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王朝,在战争中渡过了春夏。转眼秋天来到,大晋的首任皇帝,开始推行改革。不再采用汉朝的官制。改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域。
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行政。尚书省下设尚书令正二品,职同宰相,尚书令以下尚书左右仆射,从二品,分掌六部。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
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六部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或从四品。
铁毅认为尚书令权太重,不设尚书令,由左右尚书仆射,分掌六部。并且左右仆射,分掌六部,还立下了规矩,就是掌钱不掌兵,掌钱不掌工,左仆射,督兵部、督工部、督刑部,右仆射督吏部、督户部、督礼部。把宰相职权一份为二。礼部加了外交职能。
设中书省,下设中书令,正三品,下设中书侍郎等阶。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中书令行秘书长职责,中书侍郎之下,还有中书舍人,属于智囊机构,帮助皇帝决策。
设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专职审议政令的合理性,以起监督作用。长官为御史中丞,铁毅将督察百官的职责的督察院职能也并在了门下省。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又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简称同三品、一度改称同二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等宰相名号。铁毅这种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大理寺为审判机关、刑部为执法机关、御史台为检查机关。这样就互不统属,就大大减少了冤案的发生机率。另外铁毅又增设御史台下信访司,倾听百姓的声音。
改中央官制,为了配合减少行政人员,将汉朝的州、郡、县、乡、亭五级,压缩为道、县、乡、亭四级,不但看人口,也按地域划分。目前地盘,分为关内,河东,河南,河北,淮南,五道,塞北作为特别行政区。
关内人口最少,有人口83余万人,下辖原来司州的长安地区,潼关以西的左冯翎、右扶风、京兆尹、以及原来并州的上郡。基本上是现在的陕西省的位置。
河东道,有人口132余万人,也就是原来并州,黄河以北,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内的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下辖原来的并州西河、雁门、太原、上党、以及原来司州的河东郡。
河北道,有人口207余万人,下辖原来冀州的除辽东、辽西、以及半个上谷郡,再加上冀州除河间和渤海两郡,以及原来司州的河内郡。
河南道,包括司州原来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包括原来的豫州、新战兖州的地盘,以及荆州的南阳郡,有人口208余万人。
淮南道,是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方。主要有扬州江北的地区,以及占荆州的几个县。有人口94余万人。
还有原来并州的云中、五原、定襄、朔方以及战领步度根集团的地盘,划为塞北行政区。有人口36余万人。
除了这些人口,辽西属于半控制区,徐州的广陵郡属于隐性控制区,总计人口超过了800万。汉朝鼎盛的时候,人口也就有5000万人。三国最后,魏国有500余万人口,东吴有200余万人口,蜀国只有90万人,加起来也就800多万人口,当然这4100多万人口,不是全死了。汉朝的疆域其实远比魏、蜀、吴、加起来,要大得多,当时向北,汉朝推进到现在的库叶岛,几乎整个西伯利亚都是汉朝的疆域,向东推进到朝鲜半岛,北朝鲜只是汉朝的乐浪郡,当然那时对现在的东北地区,控制很松散,那里的夫余、高句丽、娄沃、等国都是藩属国。
向南推进到越南,向西推进到新疆。不过那时西藏和甘肃不少是羌人的地盘,不过他们也没有形成国家。
现在光魏、蜀、吴三国的地盘上,就有1500万人口,铁毅的出现,让东汉末年的人口少死了700余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