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军队开始整军备战的同时,我威逼利诱加循循善诱,总算是让郑玄正式收了关羽做学生,替我时时敲打他,希望以后关羽的表现能真的令我满意。为了这,我还特地让关羽给郑玄隆重异常地行了几乎是三叩九拜的拜师礼,这两个兄弟总算是都各有良师管教了。
因为袁绍夺取冀州,青州全面转入战争准备状态,对现有所有的部队进行整编,正式成立师一级的战略单位:以张飞现有7千余骑兵成立骑兵师,下辖一个满员的轻骑旅和一个2千人的重骑旅,我打算让杨维军担任轻骑旅旅长;关羽重新提升为师长,为第一步兵师,张辽所部为第二步兵师,均编制三个旅,其中一个旅的编制作为师部,全师满员1万5千人;太史慈所领水军也为一个师的编制,提升司马俱为旅长,除了两个舟船旅外,还有一个陆战旅,除担负必要时的上岸作战时由旅部统一指挥外,水战时归各战船统领负责接舷战,全师满员1万5千人;高顺所部为教导师,下辖一个满员步兵旅为师部,以及步、弩、骑三个不满员的旅,和特种、器械两个师直属校尉部,全师满员也是1万5千人,特种部基本上是一些各有特长在身的士兵,都是高顺从全军层层挑选出来的尖兵,要求上有点类似今天的特种部队,器械部则是装备了车弩、投石车等攻城工具的部队,之所以设定得这么复杂,也是为了能有针对性的培训不同需求的军队中低层指挥官。
其余部队全部编为我的近卫军,下辖一个1万5千人的近卫步兵师,我准备以王志军为近卫师长,田豫担任近卫师下属的一个旅长职位,我以前的20名亲兵现在全部在其中担任部校尉等职,另有一个全部配备蹶张弩之类硬弩的强弩旅,刘政为旅长,和一个配备臂张弩等轻弩的轻弩旅,王基为旅长,近卫军满员2万5千人。以上野战军队总数9万2千人。步、骑、水师基本上要达到50的士兵要配备各类弓,20的士兵配备轻弩。经过青州这段时间的连续作战缴获和不停的采购、制造,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这个要求了。
另外,以简雍所部成立后勤运输旅,归近卫军编制,编制5千人,但是还征召有1万名半军事化管理的类似民兵的农民,平时负责各类仓库看守,以及专门划出土地以安置他们及他们的家小,进行日常的军屯,所以实际人数也有1万5千人,算上随军家小的话,人数更是庞杂,只不过他们日常的军费都是靠自己耕作等负责解决。
郭显彬是学机械的,在冷兵器时代应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我还专门集中了一批各类工匠,准备成立一个重型器械旅,也归近卫军编制,配备5千名士兵,另外还有5千人的工匠,同样也是拖家带口、还包括学徒等都列入预算。他们的日常开销,我也打算让他们在郭显彬带领下,逐渐研制、改良一些新的产品,例如钢、兵器、盔甲、攻城器械、陶瓷、造纸、纺织、皮革、铁木器、农具,等等。其实说白了就是政府研究所和官营手工业,主要负责前期开发、产品中试、以及未来的各类科技教材选编,然后我再把他们研究成型的东西推向全青州,逐步形成青州的比较发达的民营手工业。当然了,那5千士兵还要负责把相关的改进的和新研制的军用产品形成实际的战斗力。这部分虽然会有很大的投入,但是应该仅仅是只靠这些工匠目前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就可以养活自己了,当然了,这要包括“政府采购”在内。
以上编制中士兵总数(不包括编制内的民兵、工匠等)10万2千人,人数上已经包括了尚未回到青州的驻河内军。
最后就是各郡县的部队,我也进行统一编制,名义上合称一个统一的“警备师”,以王匡、吴淮为正副师长,负责监督巡视其训练,实际上是每郡国1千人,每县1百人,青州六郡国65县,就是1万2千5百人,吴淮再统领2千5百人作为维持临淄治安以及各类情报工作,这样也有1万5千人了。不过这个支出都有各级郡县官府负责。同时,青州警备师还要承担预备役的作用,一旦战事连绵,恐怕要不断的抽调以补充正规军的损失。
