何在此出现?
李积:我在华山与终南山上修炼,本来行踪无定。因再过五日,便是师母红拂仙师九十岁华诞,我欲往骊山前往祝寿,路过于此。因见你哭得心伤,故此停驻脚步,为贤契宽解一二,你我师徒得以相见。虽系天上人间,不谓人鬼殊途也。
薛仁贵听罢,面含羞赧道:师祖卫国公及恩师用兵一世,从未失机;徒儿不肖,至有大非川之败,自觉无颜以对鬼谷历代仙师,故失态悲哭耳。
李积笑道:你恨天子心太偏,处置不公袒佞奸;我谓皇帝爱良将,只是贤契看不穿!贤契并非含愧,实是怀怨。你却不知,今上早明其中就里,将贤契罢职为民,正为保护我鬼谷门派,以备其后更有大用也。
薛礼惊问:恩师据何而作此言?
李积答道:大非川战事,我已尽知详情,且知此战必败,不仅因郭待封不听你调度,擅自行动。天子乃圣明之君,事后亦知此战必败之因,是在朝廷,而非在你一帅二将。天子故此不究细过,只将你三人一齐罢免,便为今后再次量才而用,埋伏张本。
薛仁贵:弟子不敏,望恩师详加开释。
李积:此番大战,是天子怀愤而发,准备不足,因此罪不在贤契,此理明矣。我鬼谷门用兵,向来是以少克众,从不在乎兵将多寡,胜负之数,无非全在天时、地利、人和。贤契先在河口大胜,本来已获先机,但郭待封擅自行动,以致唐军由胜转败。表面看来,此是主因,其实非也。便是郭待封遵令而行,固守大非岭不出,此战亦未可胜也。
薛仁贵听罢,若有所悟,恭敬问道:请恩师详加指点。
李积说道:依我观之,贤契之败,其因有三。败因之一,乃是地利因素,唐军不善高原作战,出现严重缺氧反应。又水土不服,遍生疾病;更兼在高原长途奔袭,不类于此前在陇西大漠戈壁,极易使骑兵疲惫不堪,战力削弱。贤契自鄯州河湟谷地出兵,利于骑驰,及至乌海,地势高出七百丈余,则现高山反应,不用交战,已自困矣。况挥军轻锐倍道,是为高原作战大忌,贤契犯之,如何当得吐蕃番兵本是高原部民,且以逸待劳?体力消耗过巨,以平原战法用于高原,不败而何?
薛仁贵听罢,惕然心惊,暗自惭愧。
李积继续说道:败因之二,唐天子以贤契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便是以一举占据逻娑为出师之名,战略意图显然有误。依天子之意,吐蕃占领西域,其国内必然空虚。贤契只要拿下吐谷浑,便可切断吐蕃与西域四镇联系,进可直捣逻娑,退可夺回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且又先遣阿史那忠,领玉河军往救于阗;以阿史那都支为匐延都督,以牵制吐蕃兵力。贤契围魏救赵,批亢捣虚,可谓是稳操胜券上策也。
薛仁贵道:然则恩师何以说此是为败因?
李积道:将中原战术照搬于高原,不知变通,故此胜策转为败因。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大军聚则乏粮缺水,散则虽有百万之众而无所致用;且高原缺氧,焉有万里以袭人之国者?又安西四镇与乌海相距数千里之遥,直似两国之间,唐军又焉能互相为应者?
薛礼闻此,沉默不言,暗暗点头。
李积又道:败因其三,不占人和。虽天子欲助吐谷浑复国,奈吐谷浑非但不领此情,反倾向吐蕃,故致我大唐军孤身奋战,缺乏内应外援。彼时我大破东、西突厥,及薛延陀、高昌、铁勒诸国时,是因其内部分裂动乱,部族反其可汗,争为我大唐向导,故能胜之。吐谷浑与吐蕃虽有灭国之恨,但其部族以吐蕃近而大唐远,急时不能相救,故不以我为援,反视为敌也。又贤契对手,乃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并非无能之辈,且以四十万之众应敌唐军十万,众寡亦甚悬殊。且此四十万众,吐谷浑约占其半,则是以唐军为入侵之敌,而非助其复国之盟也。果若如是,则贤契万里远征,以一敌二,岂有胜算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薛仁贵听至此处,回思当时大非川战况,果如恩师所断,丝毫不错。当自己兼道挺进乌海之时,论钦陵果是迅速调遣吐谷浑军,邀击郭待封粮草辎重,以断唐军后备补给。
想明此节,于是心中豁然开朗,只觉光风霁月,再无恨怨沉滞。
李积见此,呵呵大笑,起身道:酒足饭饱,趁此明月在山,我便去也。
说罢大袖飘飘,出林而去。
唐灭高丽之后,设置安东都护府统辖其地,本以薛仁贵为大都护,治理年余,高丽人悦之,几忘亡国之痛。但自薛仁贵被调往西域,率军征伐吐蕃之后,辽东防务一时空虚,于是朝鲜半岛及辽东战火复燃。
先是新罗国忘恩负义,背叛唐朝,开始侵扰唐熊津都督府所辖前百济旧地。
