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相 第六十五章《佳节》

    恰好刚入大学的2007年,国家决定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此消息一出振奋人心,不仅可以让广大劳动群众增加了休息时间,还可以让国人感受到此举将预示着传统节假日的回归。以上三个节假日,再加上春节(含除夕夜),是影响中国人心最为深远的四大节日,其它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寒食节,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四大节日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自是无需赘述,而其它佳节虽流传至今,影响力及适用范围多呈现衰微之势,甚至远不如舶来的节日。元宵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四个节日,今日看来,它们的影响力不仅衰微,部分国民甚至开始对它们失去概念,不过好在七夕节确有升势的趋向,虽然它目前主要是在中青年一代心中有影响。

    近些年来,传统佳节受到洋节的冲击较大,四大节日由于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受影响有限,但是其他节日,在民众心中尤其是新生代的脑海里,概念淡化到远不如对洋节的认知,乃至部分洋节受欢迎度盖过四大节日。寒食节,虽是传统节日,但如今影响力甚微,已无存在的必要,今人较少对此节有印象或有过此节的习俗,唐诗中曾有多首以寒食节为主题的诗篇,尤其以韩翃的七言绝句《寒食》较为上乘,可证明唐代有重视过寒食节。腊八节,今日和寒食节一样可以说是几无影响力,据说他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留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不过未曾见证过有这么一回事,据个人所接触的圈层来看,几乎无腊八节的概念,所知的也只是听闻。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这天,古代称为上元节或元夕,是继春节之后的节日,作为庆贺新春的延续,过了这天一般会认为过完了新年,记得乡下人们还是蛮注重元宵的,在家乡被视为“小年”(有些地区一般视腊月二十四为小年),随之进入城市里,发现人们对元宵节的概念也逐渐淡化,或许未来会紧随寒食节和腊八节的后尘。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以单数为阳双数为阴,重九即重阳,故而得名,这日有登高的习俗,所以又称它登高节,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又有此日祭祖和推行敬老的活动,又会被称为敬老节。这个节日在唐宋时期应该很受欢迎,王维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见一斑,而今日势微至为小众节日,倘无敬老和登高习俗的加持,重阳节想必也会步入其它微势传统节日的后尘。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是传统民间重要的节日,近些年在消费主义的大力倡导下,此节重新焕发成为与西方情人节抗衡的中式情人节,影响力远胜过其他小型传统佳节。七夕节源于流行民间的牛郎织女故事,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家喻户晓,相传在每年的七月初七日这天,人间的喜鹊飞上天搭成鹊桥,牛郎织女得以相会以解相思之苦,因此在这天的深夜里,古代的人们常叙说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的脉脉情话。七夕节之所以在新时代焕发新春,源于西方情人节的巨大冲击力,人们也开始认为中国该有自己的情人节,而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具有表达爱情的蕴涵,再加持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日渐辉煌的商业活动,于是将七夕节穿衣戴帽演绎成为中国的情人节,一方面以抗衡西方情人节,另一方面挖掘中青年们的消费潜力。

    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地区,几乎都含有其民族性特色的节日,但是这些节日很难在它乡落地生根,就连国内傣族的泼水节也只能在云南少数民族群体中流行,而近些年流行于国内的洋节,其民族性成分较低,倾向于是弘扬人类文明而设立的节日,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皆是如此,故能在国内大肆流行起来,因为懂得感恩及感恩父母是值得宣扬的精神文明。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宣扬抵制过洋节,将过洋节视为数典忘祖,这种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从过往历史看,传统佳节追根溯源未必就百分百绝对是中国人自身创立的节日,面向未来看,传统佳节有势微乃至被舍弃的可能,如腊八节和寒食节,乃至元宵节等,而洋节中的父亲节,母亲节及感恩节,多是弘扬人内心深处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何不予汲取。人类文明是相互影响和转化的过程,面向未来的文明形态自然会逐渐取代保守型的文明形态,好比唐宋时期流行的寒食节和腊八节,如今却悄无声息,乡下曾经很流行的元宵节却逐渐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市场份额,同时也看到古时候很一般的七夕节,近些年声名鹊起,因此对待传统节日也好,洋节也罢,它们自然会随时代的趋势而逡巡,乃至消逝或新生。