我以镇东将军的名义,任命卢植为军师、陶邱洪为行军司马、邴原为都护,关羽、张飞、高顺、张辽、太史慈、王匡为中郎将,王志军、郭显彬、杨维军为偏将军,简雍、吴淮、刘政、王基、田豫、司马俱等人俾将军,各师副师长都为牙门将,各旅长均为校尉,副旅长为都尉。
对于未来的战争,我比较重视军队的运动能力,同时也是因为很快局势就会变化,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来抓全面的训练,再说平时训练的内容也都差不多够了,因此,这段时间很大的精力我都用在训练军队长途行军的能力上,从每天早中晚各一个大约现代距离3千米跑,一个星期后开始加量,并慢慢加大到早中晚各一个万米跑。并且我还特意对士兵进行了调整,保证每一师都有一支能够轻装携带3日干粮,3天时间内能够持续强行军日达百里以上的成建制单元。
同期,东海书院格物学院又增加了一门“生物”课,谁叫孔子要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呢?以后等条件成熟了,我还要以“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康子给孔子送药,孔子恭敬的接收,然后孔子说,我不明白这药的药性,因此不敢服用。)为名,再设立医学课。
就在青州军队正进行3千米跑的时候,郑玄、卢植突然找上门来,闲聊两句,转到正题,却原来是青州一帮“乡绅名门”们发现我堂堂一个青州牧、镇东将军、昌平侯,居然还没有成婚,于是纷纷打起我的主意来。因为刘备双亲已经不在,而郑玄、卢植又和我有师生如父子的关系,就有人找到他们二人门上来提亲。两人一合计,这的确有道理,在汉代人看来,我这个年纪确实是必须要成婚的了,否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很不合时宜的了。
我一时有些没转过弯来,呆了半饷,赶紧找各种理由推托,可惜一时窘迫,搜肠刮肚,居然找不出什么好的借口,我总不能说我没有喜欢的女子吧?在汉代虽然不至于男女不能见面,但是也绝对没有说要谈恋爱,不要别人包办这种说法的。所以我虽然极力推托,但是那些理由在郑玄、卢植看来,什么天下未定、帝驾未还、董卓未灭、无以为家等等之类的理由通通都是不能成立的。最后就是两人哈哈一笑,然后一番“为师即若父”之类的话后,就自顾自的决定:由他们俩为我物色一位名门闺秀,我就只要坐着等好消息就行了。
过了几日,郑玄、卢植来说已经为我选好了一家名门,乃是济(水以)东某某姓。我心中闷闷不乐,没想到我这么大个人了,居然还遇到这种事。一日无事,我顺口问起座下一个临淄籍从事,这个济东某某家到底是什么情况。
没想到此人大为兴奋,开口便道:“黄帝,号轩辕、有熊氏。少典之子……”我一个劲地发愣,问他某某家,他给我讲黄帝干什么?然后就在我的目瞪口呆中,他给我滔滔不绝的讲了大半个时辰,我也就昏昏蒙蒙的听了大半个时辰,从三皇讲到五帝,尧舜禹扯到夏商周,最后又由秦一直说至后汉桓灵……
话说,远古神话时代,这黄帝?#¥—?¥¥#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被尊奉为华夏族之共同祖先——“人文初祖”。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矫极,矫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矫牛,(虫乔)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螺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氵氐)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渭之女禄氏,产老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之后,总算是中华文明之光传承到了