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一年,经过了黄鹤楼那一番霸道地让人好生难受的算计之后,在外漂泊了大半年的甥舅二人,终于在济南府定居下来。黄鹤楼如愿以偿的收边友卓为徒,而韩三浦则沾了外甥的光,获得了一份正式的工作。
“小祖宗,该起啦。”寅时过半,韩三浦已经准备停当,苦着脸叫边友卓起床。可每天晚上不到十一点不能入睡,早上四点多就要起床,就算是大人都未必撑得住,又况乎一个刚刚九岁的孩子?边友卓自然是扭来扭去,哼哼唧唧,说什么都不肯就范。
韩三浦看看外面的天色,无奈的叹口气。他又何尝不想让边友卓多睡会儿呢?可这累死人的课程,是黄鹤楼亲自制定的,他除了老老实实地贯彻执行之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见边友卓眼看又要睡熟,没奈何,韩三浦只得将这小祖宗轻轻抱起来,叫来房中侍候的丫鬟,费了半天牛劲,总算是替他穿好衣服,梳洗停当。自然,除非是睡死过去的人,否则,折腾到这会儿,烦都烦醒了!
“舅舅……”边友卓一步三晃的走进院子,抻着懒腰,打了个哈欠,道,“你说,有必要这么学么?四书五经,弓马骑射,难不成做个贼也这么困难?”
就韩三浦的本心,当然是想说黄鹤楼多此一举的。只可惜,他有这个心,没那个胆。
见他不说话,边友卓撇撇嘴,自觉无趣。
从卧房走到他读书的小书房,不过是几十步路。边友卓愣是磨磨蹭蹭地,足足走了一盏茶的工夫才到。见他露了面,屋中早已等待多时的另一个孩子,明显是松了一口气。
“少爷,古有圣贤,如孙敬、苏秦者,悬梁刺股,方成伟业。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无论您将来想干什么,都免不了少年之时,要用功刻苦啊!”说话人,是黄鹤楼重金延请来,专门教边友卓读书的一位老夫子,名叫马先登。据闻是道光年间的三甲同进士出身,曾做过两任知县。后因性格刚正,目不揉沙,而遭人记恨,贬回家中。
在黄鹤楼的认知里,当然不会允许自己大费周章收来的徒弟,最终没能接自己的衣钵,反倒步入科举,做了仕宦。但他同样明白,无论做什么,都得先读好书才行。固然用不着文采斐然,学业精深。但至少要知书明理,将上下千古成败了然于胸,如此,才不会被小人随意糊弄,才可能是成大事之人。
这些东西,尚且年幼的边友卓自然不懂。他只知道,这么早起床,简直跟上刑一样。此时,脑袋里还混浆浆乱作一团,什么书都读不进去。
马先登外表刚正,实际上,却并不是什么只会读书的迂腐之人。口中埋怨着边友卓不够刻苦,授课时,却自然而然的迁就起来,“少爷,按照惯例,老夫还是先讲个故事给您听。”
听说讲故事,不仅边友卓来了精神,旁边正襟危坐的另一个孩子脸上,也不禁浮现出了些许轻松的神色。“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庄子·外篇·胠箧第十》中的一个故事,话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有一流寇,名为盗跖。劫掠齐国的财货,还动不动就要办人肉宴席,十分的暴虐。他手下有个小喽啰问他说:‘请问首领,小人曾经听说过,升任有道,可那是什么东西?干我们这行,也需要有道么?’盗跖回答说:‘你呀,真是愚不可及,所谓,七十二行,行行有道。无道,能够成就大业么?你且听着,’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少爷,您可否知道,老夫所讲的这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从前的边友卓在读完了三百千,认得字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什么正经的书。他感兴趣的,都是茶经、酒经、山海经,之流的杂书。但即便是杂书,也一样是文言晦涩难懂。因此,一本《庄子》,还难不住他。
“回夫子,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靠直觉就能够判断偷谁抢谁,叫做圣;第一个破门而入,叫做勇;最后一个撤退,叫做义;知道见机行事,叫做智;分赃公平,叫做仁。这五点都不具备,反而能成为大盗的,天下从来没有。”
“嗯,没错。”马先登轻轻捋着颌下的胡子,点头笑道,“所谓: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如今,我大清内忧外患,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市井之中,都是善人少,恶人多。可见,同样是听了圣人之言,若有一人问善,便有三人要作恶。”
“夫子,您的意思是不是说,圣人之道,教出了很多坏人啊?”边友卓歪着脑袋,疑惑地看向马先登。
“呵呵,少爷天资聪慧,自有解释。”马先登点头,算是同意了边友卓的意思,转而却又叹道,“不是老夫污蔑圣贤,实在是如今国难当头,世道如此,令人扼腕。古语有云:偷了腰带环扣,十字街上砍头;偷了江山社稷,金銮殿上封侯。如此,难道不是圣贤的悲哀么?”
“可是,夫子,如果这样的话。读不读书,都做坏人。不过是读了书,能做大坏人,不读书,只能做小喽啰。那么,我为什么要读书?”此时,边友卓才终于逮到机会,问出心中的疑惑。黄鹤楼让他读书,难不成是想让他学圣人之道,然后去做大盗?再难不成,还琢磨着让他窃国?想想就不太可能的啊!
“少爷,所谓圣贤之道,不过在人心而已。”马先登指了指自己的胸口,说道,“宋信国公文山先生曾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少爷将来做什么,不是我这个老头儿可以随口胡说的。但老夫希望,少爷无论做什么,都能牢牢记住‘仁至义尽,庶几无愧’这八个字。至于何谓仁至,何谓义尽,何时才算庶几无愧,那就要由您自己来判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