    世界各族人民被大河高山阻隔时,各自形成部落及发展成为国家,有各自的天文历法系统,从而形成了各自的日历,如中国通用至今的阴历或农历,近代文明开端以来,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方便沟通交流,于是统一使用新历法,即今日通用的公历,但是世界各国仍有部分延续他们的旧历,如中国公历和农历并用。公历和农历并用的时候,有略显尴尬的时候,两个历法的新年,人们一般会向亲朋好友表达祝福语,都是新年快乐则有点怪怪的,搞得人们再重复过新年,为了以示区分,公历新年时祝福语新年快乐,农历新年时祝福语为春节快乐或新春愉快。春节,据说是近代才确定的词汇概念,在古典中国帝制时代,春节这天原本被称为元日,元字,始也,从一之意,也即开始的意思,故元日是指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近代以来,需要引入公历历法去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公历和农历并用时,为了区分两个历法,将公历的的元日改为元旦(旦本义,是指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即一日白昼之始意,与昏相对应,昏是一日白昼之终意),而将传统的元日定为春节。

    元日,或说是新年,对任何国家或民族而言,都是特别重要的日子,中国的春节,无疑亦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节日期间,全国各地相继有丰富多次的庆祝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活动是一家日团聚欢度佳节。春节,俗称过年,其最为主要的特征是鞭炮、烟花隆隆响,谓之过年有一种传说,据说人们为了驱赶年兽,采用发出巨响的炮仗驱赶,贴对联年画是人们表示辞旧迎新的显著特征,这些年俗流传至今至少已有千年历史,从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诗篇《元日》可以见得。元日来临前的晚上,即除夕夜,是人们大团聚的好日子,在社会物资尚且不是很丰富的小时候,孩子们无疑是这天最为开心的,辞旧虽不是意味着把旧物的舍弃,但是迎新则必须有新的行头,故除夕孩子们多是全新穿戴,再者就是晚餐特别丰盛,全家其乐融融,今日人们平时的物资与春节时可享用的几无区别,致使新年缺期待无特别感,想必是年味越来越淡的核心原因。原本是著此文介绍可品赏的传统佳节诗词,却在上面赘述了传统节日和洋节,于此回归主题,从王安石的《元日》开始,毕竟元日也是一年中传统佳节的伊始。

    《元日》

    (宋)朱元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大致意思是旧的一年在爆竹声里逐渐远去,和暖的新春来临,人们畅快的饮用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撤下旧的桃符,换上新的桃符,这首诗描写的是新春时辞旧迎新的景象,取材于民间习俗,通过品读此诗,大致了解北宋时期过春节的情景,其习俗与今日并无二致。作为厕身庙堂高位的王安石来说,在推行新政的时候,单纯的描写新春辞旧迎新,想必不会这么简单,因此有学者评说此诗在表现新春欢乐场景的同时,也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这首诗四句看似只描写信念的场景,实则隐晦的表达了他力推新法,作此诗时,王安石正式成为首相主持变法,即便是王安石本人也纯属表达下“元日”里万象更始的场景,但在旁人看来,尤其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自是容易让人联想到,他要呈现自己革除旧习推行新政的斗志,期待实行新法胜利并实现美好的愿景。不管如何,王安石作此诗是纯表达春节的气象,还是寓意所指,都是描写春节中可一读的作品,倘若其真的寓意革旧鼎新,那作者借新年伊始表达他推陈出新的奋斗精神,更是值得欣赏。