黄帝老大人的后后后代—商汤老大人的手里,然后汤死后,太子太丁未立而卒,遂立太丁弟外丙,丙死弟中壬继位,壬死立太丁子太甲继位,甲死子沃丁继位,丁死弟太庚继位,庚死子小甲继位,甲死弟雍己继位,己死弟太戊继位,戊死子仲丁继位,丁死弟外壬继位,壬死弟河直甲继位,甲死子祖乙继位,乙死子祖辛继位,辛死弟沃甲继位,甲死兄祖辛子祖丁继位,丁死立弟沃甲子南庚继位,庚死祖丁子阳甲继位,甲死弟盘庚继位,庚死弟小辛继位,辛死弟小乙继位,乙死子武丁继位,丁死子祖庚继位,庚死弟祖甲继位,甲死子廪辛继位,辛死弟庚丁继位,丁死子武乙继位,乙死子文丁继位,文丁生二子:帝乙、比干、箕子。丁死传长子帝乙。帝乙生两子微子(启)、辛,死传帝辛(纣王)……#$^*&^$!@^@!##—#¥
然后后,再话说……我昏死,原来说了这么大一堆,还没进入正题,话说这商朝末年,商纣王时,有一大贤,强谏纣王,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开。纣王狂昏(我估摸着也得昏了,谁受得了这样说上三天三夜啊?),二话不说便把他杀了。恶噩传到家中,夫人怀孕在身,连夜出逃,在牧野郊外某某处的石室隐藏下来,把孩子生下。不久,商朝灭亡,这个遗腹子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得到周武王的礼遇,因坚是在某某处中所生,为他赐姓某某。这样,便有了某某姓。
然然后后,再再话说……有周一代,某某坚的35世孙某某皋在某国任国相,德高望重,权倾一时。他定居于某国境内的九门,生有九子,即:某某文、某某成、某某宣、某某化、某某德、某某修、某某明、某某勉和某某韶。九子皆有大夫官职,某国人称之为“九龙”。某某皋也被誉为“九龙之父”,其门第被赞颂为“九德之门”。某国君王对此十分嫉妒,叫人“择其木皋繁者伐之”。某某皋知道面临杀身之祸,赶紧率全家老少逃往白云山避难。某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感叹,他说:“贤哉某某皋父子也!”这其中有一支某某姓就迁徙到了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
然然后后后,再再再话说说……某某坚的70世孙某某农,在汉灵帝刘宏时任博士,董卓对汉灵帝说:“某某姓豪强势力过大对汉室大有不利。”灵帝于是加以*,某某姓宗族受害者甚多,某某封、某某农父子遂去官归隐于济水之东(齐国)。某某氏家族在徐州、青州、司隶都是豪族大户。
郑玄、卢植打算给我谈的这门亲事,就是这某某农的女儿,也就是大贤他老人家的正宗嫡系72代孙。
我总算是听明白了,不禁觉得好笑:“今日距之商未,千有三百年矣!天下某某氏数以百万计,焉知其乃大贤之后?”
这位从事一脸严肃的解释一番,我又昏了半天,原来当初秦始皇焚书时,某某皋的裔孙某某宪秘藏某某姓宗谱于祖墓,使先世某某姓传承次序保存下来。这位从事还给我从某某氏始祖开始给我一一排列,某某坚、某某载、某某磋、某某虎、某某光、某某相、某某玄、某某凤、某某翊、某某苌、某某材、某某考、某某回、某某贞、某某英、某某乾、某某保、某某隽、某某宏、某某类、某某繇、某某既、某某雍、某某敏、某某楚、某某放、某某通、某某不狃、某某欣、某某仪、某某抚、某某鸾、某某世元、某某伯、某某皋、某某宣、某某微、某某芳……
我又有点发傻,这,这,这,这可了不得啊!想想我原来的那个时空,国家花了数千万元,耗费几年时间,动用院士、教授无数,弄了个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果不但是模模糊糊,而且还被一批人批判蹂躏,可是,可是,可是!这某某氏的族谱,上启黄帝,下至汉献,一年不差,一人不缺,简直就是现成的夏商周年表啊!即使只从始祖某某坚算起,也是轻轻松松的可以搞定武王伐纣之年啊!这是瑰宝、国宝、无价之宝、我华夏苗裔之大幸事啊!说不准,太史公他老人家就是参照了这份族谱,所以才敢在史记里写下上古三皇五帝、尧舜禹、夏商周纪年?
