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节 犹太人东来
当范哈儿搂着美人鱼杨秀琼的小蛮腰,大方的从室内游泳池走出来的时候,戴笠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哈公……你这是?”
戴笠看看范哈儿,又看看一边低着头,脸上满是红晕的杨秀琼,心中大为惊讶。
难道,就今天那么一会儿,范哈儿已经真正征服了这位南国美人鱼,将她真正收入自己掌中了。
“哈哈哈,戴老板,还要多谢你每次接送秀琼啊,等几天后我们举行结婚典礼时,兄弟一定要好好多敬你几杯。”
范哈儿只是大笑着拍了拍戴笠的肩膀,进行了简单答复,脸上满是得意的神情。
杨秀琼在泳坛亮相后,就几乎征服了所有看过她比赛的男人,而自己能得到这么多男人的梦中情人,当然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现在再看到戴笠一脸错愕的样子,范哈儿的虚荣心,得到空前满足。
只是他的话一出,旁边被他半搂在怀里的美人鱼杨秀琼,脸上的红晕却是更明显了。
刚才室内,在范哈儿连续的一番威逼利诱下,这位美人鱼,终于还是答应回去考虑考虑。
其实这已经算是委婉的答应了,但是强横的范哈儿,却是连给杨秀琼考虑的时间都不给,直接让她当场作出答复。
在随后进来的马兰花劝解下,这位已经被范哈儿逼得无处可退的国美人鱼,终于还是无奈选择了答应范哈儿的正式求婚。
当那枚闪亮硕大的钻石戒指,牢牢戴在美人鱼的手指上时,南国美人鱼和范哈儿的关系,就算初步宣告确定了。接下来,只是走一下场面上的手续而已。
那么大一个钻石戴在手上,在观察细致的戴笠眼中,当然是无法走漏的,他马上注意到了美人鱼一边用手指搅动,一边却还是在轻轻转动大钻戒的动作,顿时确定了这位范哈公的成果。
戴笠很识时务,老蒋只是让自己在保护美人鱼不受范哈儿强暴,却并不是让自己阻止两人“自由恋爱”。所以他并不愿意冒着得罪范哈儿的风险,来阻止两人的亲近,而且现在看到他们彼此之间的情形,他也知道事情应该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马上笑着开口对范哈儿表示祝贺:
“那真恭喜范哈公了,抱得美人归!不过兄弟还要去见委员长和夫人,如果杨小姐没有别的事情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回去了?”
杨秀琼当然是乖乖女,听到戴笠的问话,她自觉地抬头看了一眼身边的范哈儿。
范哈儿知道,自己和杨秀琼的事情,虽然已经得到了她本人的无奈应承,但真正想要成功,却还是必须要有老蒋的首肯。这次戴笠回去,肯定是准备请示老蒋和宋美龄的意见,所以现在让她回去,也是根本无法阻止、也没必要阻止的事情。
反正以上次自己见过老蒋后的关系来衡量,这次自己和杨秀琼的关系,应该不会受到他的阻碍。至于蒋夫人宋美龄,那范哈儿更是放心。那一位看起来比较讲究女权,但是她的政治敏锐程度,却是并不比老蒋低。现在因为抗日准备的需要,老蒋也要拉拢示好自己,这个时候,她这个“贤内助”,当然不会跳出来阻拦坏老蒋的好事。
所以这一次杨秀琼回去,应该不会出什么意外,自己只要去准备请媒人好了。当即点了点头,对戴笠要求道:
“那就麻烦戴老板了,嘿嘿,一路回去,可要帮兄弟多看顾一下我们家秀琼。”
“这个自然,哈公请放心。”戴笠立刻点头。
他这个情报头子当的也算可怜,即便现在还不是情报局长,但好歹也是复社的处长,只能沦为一个女人的保镖不说,竟然在保护过程中,还让人家给泡了,成绩不可谓不够差。
“好,那就这样吧。”范哈儿这才不舍的松开杨秀琼的小蛮腰。
到是美人鱼杨秀琼本人,在范哈儿松开手的时候,身子一顿,好像还有点不适应,但随即却是慌忙向前几步,脱离了范哈儿的掌控。
胸口一阵起伏,明显是长长松了一口气。
范哈儿和拉开车门的戴笠对视一笑,两人并没有再说话。
在粟旦栗娃村的室内游泳池外,范哈儿目睹载着杨秀琼的小车离开。
接下来,他还需要面对一番战斗。
杨秀琼自从成名后,一直是记者们争相报道的人物,上海有报纸这样描写她:“风度雍容华贵,双眸明亮,性格爽朗。穿玉色衣服,赤足趿高跟拖鞋……”将杨秀琼推崇备至。她不仅十分漂亮,而且还很时尚,1934年12月第99期的《良友》,将杨秀琼和宋美龄、胡蝶、丁玲等人一起,誉为当代十大标准女性,亦属名媛之列。
像她这样的名媛,作为上海南京等地大量男人的梦中情人,确实当之无愧。
而现在范哈儿摘了这么朵鲜花,需要承受的舆论压力,可以想象。
但就在一边请自己的师兄黄金荣担任媒人,去老蒋那儿说媒;一边多方筹集,准备对付那些舆论攻击的时候,哈同家族如今的主人,哈同夫人,却是带着几个白人男子,来华懋饭店约见范哈儿了。
对于这位在四川帮自己投资了大量工业的女性,范哈儿还是非常尊重的。所以百忙之中,还是马上抽出时间来接见。
一番得体的问好后,范哈儿就邀请对方入座。
“……说起来,范某在西南有如此成就,还真是得多谢了哈同家族在各方的支持。”再次诚恳的感谢了一番对方在四川的行动后,最后才提出:
“不知道哈同夫人来找范某,有什么可以让范某效劳的?”
