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戊辰年(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我27岁了。这个年龄段我想大多数人是经历过的,而且是想做一些事情证明自己的,虽然也有时会犯一些错误,但很快会醒悟过来。
《礼记·中庸》中曾写到“明则动,动则变”当朝郑玄给出的注解是:“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说得相当到位。改恶向善,就是指不再做恶,重新做好人。我非常欣赏这句话。心无恶行亦正。有些理念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是要坚持的。
离我很远的京城依然演绎着非常的故事。
春季正月里朝廷依旧大赦天下。我不知道每年到底有多少人犯罪,以至于每年朝廷都要大赦。二月出现了诡异的星象,史书说有异星出现于紫微星旁。咱也不太懂,只是黄巾军残部郭太等人在河西白波谷起兵,进攻太原郡、河东郡。这个真正的战乱又要开始了,接着三月,匈奴屠各部落进攻并州,杀死了刺史张懿。四月,汝南郡葛陂黄巾军又起义了,攻打郡县。大家记住,很多年后我也会到汝南这个地方,只是现在有些乱。
江夏人刘焉看到汉朝王室多难,就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地给灵帝出主意,当然这个也是他所担任的职位(太常)分内的事情,他向灵帝建议:“现在全国都有叛乱发生,主要是刺史权力小没威信,又在全国没有皇帝的心腹,所以引起百姓叛离朝廷。应该设立州牧,选用有清廉名声皇帝信得过的重臣担任。”灵帝思考几天,准备有保留地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将部份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让他们拥有地方军政大权,加强中央控制地方政权的实力,有效进剿黄巾余部。
那么这个建议怎么样呢?在当时看来算是还不错,因为事实摆在那,前人也有人用过这个办法,就是在王莽称帝时期,州刺史改称州牧。王莽将十三州改为九州,下诏“州从《禹贡》为九”。这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荆州、雍州、梁州。刺史的地位是世袭的,“世其官”,恐怕这个改革才是其中的要害。当时反王莽武装斗争在地方上峰起云涌。为了增强地方实力,以便于镇压武装暴动,王莽不仅给予州牧统军作战的权力,而且给州牧加将军称号。州牧有权率军进攻少数民族,有权率军镇压国内的武装暴动。那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灵帝下放权力,选用列卿、尚书为州牧,各自以本来的官秩出任。种下了让地方拥兵自重,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使自己的皇帝儿子在军阀手中当成了谋取利益的招牌。
在这个改制中谁是受益者呢?就是以后隆重登场的皇族里的刘氏三牧:刘焉,刘虞,刘表,刘焉在这个改制中是提议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连他的表弟太仆黄琬都做了豫州牧,刘虞是三个州牧中做得最到位的,也是下场最悲惨的一个,刘表是三个州牧中做得最如意的一个州牧。这些州牧本人或者后代都和我在未来的岁月里产生过或多或少的交集,因为我也是汉室宗亲啊。
在这个任命州牧任命中也是需要一番运作的,既看工作经历,也看忠诚度,更要看灵帝对人选的认可。刘虞以前做过幽州刺史,政绩还不错,派他到幽州能很快开展工作,朝廷因此选他做幽州牧。刘表在邹靖之后做过北军中侯,算是朝廷嫡系,在后来被董卓推荐做的荆州牧,这个是个特例。作为提议的首倡者,刘焉心里十分想担任交趾牧,这时侍中、广汉人董扶私下里向刘焉提建议:“京城洛阳看着要发生大乱,根据天象,益州那个地方将来会出现新的皇帝,这个,你懂的。”刘焉听从了董扶的观点,改变主意,向灵帝请求去益州。正好益州刺史郤俭横征暴敛,侵扰百姓,有关他的****和不受拥戴的民谣广泛流传;北边邻近的凉州地方官耿鄙、并州地方官张懿都被盗贼杀死,刘焉的建议迫于形势得到了灵帝的允许,侍中董扶和太仓令赵韪趁机都辞去官职,跟随刘焉回到益州老家创业去了。这个建议也给我将来很多年后进入蜀中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凡事有因就有果。
恰在这时益州人马相、赵祗等在绵竹起兵,打着“黄巾军”的旗号,杀死刺郤俭,进攻巴郡、犍为,不到1个月,攻破三个郡,聚集了好几万人,马相自称天子。看来的皇帝琮是有很多人想做的。益州从事贾龙等率领官吏及百姓讨伐马相并打败了他们,马相等逃跑,益州界内安宁。贾龙就派官兵去迎接朝廷派出新任州牧刘焉。刘焉把州府迁移到绵竹,招抚离散叛乱的百姓,为政宽容,施行恩德用来收买人心。很快坐稳了益州牧的位子。
