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多年前,唐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中按区域分为一百零八坊,其中设有两大集市,为西市和东市。
其中,西市聚集着四海各路的商人,主要贩卖各种民间物什,以便百姓日常所用;而东市位置接近宫城,主要服务于王公贵族,有着“四方珍奇,皆所积集”的招牌,当然价格也不那么友好。
到了千年后的现代,西市依旧作为商业街区伫立在城市一侧,东市却只剩下了一座徒有其名的遗迹,不由得让人感叹风水轮流转。
街角前,周清望着顶头“碑林古玩集”的牌子,若有所思。
曾经有段时间他经常扮作凡人去逛长安城,逛着逛着便把各个坊市的位置都逛熟了。
记忆告诉他这里便是曾经东市的所在地,但那些汇集珍奇的雕栏宫阙早已被埋葬找不到一点痕迹,大学城、商场和居民小区在它的坟土周围生长,曾经专供宫人出入的道路上挤满私家车,街边卖烤冷面和鸡蛋糕的炉子热气腾腾。
唯一还和过去有些相似的,反倒是面前这个专卖古董的小集市了。
集市露天而建,他走在中央的小道上,途径一个个“假一赔十”的牌子,越过一个个讨价还价的买家,在各个摊位间漫无目的地闲逛。
像这种古玩集市往往都真假混杂,不懂其中门道的新人免不了要碰上几次打眼(买到假货)。但这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货品真假一看便知。
一路走来,他看到了明代的抄手砚、宋代的三脚香炉、唐代的四耳瓶....相比起放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能合法贩卖的古玩大多没有那么高的历史价值,更多是民间所用的寻常物什。
经过某个摊位的时候,他的脚步略微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几枚被保护壳包裹的铜质钱币上。
“小伙感兴趣么?”
那摊主注意到了他的视线,立刻起身,用手指排开那钱币道:“开元通宝,李世民时期铸的,品质都验过,来看看?绝对不打眼!”
周清婉言拒绝了对方热情的推销。钱这玩意若不能流通那便没有实用性,他也没那个用新钱换旧钱的收藏爱好。
不过“李世民”这个名字的确勾起了他一些思绪。
他对这个名字最初的印象来自于隋末时期,那时正值仙盟内乱纷争不断,他某日和叶千笙一起去讨伐仙盟反党时,恰好在路上碰见个险些被敌军所围的凡人小将,随手救下后便没有多关注。
再看到这个名字,是在数年后仙盟收到的一封来自凡俗界的奏疏上,疏称大唐人皇李渊次子李世民于长安玄武门发动兵变、射杀兄长自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时年二十九岁的李世民登基为帝,改元贞观。
也是那个时候他才想起了多年前那个土坡上的小将,于是顺便了解了一下这位新任人皇之前的所为,结果其履历之光辉让他看着都有些吃惊。
十八岁起兵反隋,仅用六年时间先后扫平刘武周、宋金刚等群雄,完成统一中原的壮举,即使放在百年的尺度上依旧一枝独秀。
又过了几百年,他再度在人间史书上看到那位人皇的名字,那人的前缀变成了唐太宗,而那人所开创的时代被冠以了一个冠绝古今的称呼——贞观之治。
在后世人们的口中,“贞观”二字几近成为了贤明的代表。提起贞观之治,人们立刻便能横扫突厥高昌吐谷浑等国的霸气、知人善任广开言路的清明,以及四方来拜冠绝亚洲的强国之名。
以他所见的历史中,事实也的确如此。只是许多人会忽视,“贞观之治”并非在是在沃土中长成的草木,相反是在废墟之上开出的花朵。
贞观年初起时,仙凡两界都刚刚走出连年战争的阴影,隋末纷争和武德内乱留下的创伤还未抚平,外部的突厥与西域还在虎视眈眈,内部却又偏偏赶上天公不作美,各地出现灵脉紊乱现象,伴随而来的就是连年的天灾,大旱与大霜接连而来,民间苦不堪言。(注1)
仙盟四处派遣修士调和各地灵脉,而同时大唐朝廷则多次下旨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并数次亲自微服私访过问民生,仙凡两道协力并行,力抗天灾。
而他也在其中做了些小事。
......
......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梁州,长安城外二百里。
田地边的土道上,两道身影并肩而行,脚步轻快虚浮,如同蜻蜓点水般自道上掠过。
扛着锄头的农人与他们擦肩而过,却是对这番异人之像视而不见,仿佛根本看不到他们二人的存在。
“这田地土壤火燥、农物干枯...之前接到的奏表说的无错,关内果真是遭了大灾。”
叶千笙行至稻田之前,蹲下身来,以手抚过田间稻谷枯黄的叶片。在她身边,周无清同样放慢了脚步,目光扫过面前田地,满眼都是大灾之象。
此前仙盟接到消息,北方突厥蛮神似有异动,他们二人本是要去往边境支援,途径关内,却刚好见到了这般灾景。
一阵骚动声传来,二人循声抬头,目光越过田野,只见几十步外一队身着官服的人徐徐走来,如群星捧月般拱卫着中央穿黄袍他的身影。
那人看上去在而立之年,身着龙袍,头戴翼善冠,生的龙凤之姿、天人之表。随着那身影的出现,众人都赶忙放下了手中的活计,所有人的目光集中于一点。
大唐人皇,李世民。
四周的百姓都伏低身子,在此恭迎圣上亲临,被他摆了摆手称免礼。他迈步上前,行至路边一个牵着孩子的农人身前,低头一看,那孩子头顶插着一株稻草,在风中微微地晃。
此乃插标卖首。在身上插稻草,意味着此子待售。
“汝为何卖子?”李世民温声开口,向那农人问着。
那农人大约是第一次见到当今圣上,站在那腿股打颤,嗫嚅着半天说不出话来。李世民见状,亦不多追问,只静静转头,望向一边站着的县令。
那县令早已经汗流浃背,见帝王目光转来,赶忙拜道:“陛下,近几月关内大旱、蝗灾横行,臣等已经开仓救灾,但灾民数多,实在力所不逮。酿成这等,是臣无能,实乃罪该万死...”
李世民听他说着,并未当场动怒,只再度抬眼,目光扫过那因干旱而显得有些发白的田地,扫过一块块裸露的地皮,扫过散落在田间半烂的稻杆,那稻叶上尽是蝗虫啃咬的痕迹。
大灾之年,贫穷之人命如草芥,就如这一根根半枯的稻草一般。
李世民伸出手,轻轻拔去那孩子头顶的稻草,遂而再度转向那带孩子的农人。
“此地有多少人卖子?”
“陛、陛下...”农人哆哆嗦嗦地道,“俺也不知具体...但俺村上,大约已有十几户人如此...”
李世民微微点头,转身走回背后的人马之中,方才的温声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帝王的威严。
“回京后,立即拟定诏书,检查京城仓廪,按需调粮至关内各地赈灾。此外...”
“调查此地百姓都将子女卖向何处。回去后,取御府内金帛将之尽数赎回,送抵父母。”
声音远远而来,传入田边的周无清耳中,令他神情微微一动,望着那番景象,若有所思。
注1.《贞观纪要·论政体第二》:“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ubiqu.com。笔神阁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