不过转念一想,秦始皇焚书,好像还不至于涉及到族谱这类东西吧?这种东西即使算作书,恐怕不至于让秦始皇他老人家动这么大的肝火吧?虽然我也不能确定,可是这故事,怎么听着和孔子后人把儒家经典藏在屋壁中如出一辙啊?心头不禁又有点犹豫。
当晚睡觉,我好几次梦到大贤老先生亲切地叫我“贤婿”,半夜里感动得醒了好几回,连被子床褥都汗湿了,居然一晚上都没尿可尿了,搞得我很无奈。
第二天,郑玄等人来让我下纳彩之礼,我想起昨晚的情况,一阵恶寒,于是斩钉截铁的坚决拒绝。我可不想终此余生水分和盐等循环物的排出都只能以出汗的形式进行。
郑玄等却非常地坚持,连连追问我为何不同意这门亲事,我肯定不能说是因为自己对这种所谓的名门大户不感冒,开玩笑,就这么一个黄帝嫡系、大贤正宗,累世高官豪门,甚至据说有父子兄弟数人同时为九卿州郡者,却居然在整个前后汉、三国以及两晋数百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够资格在正史中列传的,哪怕是出现在别人的传记里被提起过都没有,如果不是我亲自来到这个时代,来到这个地方,我根本就不知道历史上居然还有这么一些名人,这到底算哪门子的名?这一族一门的所谓官宦世家才子们,又到底算是怎么一堆葱蒜?
最后,郑玄等人被我弄得实在是没法,我估计即使是郑玄这种谦实君子,可能都要在心里怀疑我是不是某方面有器质性障碍了。郑玄、卢植总算是让步了,同意不再提起这门亲事,不料,之后的一句话差点让我两腿一软就趴倒在他们俩人的脚下:既然玄德不喜欢这门亲事,那我们就另外再挑选一家好了……
我,这不是要致我于死地吗?不行,我得置之死地而后生!
快想想,快想想,看郑玄、卢植现在这架势,这婚是一定要结的了,不然两位恩师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视死如归的豪气了。看来,我只能在结婚的对象方面有一点选择了,可是,汉代的这些所谓名门闺秀,我那里看得上眼?真要说起来,千乘碰到的那个小姑娘,还真是不错……不行,虽然我对小姑娘印象很好,可是小姑娘也实在太小了,今年也就15、6岁的样子吧,还得过几年……小姑娘也不一定看得上我这么大一把年纪。而且,这并不是主要问题,这个年纪在汉代绝对可以出嫁了,但问题是即使小姑娘没什么大的意见,眼前这俩倔老头肯定不会答应,身份地位差得太多,这俩倔老头肯定接受不了,除非是做妾,那我又不干了,人一辈子能有多少精力啊,一个女人就够爱一辈子的了,两个女人?肯定是一大堆闹心事,我现在忙得恨不得不睡觉,哪有时间弄这些?除非是毫无感情,只是纯粹发泄,那我心里也不舒服啊,人活一辈子,总不能连真心爱一个人都没有过,那也能叫做是个人在过日子?
唉呀,快想快想啊,两位老师的脸色已经很难看了……几只黄雀飞进来,唧唧喳喳真可爱……我要把你们烤了吃……谁叫你们来惹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黄雀在枝上欢笑……咦?黄雀?黄~雀~?
对,就是黄雀!我想起来了一件事,一件《晋书》列传第三记载的,在古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童蒙必读之事,一件大孝子感动老天爷的事,“卧冰求鲤”,话说,嗯,嗯,我怎么也开始“话说”了?昨天我算是被那个从事给彻底弄废了!