那位年纪已经不小,但容貌仍旧保持姣好的哈同夫人,却是先笑了笑,拿出一个红包,双手递给了范哈儿:
“刚刚才得知范哈公即将要和名媛杨秀琼小姐结婚,匆忙准备了一点贺仪,小小心意,还望范哈公不要嫌弃。”
“哈,这么快就传开啦。”范哈儿面上笑容一闪。“不管礼多礼少,哈同家族,永远是范某的朋友。何况到时候人来就好,哪里需要准备这些!”
嘴上可逃着,但还是直接伸手接过了那明显内蕴不菲的红包,当然那也没太再关注。他知道,以对面那位哈同夫人的为人,肯定不会仅仅为了送人情礼仪,就特意带来那么几号人过来见自己。
果然,在看到范哈儿将红包收下后,这位哈同夫人,马上就又拿出了一封厚实的信,朝范哈儿递来。
“范哈公,这几位是沙逊先生的朋友,这是他们从巴勒斯坦带来的沙逊先生信件。”哈同夫人指了一下身边那几个跟随她一起前来的白人男子。
“哦,沙逊先生的信么?”范哈儿立刻接过。
沙逊家族在四川的投资,可是并不比哈同家族要少,而且他在这个时候可能到对方的来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德国的犹太人,恐怕应该已经认识到危机了。这个时候来信,显然是求助自己。
刚好,自己四川和西南的发展,也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不仅资本投入无法再大幅增加,同时也没有更多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才,能够支持自己继续投入和扩大生产,所以如果德国确实如同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了排犹的情况话,那这封信,对自己立说,绝对是及时雨一样的存在。
拆开信件一看,范哈儿果然发现不出自己所料。
1920年,希特勒就在纳粹党25点纲领中,提出了反犹主张。到希特勒上台后,对犹太人的迫害随后成为国策。1933年4月,德国禁止犹太人从事经商、医生和律师职业,并禁止犹太人在国家部门工作,1935年 9月15日,更是公布了《德意志血统及荣誉保护法》,亦称纽伦堡法,以保护德意志血统和荣誉为由,禁止犹太人与德意志或其同种血统的公民结婚和发生婚外关系,禁止犹太人升德国国旗或出示象征德国的颜色。在11月颁布的补充法令中还规定:犹太人不得成为德国公民,不得行使投票权,不得担任公职。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已经完全证明了德国的排犹行动。
即便还没有进行大屠杀,大部分犹太人在德国,也已经快生活不下去了。
有了范哈儿事先的提醒,其实沙逊已经提前开始在各地做准备,准备从德国撤退尽量多的犹太人出去。
前文已经说过,其实20实际上半叶,欧洲排犹是普遍性的。所以沙逊并没有选择在欧洲,选择犹太人的避难基地。
作为一个有眼光的犹太人,他选择了巴勒斯坦。刚好,自1933年开始,犹太复国主义开始兴盛。
自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开始以来,由于有大量贫穷的东欧犹太难民移往巴勒斯坦,英国托管政府便开始对移入者的资格进行日益严格的限制,先是只允许那些拥有500巴勒斯坦镑证明的“资本家”自由移入巴勒斯坦,后又将这一标准提高到1000巴勒斯坦镑。由于纳粹当局的迫犹行动不断升级,要求移居巴勒斯坦的德意志犹太人也越来越多,在这种压力之下,经“巴勒斯坦犹太人办事处”多次交涉,英国托管政府才在1933年颁布的《移民条例》中,对移民进行严格分类,允许下列人员可以获得官方许可证并入境巴勒斯坦,即特殊人才类、生计得到确保的人、拥有工人证书者、有所要求者。
沙逊在多方筹措之下,终于在巴勒斯坦,建起了几个犹太人定居点。
1933年纳粹夺权后,由于迫害的矛头首先针对有知识背景的犹太人,因此,第一批在沙逊接应下逃离德国,移往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仅绝大多数属于土生土长的德意志犹太人,而且是教师、医生、律师这样的脑力劳动者。除了少部分,在沙逊的介绍下,来到重庆开拓创业外,其他大部分,选择前往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定居点。
那些特意前往犹太人故土巴勒斯坦的人,他们原以为在此立即就能再度建立起一种适当的生存条件,但巴勒斯坦的生活现实很快使他们感到了深深的失望。
像所有的移民社会一样,新移居地的日常生活模式往往是由那些人数上占据优势的老定居者们来决定的。而巴勒斯坦当时的犹太社会共同体则是由50年来那些来自俄国、罗马尼亚等国的东方犹太人组成的。这些老定居者的生活水平比这些新移民在德国时的生活水平要低得多,这就迫使新移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事实上,沙逊在给范哈儿的信中写道:
