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春社日,国君亲下农田,看见广袤的地上却是一片盎然的绿意,纵是冰雪尚未完全消融,站在高丘上的白崤也能看见下面人头攒动,白色也掩藏不了绿色的绽出。
卫鞅的变法之成效,已不用言说,心中自名,就连孙膑、杜赫等人在看向卫鞅时都带着些许敬佩和赞叹的目光,卫国再小也是一个国家,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将原本萎靡的卫国做到如此地步,不愧于白崤的信任,也不愧于自己此生所学。但看卫鞅此时,却是面色一片淡然,但却掩不住目中的豪情与嘴角的一抹笑意,两年时间,农业之产,已是自足有余,上交国库的粮食也是这几代都未有之丰盛,即便是除去国家养活子孙战死的老人的那部分,也还有所余。放在别过,或许这算不上什么壮举,但卫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不算小城,大城只余两座,粮食别说上交国库了,便是自给自足都只有半数左右的人能够做到,卫国人有风骨不假,但很多人因为吃不起饭,所做的不是开发无主荒地,而是上山为贼,落草为寇,即便如此,活得也不潇洒。这样的卫国如今变成了今日模样,非是卫鞅一人之功劳,但卫鞅却像是定天柱石一般,不移,不易,不动,不摇,让所有变法的风浪都由他而止。
白崤自认两世为人,对谁都无所亏欠,但唯独对卫鞅,他却是深怀歉疚。
卫鞅说他愿成就此生功业,他愿有翻云之为作,他愿青史留名,这些话,白崤从前是信的,但是在卫鞅在卫国变法,却是让白崤知道,卫鞅变法更是为了他。变法之行,举步维艰,遑论卫国之境况?偷天换日、易容换面,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而是步步都要走在钢丝上的搏命之举,一旦败了,后果自不必言说了,这些卫鞅不是都不知道,而是都知道,即便如此,他还要坚持留在卫国,是为了功业?留名?卫鞅说要找一个能够完全信任他的君主才是不易,白崤只能苦笑,还能说什么呢?只能用他全部的信任来回报了吧。
白崤还记得,两年前他刚刚来到卫国时,卫国农田之景象。大片土地无人耕种,使至荒芜。
白崤对此也曾问过卫鞅,卫国百姓虽不致穷困到那种程度,但也绝对称不上富裕,更何况还有许多分不到田地的人生活称得上是捉襟见肘,但便是如此,为何还会有如此多的无主荒地?白崤着实想不明白。卫鞅则是告诉他,卫国较之别国,最重渊源礼法,卫国前君几代遭受国祸,大量城池被掠夺,但是很多卫国人不愿离开卫国,在他们心里,卫国依然是那个周公之地,是那个天下士人所向的礼乐之地,还是那个被无数卫人引以为豪的卫国。他们相信卫国可以否极泰来,他们希望见证卫国之辉煌,更希望能亲手铸造卫国之荣光。对此,很多卫国士子外出求学游历,希望能找到救治卫国的办法,当年的卫鞅也是其中之一。
白崤还记得,卫鞅说到这儿的时候,神色涌动,十分感慨,又带着些缅怀。
白崤甚至能想象出当年的卫国遭受战祸,颇显萧索,却有着那样一群白衣士子,出了城郭,离了故土,将要分别,彼时提一坛酒,为君、为己送行。这一别,再见不知何日,只愿生年可重铸卫之辉煌,兄先请,弟先行,饮罢此酒,掌拍坛碎,引颈高歌。
“江河之满溢兮,白衣之不回;
高歌以去离兮,凤鸟之不群;
丹樨之霞光兮,乱吾心之未可;
周公礼乐之不复兮,大梦之犹存。”
十年的时间,足够磨掉一个人的棱角,消磨他的锐气,磨灭他的斗志,也足够让一个人忘记很多,也经历很多。十年能够让一个人从少年走向青年,也能够让青年走向中年。十年,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里,有太多的东西会被改变,有太多的感情会变质,但也有些东西会像千尺瀑布下的顽石一般,任你千磨万洗,我自岿然不动。
卫鞅说,昔年有两个知交好友,均是饱学之士,曾和他并称为“声公三杰”。十年前,卫鞅选择了先从师,后谋政这条路,而那两位则是直接入仕,企图以实践出真知。
而这十年间,卫鞅学成入魏,本想或许可有一番作为,但魏国太过腐朽,在卫鞅看来,在当今变法盛行之世,魏国已然落了下乘,不出二十年便会吃个大亏。而白崤邀卫鞅归卫,一则君主开明,二则是也算圆了卫鞅少时的一个梦。而那两位士人——商岳和仲骖,虽和卫鞅没有保持多么亲密的联系,但却彼此遥望,相知交心,卫鞅知道他们没有忘记当初的志向,也没有忘记当初的情谊,只是他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毕竟卫不逝虽不昏庸,但也称不上雄主,卫国复兴无望。
