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中日双方的战士们混战在一起,那支渗透进来的日军中队的中队长观察了一下,觉日军夺得白刃战的最后的胜利并没有什么悬念,长城下面的四线坑道最多将在一刻钟内收入日军囊中。这时,他认为应该将布置在后面的,作为冲锋支援火力的几个轻机枪组和掷弹筒组的攻击重心转移到217团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是长城防线上面。命令很快下达。这支日军中队的攻击重心很快就做了相应调整。
由于这支日军中队的位置本来就在长城上面,具体位置位于这座山峰的次高峰以及次高峰与最高峰之间。之前在长城上面侧面攻击217团的防御阵地,给217团造成了大量的杀伤。而王长海所直领的9连、11连等几个装备最好的连就驻守在这最后一道防线上,既长城防线上面。他们依托修筑在这座山峰上最高点的坚固的烽火台,与那支渗透进来的日军中队作殊死战斗。
其实,日军最优的攻击方案莫过于首先攻下最高峰上驻守的217团战线,然后长城上下,二个方向合击217团布置在长城下方的四条防御线。但无奈这段山势实在太陡,在最高峰和次高峰之前,有一个很陡峭的凹段,这种地形简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那名日军中队指挥官望着这段长城,不禁又头痛起来:掷弹筒不是够不着,但是50mm口径的榴弹根本无法对那个盘踞在山顶上的坚固建筑造成实质性的毁伤,那二门70mm口径迫击炮即使运上来,其威力只怕也不可能对上面的建筑造成伤筋动骨的伤害。217团只在那里安排了一挺轻机枪,十来支步枪而已,但已令他们接近整整一支中队的人马一个小时动弹不得。不过万幸的是在这个位置上已经能够侧击到217团布置在长城下面的防御线。
而现在,是结束这场战斗的时候了。这名日军中队长心想。
但这时,一发迫击炮炮弹从天降,好死不死的正落在他的脚下。“轰”的一声巨响,为这名侵华日军中队长的罪恶一生划上了一个不明不白的句号。连带一起死去的还有他手下的几名中队部的军官。
又一发炮弹过来,正中那边中队长尸体前面不远处的轻机枪组,三支轻机枪,数名轻机枪射手被炸得飞起,最后遗尸长城脚下。
第三发炮弹落在稍后的位置,炸空了,一个人也没有伤着。
但这还不算完,第四发炮弹如有神助,直接命中了一个掷弹筒小组,引起了他们身上弹药的殉爆,来了个海棠朵朵开,小小壮观了一把。
没错,这就是江明和孙治勇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四发迫击炮炮弹的最终去向。
--------华丽的分割线--------
长城脚下,日中双方的白刃战进行得异常惨烈。日军在连下217团第一、第二线坑道以后,难免有些轻敌,却不成想,这本来就是217团收缩防御的结果。由于之前解释过的原因,在山地作战中,作为处于地利劣势的攻方,虽然可能武器要好一些,但是由于重型武器和弹药的运输困难,重火力有是有,但是并不能持久。而且日本受限于国力,也做不到像美国一样,不来来回回将对方的阵地地毯式轰炸个几次决不派步兵进攻。日军往往是先由炮兵对敌方阵地作重点轰击,再由步兵小队上前作试探进攻,对方一旦暴露出火力点,则再动用精确火力或重火力反压制和清除,如此往复,当敌方火力水平降至指挥官认为合适的程度时,再派步兵逐次占领,或发动总决冲锋。
当然,如果地形允许,穿插、迂回等战术也会灵活运用。
现在的情况是,从清早至现在下午,呼叫旅团的重火力已有二次了,面对对方一个杂牌军中的一个团的兵力,再三呼叫重火力打击已经交待不过去。加上现在已是下午三点,北方三月的下午三点,太阳已经是一副即将要落下地平线打烊的模样,想起他们旅团长昨晚开作战会议时,说过的“每日须有重大战果呈报!”的话,这名指挥官不禁压力山大。更何况,217团的火力在日军指挥官看来,几近于无。正是一举拿下对面阵地的好时机。
这名指挥官的决策其实无疑是对的,217团的抵抗虽然顽强,但胜利已然预期不远。直至他从望远镜中看到一支生力军从217团的防御阵地侧面奔出,以万夫不挡的气势冲入战团。
--------华丽的分割线--------
我们在听评书中常常听到这句:只听得一声炮响,斜刺里杀出一彪人马……。