《晋书-列传第三》“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祖仁,青州刺史。……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苹果的一种,通称“柰子”、“花红”、“沙果”)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
(王祥异母兄)览字玄通。母朱(母猪?),遇祥无道。览年数岁,见祥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其母少止凶虐。朱屡以非理使祥,览辄与祥俱。又虐使祥妻,览妻亦趋而共之。朱患之,乃止。祥丧父之后,渐有时誉。朱深疾之,密使鸩祥。览知之,径起取酒。祥疑其有毒,争而不与,朱遽夺反之。自后朱赐祥馔,览辄先尝。朱惧览致毙,遂止。”
这个王家可是比较出色的,祖上就是秦朝大将王翦,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为秦国大将。秦二世时,关东豪杰起兵反秦,王离与章邯领兵镇压,在钜鹿被项羽打败,章邯投降,王离被俘。秦法苛刻,王离在咸阳的二子只好逃亡避祸。长子王元迁于琅邪郡,他的后裔被称为琅邪王氏。次子王威迁于太原,后裔为太原王氏。这两个王氏家族,从两晋直到唐代,是王姓中最显赫的家族。这个族谱因为秦朝距今不算太远,种种事情都还有据可靠,而且两家王姓有名的人物在历史上频繁出镜,连绵数百年不断,相比较前面那家某某姓在正史中的惨状,相对来说,我还比较信一点。
王祥的祖父王仁曾经当过青州刺史,生四子:谊、睿、典、融,次子就是被孙坚所杀的荆州刺史王睿,第四子就是王祥的父亲王融。后来晋朝的王导、王敦、王羲之等分支和王雄、王浑、王戎、王衍分支都是出身于这脉徐州琅玡王家,正史中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记载和活动,而且据《晋书》所记,王家的后人还都算是比较聪明的,既有大奸大忠也有形迹骇浪、清谈玄论之人,但是起码在智力上还是有绝对的保证,如果娶王家的女儿,应该后代不会太笨吧?而且从王祥、王览兄弟二人的表现看,虽然有后母恶毒,但是两个儿子都这么孝顺友爱,家教一定也还不错,应该不用太过担心会娶进来一个恶婆娘。
就这么办了,眼下两位老师逼得实在太紧,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了,只有这样还比较好一点点了。唯一的问题就是王祥现在应该还只有7岁,王览还要十四年后才会出生,不知道他们上面有没有姐姐。虽然古代最大的姐姐和下面的长子的年龄可以相差得很大,不过我估计就算有,恐怕也不一定有到了出嫁年龄而又还尚未订婚的,可能性大一点的还是看看王祥的三个伯父王谊、王睿、王典有没有没出嫁的女儿,实在不行,就尽量娶一个和王融、王祥父子血缘关系最接近的。
我于是表情一变,近于谄媚,言辞却是直截了当,非琅玡王氏家族不娶,而且还必须是名字里有“融、祥”二字的人的至亲至近之人。话就这么搁下了,虽然语气和谨,但是没得商量。
郑玄、卢植大愕,想不通我为什么非琅玡王家不娶,还提出这么一个奇怪的条件。不过在看到我态度坚定,有宁可无后的决然后,想了想,觉得琅玡王家也确实是数得上的书宦名门之家,实际真论起来绝对不差于那个什么某某家,和我的那个所谓的汉室宗亲的地位倒也是相配,就不再坚持了,在问清楚我根本不考虑容貌这个他们看来还有点比较重要的问题之后,就跑去开始给我张罗去了。
我自个想了一会,为了防止被拒绝的尴尬,又特意去给每个人都关照一声,我要全面动员青州的行政资源,以权谋私,让郑玄、卢植、管宁、邴原、王烈、孙炎、陶邱洪、胡毋班等八名名震海内的宗师大腕级的人物全部出动,去给我当媒人,我要用豪华炫目的阵容,在对方眼花缭乱、情迷意乱、坐怀不乱……总之,在对方还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之前,就一击成功,抱得佳人还,绝对不允许有任何失手的可能发生。