唐高宗闻而大怒,当即遣使前往半岛问罪。新罗王立即服软,并遣钦钝角干、良图波珍餐为使,入唐谢罪;暗中却鼓动高句丽遗民在辽东发动叛乱。
高句丽遗民大长钳牟岑因受新罗蛊惑并提供资助,于是率众造反,并立故高丽王高藏外孙安舜为主。
当时唐朝西征吐蕃未还,新罗便利用唐军暂无暇东顾之机,于唐咸亨二年攻占泗沘要塞,并在此建立所夫力州,继而占领前百济全部领土。
唐高宗闻报,知道非动兵不可,遂派高侃为东州道行军总管,李谨行为燕山道行军总管,先往辽东讨伐安舜。又遣司平太常伯杨昉驻守安东都护府,绥纳高丽亡余。
安舜大惧,因杀钳牟岑,然后逃奔新罗。
高侃又名高偘,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永徽中因生擒突厥车鼻可汗,以功升为安东都护、辽东道大总管,镇抚高丽,入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封平原郡公。
此番再次挂帅,讨伐高丽遗民叛乱,历经四年,方才平定。咸亨二年,高侃破高丽余众于安市城;三年在白水山激战获胜,并败新罗援兵。四年闰五月,李谨行于瓠芦河之西又破高丽,其妻刘氏擐甲帅众坚守伐奴城,高丽久攻不下退兵,唐军终于获胜。
便在高侃东征平叛同年,武皇后生母鲁国忠烈夫人杨氏病故。
高宗敕令朝臣文武九品以上,及外命妇并诣宅吊哭。又加赠武后生父武士彟为太尉、太原王,夫人杨氏因而升为王妃。初因武士彟二子武元庆、武元爽皆被武后贬杀,乃以武后长姊韩国夫人之子贺兰敏之继嗣,袭封周国公爵,改姓武氏。
武敏之由此深受帝宠,累迁弘文馆学士、左散骑常侍、兰台太史令,与学士李嗣真、吴兢等于兰台刊正经史,并撰着传记。因疑胞妹魏国夫人是被武后下毒害死,武后恶之。
武敏之年少貌美,故恃宠多失,曾淫继嗣庶母太原王妃,又淫太平公主侍女。司卫少卿杨思俭之女天姿国色,高宗及武后皆都同意选为太子妃,亦被武敏之逼而淫之。
至此荣国夫人病卒,武后出大锦瑞,令武敏之造佛像为嗣母追福。
武敏之却私隐用锦瑞,又在居丧期间脱下衰絰,并召家妓宴乐。武后借此上表,详述武敏之前后所犯罪恶,请加窜逐。
高宗遂诏命将武敏之配流雷州,复其本姓贺兰氏。贺兰敏之行至韶州,以马鞭自缢而死。与贺兰敏之素常交游朝野卿士子弟,因被其牵连获罪,流配岭南者甚众。
咸亨元年十月,太子率更令张文收卒,遗着有《新乐书》十二卷。
张文收乃贝州武城人,张文瓘从父弟也。录善音律,曾博采群言及考历代沿革,裁竹为十二律吹之,尽备旋宫之义。太宗时与太常少卿祖孝孙参定雅乐,行用于世。
太乐有十二古钟,隋惟用七钟,另五钟设而不击,俗称哑钟。张文收吹律调之,十二钟皆能为用,以功授协律郎。
因谓《大唐雅乐》之制不备,与起居郎吕才考正律吕,叶其声音,乐曲遂备。
咸亨二年四月,唐高宗除授西突厥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安集西突厥五咄陆之众。
阿史那都支原为西突厥可汗遣往处木昆部监国吐屯,唐将苏海政讨龟兹时,冤杀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都支遂与李遮匐率众归附吐蕃。
此时唐高宗为羁縻西突厥五咄陆部众,故授都支以重职。
镜头转换,按下大唐,再说朝鲜半岛局势。
画外音:百济、高句丽相继灭亡,唐朝与新罗矛盾迅速浮上水面。当时百济故地是为唐朝熊津都督府,都督扶余隆尚未赴任,由长史难汗、司马祢军等百济遗臣留守,并驻有唐朝军队。新罗占领尔礼城等部分百济城池,熊津都督府希望唐朝出面,命新罗归还这些土地。新罗文武王见此,一面派金钦纯、金良图入唐“谢罪”,一面则收容高句丽王族安舜、高延武及其四千户高句丽遗民,又派薛乌儒与高延武各率精兵一万,援助高句丽叛党钳牟岑,甚至打过鸭绿江。又释放倭国俘虏,频繁遣使与倭国往来,以为外援。
咸亨三年九月,文武王第二次遣使入唐谢罪,并送还祢军等熊津都督府官员,以及唐军俘虏。咸亨四年五月,高句丽叛军于被高侃、李谨行剿灭,新罗援军及高句丽叛军余部逃回新罗。文武王对此忧心忡忡,然后加强西海岸及北部边境防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高侃、李谨行击败高句丽叛军,迫使新罗文武王金法敏对唐朝采取守势,由是两国虽然矛盾已经公开,但亦进入相对和平相处时期。
因此唐朝得以全力应付西北及西南诸地,先行去除后顾之忧,然后用兵东北。
镜头转换,按下辽东,复说剑南。
时有剑南道昆明诸蛮,以西洱河为境,自武德中遣使入贡,后岁与牂牁使者偕来。总章三年,唐高宗在此地置禄州及汤望州,派官吏以治。