夏季四月,太尉曹嵩也是没几个月就被免职。鉴于当前****的局势,这个官真的不好当呀。五月,灵帝任命永乐少府南阳樊陵为太尉,关于这个樊陵还是要说一说的,樊陵是著名隐士樊英的孙子。当年顺帝征召樊英入朝,樊英不肯屈服与汉顺帝在殿上当年争执。顺帝发怒对樊英说:“我决定着你的生死,执掌着你为官的显贵和为民的贫贱,裁量着你生活的衣食财富,你凭什么轻慢我的命令?”樊英说:“做臣民的接受的是天命,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死,暴君是人民的公敌,怎么能决定臣民的贵贱?人活着吃饭睡觉都一样过一天,能有什么区别?活着的意义就是做合乎礼义的事情,为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而努力坚持才好。顺帝作为受过磨难的合格皇帝,放下他的皇帝架子礼待樊英,最终把樊英留在了朝廷。这个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后来我请孔明出山,也是受此事的影响,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嘛。但是眼前的世道不同,皇帝重用的宦官擅权,谁要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必须要巴结宦官,同时代许多有威望有能力的人都不得不买官,名将段颎、张温、崔烈,都先后买官。樊陵开始动动摇了,他花钱买官代替曹操父亲曹嵩担任太尉。太尉的位子还没坐热,朝中百官还没认全呢,六月就被灵帝给免了,他也成为东汉历史上担任三公时间最短的人。在一年后与宦官过从甚密更让樊陵丢掉了性命。樊陵在担任京兆尹时,在京兆阳陵县修建了泾河渠,后人称樊公渠。这个水利工程是当年贪风日盛的情况下少有的一件造福百姓的工程。名士蔡邕对樊陵大加赞赏,并写下了《樊惠渠歌》:我有长流,莫或阏之。我有沟浍,莫或达之。田畴斥卤,莫修莫厘。饥馑困悴,莫恤莫思。乃有樊君,作人父母。立我畎亩,黄潦膏凝。多稼茂止,惠乃无疆,如何勿喜?我壤既营,我疆斯成。泯泯我人,既富且盈。为酒为酿,蒸彼祖灵。贻福惠君,寿考且宁。
唉,朝廷官场的人物在故事里又怎么能评论得清楚呢?
秋季七月,任命射声校尉马日磾为太尉,马日磾是经学大师马融的族孙。灵帝对马日磾的破格提拔显得很不平常,由于近几年政府军队连年征战,收效也不大,军队的出工不出力让灵帝这个年青气盛的皇帝很生气。很快灵帝决心成立一支新的军队,便于在危急时刻能用得上。果然,在八月,灵帝开始亲自掌握兵权,不再信任他人,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自己直接掌握一支忠诚的武装部队,着手开始设置西园八校尉。任命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官宦世家,后自称雄一方)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后讨伐葛陂黄巾,因贪污军饷,被豫州牧黄琬弹劾,被诛)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之前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为典军校尉,赵融(后来投效曹操做到荡寇将军,祢衡说“稚长可使监厨请客”)为助军左校尉,冯芳(宦官曹节的女婿,后来他的一个女儿嫁给袁术)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何进被杀董卓乱政时,夏牟和何进旧部分粮不均而被杀)为左校尉,淳于琼(后为袁绍大将,与张郃、高览等齐名。官渡之战时镇守乌巢,遭到曹操偷袭而惨败,被曹操处斩。)为右校尉,都由蹇硕统一指挥。上军校尉蹇硕成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监督司隶校尉以下的官员,这个西园八校尉内部本就互相有些制衡,人员都是灵帝十分信任的官宦子弟,真可谓用心良苦,自黄巾军起事以后,灵帝有感于各地起义不绝,开始亲自抓军事。蹇硕忠诚,体格壮健又通晓军事,在朝廷中没有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是灵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很受灵帝信任,连大将军也要听从他的指挥。九月,司徒许相被免职。任命司空丁宫为司徒,光禄勋南阳人刘弘为司空。任命卫尉、条侯董重为票骑将军。董重是灵帝母亲永乐董太后哥哥的儿子(灵帝的表哥)。这一加强军权,分化外戚权势,平衡朝廷内外权力的举动,让我感觉到要有什么事情发生。宫廷内的紧张局势让朝臣们似乎嗅到了什么气息?