    传统佳节中,紧随春节之后的是元宵节,古人称之为元夕,民间传统也是非常重视这天的,其实也是从春节到元宵节期间,都有重视,全国各地在这半个月内有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元夕节的晚上,人们张灯结彩,闹市里人头颤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其盛况几何,宋代词人辛弃疾在其名作《青玉案·元夕》已有描述,名为《生查子·元夕》也有简略的描述它花市灯如昼的盛大场景。《生查子·元夕》一般默认成欧阳修的手笔,但它亦见于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文集中,造成后世争论究竟是谁创作了改词,虽然争论无关紧要,但是作品系谁及创作背景,会影响人们对这首词的深度理解,倘若作者存疑,一般只能理解他的表层寓意。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上半部分描写往年元夕夜晚时两人幽会的情景,去年元宵之夜繁华热闹非凡,街上的花市灯彩像白天一样光亮,月亮升起至柳树梢头,相约在黄昏以后互诉衷肠,下半部分则是物是人非的感觉,无法再续昔日光景而感伤,到了今天元宵盛景时,月色和灯光和去年一样,但是却没有见到去年的那个人,情不自禁的的甚感悲伤,泪珠沾湿了衣裳。这首词是典型的今昔对比的艺术手法,是诗词中较为常见的套路,该套路下有声誉甚广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基本寓意是表达人们心中物是人非的心境,人们独自重游故地时,容易油然而生这种情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这首词的妙笔,写出了作者与情人在去年元宵节晚上,在月光柳影的映衬下,你侬我侬情话绵绵的景象,营造出朦胧柔美的意境,然后笔锋一转说到今年元宵灯依旧而人不见,用泪珠沾湿衣裳表达出作者与所念之人难续去年情缘的哀伤之感。

    正月十五日的元夕,是一年中首个三五月圆之夜,此时的古人们还沉浸于延续的年味当中,人们游灯街逛花市,热闹非凡,看到元夕胜景后的文人们不约而同的称赞它,道出元夕节晚上乃是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生查子·元夕》的存疑作者朱淑真,描写元夕夜火树银花触目红。古人将三五月圆之夜发展为节日,自是将月圆寓意人们阖家团圆,然而一年之中足足有十二个,却偏偏只将春日里的正月十五和秋天中的八月十五发展成为传统节日,其历史渊源或许是个值得探索的议题,古人们对四季中的春与秋最为看重,春秋的组词寓意众多,而少夏冬的组词及寓意。这两个十五之夜,虽都是传统佳节,显然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远重要于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究竟为何,不得而知,单从唐诗宋词中有关两节的篇目可知,古代文人更为看重中秋佳节,或许与文人素有悲秋的情节有关,故今人可以欣赏到很多中秋佳节的诗篇。


    元宵节之后的重要节日是祭奠先人的清明节,在清明节前后尚有一个差不多被人遗忘的寒食节。前面已经简略的提及寒食节,除韩翃的诗篇《寒食》值得一品外,词人苏轼尚有一首词《望江南·超然台作》曾对寒食节有了浅描淡写,说他在寒食节过后,醉酒醒来时因思念家乡而叹息不已,说明苏轼在寒食节后创作了这首词,其次也说明文人们每逢佳节备思亲的共性。苏轼的这首词,最尾一句“诗酒趁年华”颇为有理,青春年华时期的人们,思想情感最为丰盈充沛,在这等人生节点,饮酒作诗往往可成就精品,我们所能欣赏的传世佳作多成于文人骚客们情感充沛的年华时期,几乎所有的文人墨客,其暮年乃至七老八十时的诗歌,诗歌寓意及精神内涵都逊色于年华佳期。寒食节与相临近的清明节一样,也有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习俗,如白居易曾经写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另有五代时期的一首《寒食诗》写到“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也许是因为与清明节重复了,导致今日的人们只知清明节而不晓寒食节。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素来重视扫墓祭祖,清明节高速公路上的堵车盛况远胜过端午节和中秋节,可证明祭奠先祖在国人心中的重要性。清明节的作品,可想而知,大多围绕扫墓祭祖、寄托哀思而展开,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以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最为享有盛名,该作是杜牧描写清明春雨中所见感悟,通过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意境朦胧凄美的画面,可谓是描写清明节的最佳之作。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从诗题及首句可知,这首诗作于清明节期间,从其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知,清明节这天,杜牧在路上遭遇了连绵细雨,看到路上行人多惆怅失意之感。“纷纷”一词向来形容大雪,如成语大雪纷飞及诗人高适描写雪景时“北风吹雁雪纷纷”,而杜牧独具一格采用“纷纷”形容清明节期间的细雨,有可能是作者刻画自身久雨未晴的情绪。断魂在诗歌中多指人的精神状态低迷或情绪低落,可见诗人自带强烈的惆怅情绪,故说行旅之人欲断魂,雨纷纷与欲断魂叠加用以凸显作者的愁绪,是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的常见写作手法。