咸亨三年春,姚州永昌蛮民起事。唐高宗以太子右卫副率梁积寿为姚州道行军总管,发梁、益等十八州兵,更募五千三百人,前往讨伐。
蛮民以和舍、设蒙俭为首领,连营布阵,踞险扬兵,马步军二十余万,抵抗唐兵。
梁积寿遣中郎将令狐智通率兵挡其步阵,临源府果毅马仁静勒兵九百断其伏军;又遣银州刺史李大志率骑兵击其马军,以嶲州都督府长史、行军司马梁待辟率步卒三千绝其退路。亲率行军长史韩余庆等将,以中军长驱直进。
于是直入贼巢,杀叛蛮七千余人,获马五千余匹,生俘和舍等人,唯蒙俭脱身得逃。
由是昆明蛮十四姓二万三千户内附,唐廷在此复置殷、敦、总三州;其后又置盘、麻等四十一州,皆以诸蛮首领为刺史。
镜头转换,按下剑南,复说吐蕃。
唐军败于大非川,吐谷浑由此复国无望。唐廷遂于咸亨三年二月,徙居凉州南山吐谷浑诺曷钵部于鄯州浩亶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
然鄯州地狭,邻近吐蕃,吐谷浑畏惧吐蕃来扰,不安其居。
因此唐廷又徙吐谷浑于灵州鸣沙县(今宁夏灵武),置安乐及长乐二州,安置诸部游民,以可汗诺曷钵。吐谷浑由此融入各族,故地皆归吐蕃。
吐蕃虽在大非川获胜,犹惧唐朝怀恨报复,遂遣大臣仲琮来唐入贡。
仲琮少时便在长安作为人质,曾入朝诣太学读书,颇晓汉族文字。高宗赐宴,甚优礼之,便于席间问道:吐蕃今之赞普,孰与其祖松赞干公为贤?
仲琮奏道:今之赞普,就雄勇果断而言,不及其祖;然勤于听理,下不敢欺,亦是令主。吐蕃土风寒苦,物产贫薄,逻娑川唯有杨柳,更无草木。乌海之南,盛夏犹有积雪。赞府春夏逐水草而居,秋冬始入城隍,但施庐帐,又无屋宇,文物器用,不及中夏万分之一。但其国法严整,上下齐力,议事自下而起,凡事利于民乃行,所以国祚能持久。
高宗责问道:然则吐蕃向为天朝附庸,前番擅自兴兵吞灭吐谷浑。又败天朝大军于大非川,寇逼凉州之事,是何理耶!
仲琮从容答道:下臣仅奉命朝贡而已,不晓军旅之事。
高宗以为仲琮并非执权之臣,来朝又非为乞和,故只遣都水使者黄仁素往吐蕃报聘;黄仁素竟不得吐蕃国中情实而还。
咸亨三年秋八月,许敬宗病卒,终年八十一岁。
字幕:许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幼善属文,隋举秀才,为通事舍人。
隋亡之后,许敬宗入唐。历任涟州别驾、秦府学士、着作郎,中书舍人、给事中。以修武德、贞观实录之功,封检校黄门侍郎。
太宗伐高丽时,许敬宗以太子右庶子参掌机要;又为检校中书侍郎,马前草诏,文采飞扬,由是专掌诰命。高宗即位,迁礼部尚书、入卫尉卿、加弘文馆学士。
因助立武后,深得高宗、武后信任,历任侍中、中书令、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进封郡公。任遇之重,当朝莫比。
然其诬构大臣,谋逐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又监修国史时记事阿曲,贪财受赂,好色无度,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荒蛮,及死为人不耻,议谥曰缪,后改曰恭。
秋九月癸卯,天子诏徙沛王李贤为雍王。
冬十月己未,高宗东巡洛阳,诏命太子李弘监国。时遇关中大旱,军民饥乏,太子李弘见廊下兵士食物中只有榆皮蓬实,遂命家令寺给赐粮米,使其足食。
当时左、右庶子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同为东宫辅弼,因太子身体多病,故此庶政皆都决于戴至德等三人。
李弘又巡内宫,于冷宫中见到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其生母是为萧淑妃,因得罪自己生母武后而被黜杀。于是方知两位公主一直被幽禁宫中,年长而不得婚。
太子李弘十分震惊,上书请求允许两位异母姊出嫁,并请将沙苑之地分给贫穷之人。
高宗赞其仁德,当即准许。
便当此时,大将苏定方弟子、洮州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驻军于代州陉口,镇守北边。因恐其突厥再度复兴,遂施反间之计,使突厥两部首领阿史那伏念与德温傅浸相猜贰,互为攻击。伏念由此反唐,留妻子辎重于金牙山,以轻骑袭击唐左金吾将军曹怀舜。(本集完)
喜欢华夏真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