“当第一批德意志犹太移民在1933年到来时,城市的卫生设施、头一批现代街道以及海法的港口等,这些英国人带来的文明才刚刚显示出它的萌芽。对于这种进步,老定居者往往是用10年或20年前的标准来衡量的,因而其结论也是充分肯定的;而德意志犹太移民则是按他们离开德国时的生活水平来衡量的,其结论却是完全否定的”。
这些新移民中的许多人虽然分配到了土地,但在这片土地上,除了杂草以外什么都没有,他们得在这片土地上自己动手盖房子,这个事实给新移民的打击是沉重的,因为这些人中间几乎没有哪一个惯于体力劳动。而且对于这些大专院校工作者、律师和医生来说,要找到专业上对口的职业尤为困难。例如,移入巴勒斯坦的律师必须通过“外国律师资格考试”才能开业。这种考试特别难通过,因为它要求人们必须熟练掌握希伯来语和英语,这两门语言对于德意志犹太人来说一般都是陌生的。此外,还要求他们具有英国和土耳其法律上的知识。“能通过这种考试的人极少,在1933年有150多名来自德国的律师报名参加考试,只有20人获得通过,还有200多名律师最后决定转行于农业”;“600名定居巴勒斯坦的医生中,有200多人决定转行农业,200人被其他行当雇佣,只有200人勉强维持了私人行医。至于教师,其状况也与他们差不多”。
如果仅仅是大家的生活都差,那也没什么问题,偏偏是部分到了重庆,在范哈儿统治区生活的犹太知识分子,却受到了范哈儿的高度重视。这些犹太人,不仅能够像在德国一样直接执业,而且争相雇佣犹太技师的工厂,多得数不胜数,有些人甚至还能在完成部分考核的情况下,进入政府机构工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厢对比,并不是特别热衷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自然要对来范哈儿这儿动心了。要是还有一个遥远的美国,在更强烈的召唤着犹太人,恐怕最近这几年,愿意来到四川的犹太人,会是源源不断的。
不过到了《德意志血统及荣誉保护法》出台后,这种情况也差不多了。大量受迫害的犹太人,只能离开德国,他们不准备都去美国,而到了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很多在沙逊手下的传说下,都非常愿意选择来中国避难。
其实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总共有数万名欧洲犹太人或远涉重洋,或穿越广袤的西伯利亚大地来到中国,定居在上海和哈尔滨,也有少量定居在天津、北京、大连、沈阳、青岛。这些犹太人分为来华淘金和来华避难两大类型。由于中国人民的友善和宽容,也因犹太人超强的生存能力,他们在中国安居乐业,不少人还发家致富。就连二战期间遭受德国纳粹党迫害而被迫流亡的犹太难民也得到人道主义的救助,躲过了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劫难。他们在中国还组织了各类社团,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
上海是来华犹太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生活在上海租界内的犹太商人及其眷属大约有700人。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 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原生活在哈尔滨的俄籍犹太人南迁,这部分人数大约有4000人,加上从欧洲流亡来的犹太难民,估计总人数可达到3万人。
早期进入上海等地的主要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的犹太商人,在利用合法与非法手段完成了原始积累以后又向房地产以及其它领域扩张,他们人数虽不多,但资金雄厚,成为沪上商界的重量级人物。
但是现在准备涌入中国的主要是受德国纳粹党迫害的欧洲犹太难民,他们不要说携带什么资产,就是能活着出来到达中国已属万幸。他们当然不可能携带什么资产,也不可能进行什么投资。
沙逊在给范哈儿的信中,只提到了一点:
就是希望范哈儿,能够看在之前两人的友谊份上,接受那些没有资产的犹太人。
因为以前沙逊介绍到重庆的犹太人,即便不个个都是富商,但因为德国人的大规模迫害还没开始,都还能携带少量资产,所以沙逊理所当然认为这种情况属于定居,而不属于避难。
只有到了现在,数量庞大、没有资产的犹太难民出现,他才是真正需要求靠范哈儿,需要范哈儿帮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