这一出手,果然了得,青、徐二州为之动容,余波所荡,四海披靡,若干年后,当我见到汉献帝时,刚刚远从长安险险逃出的一脸疲惫忧郁的、被艰难时日逼迫提早成年的小皇帝,居然还颇有兴致地对我问起始末,以为名士风liu才子佳事。
很快,使者回报,琅玡王家非常欣喜,这种说媒的人选可谓绝代了,引以为荣,自然是对这件婚事完全赞同。也实在是天助我也,王融正好大女儿刚刚及笄(15岁,是不是忒小了点?不过这也没办法了,谁叫王祥才6、7岁呢?),尚待字闺中,于是两家定下婚约,因为女孩确实还年幼(昏,年幼!不会被误以为xx文字处理吧?),因此约定一年后完婚。
七月中,形势突变,公孙瓒上疏,向天下诸侯历数袁绍罪恶,誓军磐河,随后进攻袁绍,同时写信给卢植、刘备,想约我们一同起兵。
事情的起因,却和前期袁绍假借公孙瓒之名夺取冀州之事毫无关系。最初,幽州牧刘虞之子刘和官至侍中,在长安侍驾。小皇帝刘协在长安被董卓欺负,想悄悄的逃出董卓的控制回到洛阳,但是一路上都没有能接应的人。因为刘虞是汉室宗亲,一向忠心耿耿,天下共知,于是小皇帝就偷偷的派遣刘和逃出长安,准备叫刘虞派兵往长安路上接应。
可惜刘和虽然跑出了长安,却不识天下英雄,跑到南阳去找袁术,想让袁术派兵护送他。却哪知袁术早有野心,根本就不愿意小皇帝东归,又想趁机要挟刘虞为他的盟友,于是扣留住刘和不放,还逼迫刘和为同盟事写信给父亲。
刘虞收到信件,当然是父子情深,就依照信上所说派出数千骑兵给刘和。公孙瓒本是好心,知道袁术的为人,就前去劝止。刘虞自然是相信自己儿子的信,不肯听公孙瓒劝告。公孙瓒下来之后,想到袁术本是睚眦必报的小人,心里也不由得害怕袁术听说此事后会报复,于是也不得不同时派出自己的弟弟公孙越率领一千骑兵前去听从袁术的命令。
但是公孙瓒这样也就罢了,却又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同时也是为了防止袁术听刘虞说起前事,于是就暗地里吩咐公孙越前去唆使袁术夺了刘虞所派给刘和的几千骑兵。这种事情自然不可能不透风声,结果刘虞从刘和那里得知此事,愤怒不已,自此刘虞和公孙瓒互相交恶。
这时候,袁绍又把爪子伸到袁术那里,趁孙坚在洛阳和董卓军作战,任命会稽周昂为豫州刺史,袭击夺取了孙坚的后方基地阳城。孙坚叹息:“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回军攻击周昂,袁术也派遣公孙越前往协助。周昂大败而逃,但是公孙越却在这场战斗中中流矢而亡。
公孙瓒听到亲弟弟战死的消息,勃然大怒,认为整件事情都是因为袁绍偷袭孙坚引起的,于是要为公孙越报仇,兴兵讨伐袁绍。
青州接到公孙瓒送来的约青州一同起兵讨伐袁绍的书信,已经是七月下旬了。王志军、郭显彬、杨维军三人已经领兵回到青州,三人在河内搞得不错,军队随战随补充,人数倒也有1万2千人了,而且还逐渐组建起一支3千骑兵的队伍。我随即以杨维军为骑兵副师长兼任一骑兵旅旅长,骑兵师扩展到1万人。
说实话,我一直都在跃跃欲试,就等着公孙瓒起兵,然后我就在南面响应,顺便浑水摸鱼一把。因此,一接到书信,我就立刻命令诸将点齐兵马、准备粮秣,然后请众人前来州府讨论此事。
我的意见当然是坚决支持公孙瓒,谁叫袁绍在这几件事里都属于没有道理的一方,手下从事们也大多倾向于起兵。我想了想以前史书中的记载,公孙瓒被曲义(曲、麹二字相通,曲义就是麹义)连连大败,一直到曲义死都被压制的无法动弹,可见公孙瓒在北方并不能真的对袁绍有很大的牵制,恐怕我还是要直接派些人过去帮忙。
往座下一看,心里有了主意,因此说道:“袁绍终究势大难敌,青州当遣兵将之幽州,以助伯珪一臂之力。”然后询问卢植的意思,卢植心下明白我的意思,也觉得公孙瓒恐怕不是袁绍对手,主动请缨。我大喜,即派张飞、杨维军率骑兵师全师1万人随卢植北上,供卢植驱使。然后青州大军北上,准备攻击冀州的渤海、清河二郡。
