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姬和莫须有的“秘方”的疑问一直也没从脑海里彻底淡忘。所以,听到邱子方说起怪事,她几乎是无意识地问:“是不是那个夏姬?”话出口,自己都懵了——怎么问出这么句话!
出乎意料,电话那边传来邱子方异常惊愕的语调:“什么?你说谁??你怎么知道的???”
当晚,她如约来到邱子方典雅朴素的家。她不记得是否给jack去了短信或留了字条。恐怕没有。因为jack其实并不知道邱子方的存在,至少她没提过。而且,她并没承诺一定回去过夜。她属于自己。
她认为,跟jack这种骄傲的“干劲型”男人最恰当的相处方式就是若即若离。在一起,大可以如胶似漆、颠鸾倒凤,但不能经常在一起,更不能让他觉得你离不开他。哪怕事实如此,也得绷着。不然,他就会试图控制你。他不是子方,不会从你的角度考虑,不会因为你“不要”就善罢甘休。他这号人最大的兴趣就是控制别人,控制一切。
凭心而论,她没想跟jack长期相处,更别说结婚什么的了。她只是需要激情,需要那种被死死压着、扼着、喘不过气的垂死的刺激,需要有个能大大方方“噢吔噢吔”并收到欣赏、回应的对象。她不知为什么,疯了似的渴求这种超乎一般范畴的释放。好像吸毒者那样不能自拔。她知道,问都不用问就知道,子方不能给她这种释放的空间和条件,也决不会接纳这样跟别人释放过了的自己。所以,她只有选择分手。她只能认定,自己跟子方终究不是一种人。她不想骗子方,也不想骗自己。她,就是个精神和性的吸毒者,为逞一时之快,宁可葬送很可能美好幸福的未来。她认为,这是自己的宿命。她认命。
可一进到久违了的邱子方的家,她好像又要从那种近乎麻醉的执迷中醒过来。好像一时间又根本忘了jack及其“干劲”。她条件反射似的迎合了邱子方的拥抱示意,偎进他怀里,像老情人那样,很撒娇地把xiong部贴住他,轻轻起伏摩挲,仰头侧脸,把粉颈迎向他不慌不忙的嘴唇。那一刻,她被一种“回家了”的感觉包围、烘托、灼烧。她闭上眼睛,完全把自己沉浸在其中,直到想起自己早就没有了“家”,才从紧闭着的眼角渗出两线冰冷的泪水。
邱子方好像并没发现她在流泪,吻过后,习惯性地很温柔很有节制地扶她坐进最喜欢的蘑菇状单人沙发,倒一杯温水送到手里,再俯身帮她脱下鞋子,又拿来拖鞋给她换上。云笑菲眼睁睁看着他动作,心里不知道翻腾着多少种滋味。直到他也停停当当坐在侧对着的长沙发上,重新把目光投过来,她才开口:“夏姬怎么了?”
邱子方习惯从原委叙述事情。这大概是他这种“准学者”的标准叙述程序。对此,云笑菲早已习惯,也早断了改变的念头。她微微低头,耐着性子,盯着手里的水杯,学生受训一样听他“从头道来”。
按邱子方的思路,在研究古代女性情感生活的课题中,一定要,并且应该重点研究那些被后世定位成“离经叛道”的人物和事件。而且,要尽可能探求那些人物和事件的“最接近真实”的情况。
从学科规律上看,越早期的文献,越接近真实。所描述的人和事越“非主流”,年代越早,也越接近真实。原因很简单——“主流”的必然被后人更多循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不断杜撰、演变;而杜撰、演变越往后就越有逻辑,越冠冕堂皇,也就越发掩盖了原本。同时,相比之下,杜撰者、演变者们更愿意在年代较近的人和事上“下功夫”,因为更接近他们当时的状况,更需要谨慎修饰,也当然更具有修饰的条件和参照。在我们漫长的文明史中,学术界公认的最初的“文化大爆炸”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5年之间的“春秋”时期……
综合这些考虑,他把课题的“突破点”定位在了春秋时期小诸侯或边民部族中较典型的女性“越轨”情节上,并沿着这个方向搜寻尽可能早的文献,准备从“反面”角度“异军突起”地展开研究。于是就找到了《化外女鉴》,翻到了关于公元前七世纪后期到公元前六世纪初最“臭名昭著”的美女“夏姬”的章节。
夏姬是位于中原腹地的小诸侯郑国国君的庶生小女儿。资料显示,由于庶生,她没有正式名字。这个没名字的女孩十四岁,或者十三岁时,因为跟亲哥哥,也就是后来继任的国君苟且,而被父亲郑穆公姬兰草草嫁到了邻近的小诸侯陈国,委身于丧偶的陈国大夫“夏御叔”,随丈夫姓了“夏”,从此被称为“夏姬”……
这个人物,《史记》和《左传》都有提到,可都是男人军政史里的只言片语。传闻倒是很多,但大都粗略,且没什么好话,就像之前跟云笑菲讲过又让她讲给了女伴们的那样。
相比之下,《化外女鉴》虽也持批判态度,可相关描述却精细生动得多,叙述立场也比较趋近中性。关于最初跟哥哥通奸的情节,就写了两个版本,并且声称是事情发生当时而不是后世的传闻。其中涉及了所有其他关于夏姬的传说中都没提到的两个重要细节。
一是这个传奇女子出阁前的名字,叫做“芷儿”。再就是两个版本都提到:通奸事发时,郑国国都新郑,大概现在郑州市郊,发生大雷雨,夏姬,或说“芷儿”,遭了雷击,之后竟变了样貌,在周围人眼里,包括在亲生父亲眼里,都根本成了一个奇美却完全陌生的女子……
按习惯,发现重要信息时都要拍照。拍照时,就出现了三道细纹的怪事。更怪的是,拍出的照片上怎么也看不出那三道细纹。可看书上,却明明有……说到这儿的时候,邱子方强调道:“那些纹理没挡住任何字迹,活象是给文章做的脚注。只是不明白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