    “借问酒家何处有”,对于长期出入秦楼楚馆的杜牧来说,饮酒想必是家常便饭,惆怅失意时喝酒买醉亦是常事,从他诗句《遣怀》中“落魄江湖载酒行”足见,诗人对饮酒的痴迷可见一斑,愁绪上头之时,得询问那里有酒家。尾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值得细细玩味了,遥指从字面上理解,要想去到酒家似乎很遥远,倘若酒家真的很遥远的话,它们就比较难产生艺术关联,这里的遥指应更多的理解为牧童指出的手势,“杏花村”在此处应是虚写,不一定是真实的村庄名,也不一定是指酒家名,在诗句中可指盛开杏花的村庄或酒家即可,写到遥指杏花村便戛然而止,正是此诗的精妙之处,留白给读者去遐想,这也是诗词艺术的讲究之处,就好像艺术家只需要将游客引入艺术的房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理解其意感受其味。诗句中使用“杏花村”,而非桃花村、梅花村之类,根据杜牧履历记载,杜牧任地方刺史时,曾到过名叫“杏花村”的地方饮酒,故在此诗句中采用杏花村一词,受此诗影响,为彰显其文化内涵,可引用诗句中的“杏花村”演绎为品牌名或者商品标识。

    祭奠先人后两个多月,就到了划龙舟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五月初五,上面提及古人以单数为阳,故端午节的这天也是“重阳”的节,却又名端阳节,有些地方的乡土俚语或许又称为多阳节。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纪念春秋时期的屈原,因屈原留有世人的精神内涵颇受儒家思想认可及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故介绍屈原的时候,多是积极溢美之词,称他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纪念屈原甚是符合道法传统,故端午节在民众心中,基本默认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划龙舟的由来,据传是人们打捞为国殉难的屈原而兴起的竞技活动,其真实性究竟几何无关宏旨,但是这样的传说盛久不衰。屈原作为伟大的诗人,他存世多篇精彩作品,其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为响彻古今,不过关于端午节及悼念屈原的诗篇,多是描写划龙舟竞技精神和称赞屈原爱国精神的,却少有名篇,因为积极的情感难以创作经典,文学亦是如此,经大浪淘沙而存世的诗歌,底色多有悲情,主线不离愁恨,哪怕标题言“喜”,但其剧情必定伤感悲绪,故而欢喜诗难作,愁悲诗易工。

    端午节两个月后的农历七月初七,按传统单数为阳的习俗,也是重阳,不过这天不是“阳”节,而是饮食男女喜欢的七夕节,避免与两个月前的端阳节和两个月后的重阳节相重叠。在民间,七夕节的起源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故事往前可追溯至春秋以前古人祭祀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习俗,在历代文人的演绎下,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越发玄幻,直至当代演变成情人节。七夕节能成功演变成情人节,首先源于它的牛郎织女故事,这个故事有夫妻之间不离不弃的寓意,其次是商业繁荣社会条件下,需要创造刺激年轻人们消费的噱头,七夕节又被古人视为单身女子的女儿节,将此节推为情人节,可用于提倡成年男女相亲相爱,相恋中的饮食男女是社会上消费大军,故在现代商业的运作下,人们开始被动接受七夕节为中国情人节了。在七夕节演变成中国情人节前,盛传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中国情人节,不过它未能被普遍接受,但是现代的社会文化又需要情人节,于是最好一致将七夕节赋予情人节之名。