今儿个,其实这句话挺应景的,孙治勇和江明的那四炮刚过,赵登禹就带领增援的部队恰恰赶到!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生力军,又是精锐中的精锐,每人都配得有驳壳枪和手榴弹,还有大刀。论近战,在中日战场上,最占便宜的可就是他们了。
这时,217团的战线已经被日军冲击得东一块西一块的,有的地方日军突入得深一些,有的地方则因为那里的中方战士强一些,坚持了下来,就仍是中方的地盘。日军突入最远的,已经有部分日军到达了最后一线,也就是第四线防御坑道;而过家芳带领的部分217团战士却反冲锋切入了鬼子先前占领的第二线坑道。当然了,主要战场位于第二、三线坑道之间,可谓犬牙交错。赵登禹带领增援的队伍赶到时就是这么一副景况。他毫不犹豫的一挥手,率领战士们就冲入了战团。
赵登禹一手持驳壳枪,一手持刀。冲入战团后,连连开枪,三名鬼子就倒下了。又有一小队鬼子挺着刺刀,嚎叫着结队冲来,均被赵登禹和他的护卫们开枪击倒。赵登禹率领特务营的精锐战士们一路冲杀,如水银泻地,在浸润进双方绞杀的战场后,迅速改变了战场上的力量平衡。
这支加入战场的生力军,一路所向披靡,一些和日军拼杀的217团战士得到支援后,很快战胜了对手,然后汇入这支生力军中。于是这支队伍的规模渐渐扩大,并开始形成一股洪流,压向这支日军。
当时29军中特务营使用的驳壳枪,并不是什么高档货色。不比我们在《乌龙山剿匪记》中见识过的“田大榜”,他的两支二十响,那可是装弹量多达20发的高档货,能单发、能连发,这哪里是手枪,简直就是**,还是中国人聪明,称之为“冲锋手枪”。至于29军这么穷的队伍,不好意思,包括赵登禹在内,用的是只能单发的,装弹量为10发的货色。而且因为是固定弹匣,打完了子弹以后就只能用桥夹装填,在这种短兵相接的战斗中一旦射空了子弹,再次装弹是不现实的。
赵登禹带领队伍,杀光了第三、第四线坑道的鬼子,然后又身先士卒冲向第二线坑道,这时,他,以及他手下大部分特务营的战士们手中的枪终于都打空了。
西北军是以近战凶狠闻名的队伍,枪空了,不是还有刀么?赵登禹本人便是从小习武,加上身高力大,武艺精熟,作为一旅之长也不惜此身,亲自执刃而战!
而这时,过家芳所率领的一支小部队,已经反冲锋杀入了鬼子占领的第二线坑道,但由于兵力相差悬殊,早已陷入苦战,他身边的战士越来越少,而过家芳在一连斩杀几名鬼子之后,虽然还没有受伤,但隐隐已有力竭的感觉。这时当面又有一名日军挺着刺刀刺了过来,过家芳反手抬刀猛的向上一磕,本来后手是再向下一斩,但是这时后力不继,收不住力,人反而向后仰去,一连后退了好几步才勉强站稳。但那名日军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腰臂一摆,前冲二步,又将刺刀对准过家芳刺了过来。过家芳用刀勉力向斜外一挡,瞅准空档一脚撑了过去,由于又没收住力,他和那名鬼子都向后倒去。过家芳运气不行,这一倒,脑袋刚好磕在一块石头上,眼前一黑,差点晕了过去。
那名鬼子却很快爬起身来,反手举起步枪就往躺在地上的过家芳身上扎去!
过家芳这时才将将从眩晕感中清醒过来,一双眼睛才打了个半天,就只见一抺雪白的光孤从站在他面前的日军颈肩处一闪而过!那名日军的大好头颅连带半边肩膀胳膊就被他的血压带得斜斜冲起。
“好刀!”过家芳赞道。
当然是好刀,这刀可是赵登禹下了血本,花180块银元一把请高人打造的,而且一打就是二把,另一把他的警卫帮背着。打老了仗的人都知道,这刀在战场上可谓是破坏性使用,再好的刀,拼个几次,也不堪再用,有条件,谁不想有把备用的?
29军战士们的刀法犀利,鬼子们的刺刀术也实在,当下里也拼了个半斤八两。但是鬼子越打越心寒。为啥?俗话说“刺死砍伤”,论起刺刀和大刀对人体的伤害难易度,其实是刺刀更厉害。但战场上另外有句话,与俗话可不一样,原文出自《孙子兵法》:“刀者,百兵之胆也,其精为麒麟也。”,一则是用刀势多刚猛,舞动起来气势慑人,善用刀者性格亦多刚烈之辈,作战起来浑不畏死,在冷兵器时代刀手一向是精锐的代名词;二则是经过训练的刀手一旦砍中人体,很容易造成人头滚滚、残肢乱飞的冲击力很强的视觉效果,敌胆常常为之一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