下来后,王志军等略有不解,对于我把骑兵全部派去帮助公孙瓒有不同的看法,我因此问陶邱洪道:“青州地理,子林有何见解?”陶邱洪思忖片刻答道:“青州之地,故齐国之北隅耳。昔齐者,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所谓四塞之国也。而今日之青州,泰山在兖,琅邪在徐,清河、勃海之利在冀,全无可拒,土地低平,又东临大海,后无退路,实非可周旋保全之地。”
我点头道:“子林所言,深得我心。是故青州不足守明矣,然以吾观之,齐国之地亦不足以守矣。山东之地,褊浅迫狭,虽西峙泰山,曾无重冈复岭之限,东环大海,亦无险固之都,邢、赵扼其项,而淮、泗犄其足。是故一旦克入,而丘舆、马陉皆为坦途;乐毅至,而即墨、莒城危于累卵。韩信既破历下以开基,耿弇复攻祝阿而发迹。谓欲以一隅之守,当四面之师,吾知其必无幸矣。然则当宜如何?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成事。齐桓公南征北伐,用霸诸侯。孝公以后,齐仅为自守之国。是以终春秋之世,累代听命于晋,几夷于鲁、卫。楚汉之间,田儋、荣、横,非无杰出之材,而皆奔亡不暇。汉高感东西秦之说,分王庶孽,授子肥以七十余城,无能殄吕氏之祸也。张步、董宪,倔强于临淄、东海,曾不足当光武之驱除。斯不亦用齐之明效大验耶!吾俯仰古今,而知能为幽燕患者,必于山东。桓公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皆在燕之东境。齐景公之世,燕人犹且纳女归赂于齐,诚畏之也。战国时,齐、燕有不两立之势。燕昭王以乐毅为将,合秦、赵、韩、魏之师,而后雪耻于齐。既而田单复定齐地,旋即伐燕,拔中阳,燕人不敢报也。是何也?齐之于燕也,非有过都历国之艰,涉山逾河之阻也。天下之胜,势不在秦必在齐,在齐则必起而争燕。起而争燕,道博、济,向沧、瀛,不出十日,战于燕之城外矣。”
邴原回道:“然则明使君欲北上攻绍以争燕地欤?则吾恐青州以残齐之地,尚未至燕地,而诸侯入临淄矣!我意当在兖、徐,不在冀也。徐州陶谦自守之徒,无有远虑,取之不难,然徐州之弊有如青州,全得其地亦不能解青州之远患,无能长守。青徐之要,会在兖州,得兖州则青徐易安,失兖州则失青徐也。主公当结好陶谦,而举兵攻刘岱。若已得兖州,再北临幽燕,非为难事也。”
我们俩还有一条没说,不过这条在前期清剿黄巾中大家都已经比较清楚了,那就是青州的河流全部都是西、南向东、北流向,大河又集中于西侧,如果兖州方向进攻青州,全部没有阻碍,而且,这种地形对于进攻方容易分割清剿,而对于防守方,则不利于互相支援,依为犄角之势。
我大笑道:“公得之矣。”
邴原恍然,原来我也是这个意思,因此问道:“明使君既欲图兖州,何又遣尚书将万骑助公孙?青州河湖遍布,不利车骑,吾以为,明使君之大设众骑,当欲有为于兖州。兖州之河川虽不可谓少,然如此劲锐之师,毕当有所裨益,却又何故弃而不用焉?”
兖州、豫州一带北方是黄河,南方是淮河,西侧是鸿沟水系(获、雎、涣水等河流,其中有人工运河蒗荡渠联通南北诸水,是汉代沟通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主干运河,南方钱粮由此渠运到洛阳,可以行大船),东侧是汝、泗水,四条水系的各类支流、沟渠在兖州境内也是成条块分割之势,不过大多河流不如青州河流宽深,分割的也不是很彻底。
我摇头道:“根距以为,伯珪之于袁绍,何如也?”
邴原回答道:“伯珪诚不如也。然绍得州不正,诸郡不服,伯珪起兵有义,讨之有名,一时之间,难分强弱。然伯珪与刘虞共有幽州,不能相谐,吾意伯珪不能久支。若主公欲趁绍无力之时攻略兖州,当全力以赴,速战速决,如此更不可遣兵远出,徒自削弱。若袁绍得暇南顾,兖州成败,当有两说。”
我笑道:“公既知若袁绍南顾,鹿死谁手尚有两说,自当明我助伯珪之意。”
***************************************************************************
一时有点灵感,遂弃功课于不顾,连夜奋战,再写一章,以飧读者。后面可就是真的没有了,真的要等半年以后才有更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