    七夕节,别称七巧节或乞巧节,乞巧是古时候的女红风俗,节日这晚,身穿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内向织女星祈求智巧,也即在月色下对着织女星测验下女红活水平,唐代诗人林杰曾创作一首七言绝句《乞巧》,写到唐人们,千家万户一边赏月一边乞巧的盛况,另有一小众诗人徐凝,著有一首名为《七夕》的诗,描绘到牛郎织女的一年一会情景。七夕节,以描写爱情的节日,自是受到很多文人墨客青睐的题材,尤其是多情种最为钟爱,且多袭欢娱苦短的风格,在相形之下,素有古之伤心人之称的秦观,围绕七夕节的缠绵故事而创作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却独出机杼,立意高远,避免落入常规七夕诗词格调哀婉凄楚的窠臼,七夕之词多以离恨居多,而这首词却别出心裁的说情长不在朝暮。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按现代流行乐坛的标准来看,秦观是如假包换的情歌王子,写出的爱情颂歌在宋朝词人中,无疑是独树一帜,作为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鹊桥仙》这首词凸显他的柔情蜜意。纤薄的云彩变幻多端,流星传递着怨恨,金风玉露般的牛郎织女在七夕节这天相逢,常说天上的一天好比地上的一年,牛郎织女相会的这天,好比世间的情人缠绵一年,或者心心相印的两人幽会一日,抵得上人世间的千百次相会,意指七夕节这天美好的相会,远胜过尘世间看似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热恋期的男女方能体会其妙处,唯有双向奔赴的爱情能感受相会时的缠绵之意,哪怕是需要度过鹊桥才能相会,或者这一段诗句适合形容热恋期但异地的情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再美好的相会也有分离的时刻,牛郎织女也不得不面对七夕节的逝去,为了揭示爱情的真谛,情歌王子秦观说爱情需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美好的爱情不能只是朝朝暮暮。现实生活中,长久分离的爱情基本上会随距离而产生距离感,因此真心相爱的两人宜避免两地分开,美好的爱情固然不是要朝朝暮暮腻在一起,但是维持爱情的长久,必不能长久分离,再坚贞的爱意都盖不住异地带来的距离感。

    《鹊桥仙》的词牌之名取自风俗记载中所言的“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多歌咏牛郎织女的相会故事,同时代的大词人欧阳修和苏轼等人也曾以此题材创作。《鹊桥仙》旗下的佳作不多,苏轼鹊桥仙之词写有“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漂然何处”甚是可以,词人范成大写的“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也还行,宋代的才女朱淑真也按此词牌作过词,在文笔上还是意境上,都无法与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相媲美。或许是因为《鹊桥仙》局限于“牛郎织女”故事的缘由,不像其他词牌名可以产生多首优秀词作,而且这些词也只能描写唯美的爱情故事,或者凄美的离别。牛郎织女抑或鹊桥仙的故事,现在已经俨然转变成美丽的传说,每年鹊桥搭建起来的七月初七这天,本是牛郎织女难得的相会日子,人间却开始欢庆它,将它演变成广受欢迎的中国情人节,这些经典的民间故事,历久弥新更是强化了它美好爱情的寓意。

    七夕节随后的便是中秋节和重阳节,从唐宋时期的诗词来看,九个传统佳节里,描写中秋的佳作不仅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质素上面也是遥遥领先,宜将中秋节的佳作单列赏析,不在本篇中多做赘述。重阳节的诗篇,声名较为响亮的诗句为王维著有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刻画出文人们处于异土他乡时,每逢佳节良辰加倍思念亲人的情怀,也许唐人对家乡的执念深过当代人。一年当中最后的传统节日为腊八节,腊八一过便是年,也即新一年的春节,腊八节的习俗究竟尚存几何,不得而知,不过认知范围内,极少听闻有人或者响亮的事物是关于腊八节的,也较少有腊八节的诗篇佳作。一年之中,尚有最为重要的一天,便是除夕之夜,也即大年三十,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曾有诗《除夜作》,也即在千家万户大团圆的除夕夜里,身处他乡作游子的他,想起别人阖家团聚,而自己远离亲人,不由自主的感慨霜鬓明朝又一年。

    围绕传统佳节或描写其习俗的古典诗歌,远不止上面所列举的,就中秋节而言,单单是宋代词人苏轼,就多次在中秋节这天创作诗歌,以表达他对其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如大家较为熟悉的中秋词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写的太棒,一度被后世誉为中秋词的天花板。唐代诗人杜牧于清明时节创作的七言绝句《清明》及宋代词人围绕七夕节的传说故事而创作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无疑也是同类型作品中的精品,其实古人们的诗词歌赋,能够留存给后世品鉴学习的,不敢绝对说是佳作,但必有它流传至今的道理,自有欣赏之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ubiqu.com。笔神阁手机版阅读网址:



  
相关:    修罗武神  无敌升级王  神话版三国  校花的贴身高手  逆天邪神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诗相第六十五章《佳节》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28s 2.1874MB

搜"诗相"
360搜"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