但白崤不一样,白崤虽然年纪轻轻,但一则背景雄厚,财力和消息不输一国之君;二则为人有远目大略,对局势分析绝不是一般君主可比;三则领兵有方,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极高,且行动隐秘,和秦国同盟,足以自保;四则为人极重情义,虽出手狠辣,但慈不掌兵,对身边的人可谓是亲厚非常。
卫鞅如是告知商岳、仲骖二人,力邀二人前来。至于白崤名不正言不顺这种问题已经无关紧要了,卫国是谁的卫国都不甚要紧,战国其实并不是国家系脉,而是家族系脉,商岳和仲骖二人不会抓住这个不放,其实有些重要职位的可以信任的卫国大臣已经知道白崤的身份,但经过和白崤的几番见面深谈后,都是心甘情愿地为白崤作事,甚至有几位力奉白崤为王,挽救卫国于水火,毕竟卫国这样的境况,不过是朝不保夕罢了。
且说那二人再有七日左右便可动身来卫,军队这件事已经是刻不容缓了,白崤也不想再拖下去了,之前的隐瞒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均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卫军已经成型,铁军上一批考验的人也已经归队,白崤认为时机已到,务必要让这次波动平稳地度过。
这一日,卫军的各队长都接到了上面的命令,停止了两年来雷打不动的训练,而平日里在普通兵士眼中神秘强大的铁军也以有史以来的最高人数和他们站在了一块儿,这茫茫的旷野却不再显得空旷,经过了几次扩充和人员变动,卫军已经维持在了五千人,铁军保持在了三千人,神机营的人更是只有八百人,这八千八百人站在那里,却丝毫不显杂乱,反而因为人数众多而愈发显得整齐划一。
这两年来的训练使得卫军和此前天差地别,白崤初来之时,卫军的军风完全是萎靡不振,武力值较之魏国、赵国这等大国真是差之甚远,甚至穿着的衣服都是参差不齐,让早有心里准备的白崤都着实伤了一番脑筋。不过,白崤的字字杀机的人军规和铁军组成的监察队却是拿着棍子将这些脱缰野马都赶回了马棚里,后来,白崤又可以地带着卫军扫除收编的周边的几窝土匪,加上美好的伙食和严苛的训练,现在的卫军都有了兵的样子,站在那里不消动,便是一柄利刃,仿佛要将这天都捅个窟窿。
而比起那气冲霄汉的卫军,铁军这边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如果说卫军是一柄利刃的话,那么铁军便是淌着血的军刺,凶残和撕咬便是这支军队全部的气质了,不过这种让旁边卫军感到压抑的东西,却正是白崤想要的东西。杀气这东西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气势,杀气的养成是需要见血的,只有见了血的狼才是真正的狼,不然便是和土狗无异了。铁军在其他人眼中是强大而又神秘的,因为他们曾经看不起这些脸上还能看出隐约烙印的“同僚们”,他们都知道,脸上有这种印记的人,不是犯人,就是奴隶,他们也故意制造摩擦,但几次摩擦的结果却是让他们从此畏之如虎。
徐良是铁军的头,九驹是卫军的头,而金七是神机营的头,三人各司其职,虽然任务分工不同,但三人却都是白崤手下大将。
九驹本是卫国军中一小将,屡次向上献计,却不被重视,这也导致卫军屡吃败仗,甚至连守都守不住,却又因为性情刚烈,与那气量狭小的上司不和,在卫军失败后,好兄弟徐良不知所踪,自己也替上司背了黑锅。而白崤从徐良口中得知此人能为超群,豪气干云,在军中颇有声望,带兵打仗独具一格,但却屡遭排挤,不被重用。白崤顿时对此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战国战国,能打得了胜仗就是好样的,因此,白崤立即让徐良带他和九驹相谈,一见,果然是一条好汉,初见便觉英武非凡,相谈之下更觉豪爽大气,在谋略上颇有智计,打仗完全有自己的风格。如果说白崤对九驹是赞叹的话,那么九驹对白崤便是感到惊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