原来京城中最近流传将有兵祸,至于是什么兵祸,大家也说不清楚,都是在人云亦云,观察云气来预言吉凶的法术家也认为,京城洛阳将有兵灾,南北两宫会发生流血事件。事情上传到灵帝那里,灵帝认为事情背后有着相当大的阴谋,对京城提前进行了布置,大批征调各地的军队对京城进行军管,以此来显示自己皇帝的威严,并亲自筹划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地点选在平乐观。整个阅兵场上修筑一个大坛作为检阅台,上面立起十二层的华盖高达十丈;在大坛的东北修筑了一个小坛作为受阅台,立起九层的华盖,高九丈。步兵骑兵好几万人列队,设营布阵。甲子(十六日),灵帝站在大华盖下亲自阅兵,大将军何进站小伞盖下陪阅。然后灵帝亲自披戴甲胄,骑上有护甲的战马,自称“无上将军”,绕军阵巡视三圈后返回,将武器授予何进。
整个阅兵式威武雄壮,圆满完成,足以显示出皇权的威仪。只是当时我在地方,没有看到当时的气象,想想一个30来岁的年青人,检阅如此众多的军马,心里应该是多么的壮怀激烈。
阅兵式后,灵帝专门召见年近50岁的讨虏校尉盖勋进行调研,商量目前形势,因为盖勋在西凉久经战事,熟悉军事,是既有实战经验又有军事素养的将军,正好和他讨论相关对策。灵帝说:“这几年天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叛乱?是因为不知道我天子的威仪,今天我对朝廷的军队进行检阅,而且把西园的财物散发很多给受阅的士兵们,显示我的恩德和威仪,足以震慑心怀不轨的人,想必以后叛乱的人会少些。”盖勋回答:“臣听说‘以前的皇帝只夸耀德政而不看兵力多少’,现在叛军远在地方,那些叛乱的地方感受不到陛下的恩德,陛下在京城检阅军队,也只是随意使用武力来炫耀皇帝的威仪,治标不治本啊。况且陛下宠信的人的子弟损坏了您的恩德和威仪,让人都失去了信心,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这才是根本原因。”当时阅兵总指挥上军校尉蹇硕也在座,刘宏转身问蹇硕盖勋说得对不对?蹇硕内心害怕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埋怨盖勋哪壶不开提哪壶,使本来欢快的调研气氛变得紧张。灵帝也没生气,反而称赞盖勋:“说的对,你我相见恨晚,那么多大臣没有人能像你这样说实话的。”调研就这样在友好的气氛中不尴不尬地结束。盖勋后来对刘虞、袁绍说:“我认为皇帝非常聪明且衷心拥戴,但被左右宠信的宦官蒙蔽了,如果咱们合力清除这些奸佞坏人,提拔清廉能干的人兴复汉室,我们功成身退,也不失是一件快意的事情?”刘虞、袁绍认同并和他结为同谋。后来司隶校尉张温上表举荐盖勋为京兆尹(相当于首都洛阳的市长)做了高官。
我也认为灵帝确实和盖勋相见恨晚,对于偌大的王朝来讲,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因为多年的政策失误,朝廷已经很危险。相见恨晚的出处是前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曾说:“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汉武帝时期,齐国人主父偃饱学多才,作为访问学者游历诸侯之间,很久没有得到任用。他穷困潦倒时只好上书给汉武帝,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召集他与徐乐、严安三人议事,大有相逢恨晚之感,主父偃建议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巩固政权。这是相见恨晚的成功案例。灵帝和盖勋的相见恨晚不久就成为历史的遗憾,淹没在历史的尘封故事中。
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们当朝的刺头名将吧:盖勋(140年—191年),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今甘肃安西县西南)人,盖勋出身凉州官宦世家,年青时被举孝廉,时称名将,是受汉灵帝刘宏信任的人,因公事而保举和自己有私仇的人;根据法典给犯过错误的人争取宽大处理,事后不接受当事人的钱财;因公事教育过不为国家出力的人,因公事建议上司分清事情的主次轻重缓急,不搞形象工程;为国家上过战场,负过伤,死里逃生;不向当朝权贵低头,即使是不讲理的董卓也很敬重他。灵帝驾崩后董卓专权,为防止盖勋响应袁绍领导的关东联军,把他调入朝廷当议郎。董卓觉得在哪个位置让他作官都有些不放心,最后背疮发作在长安去世,临死前给家人立遗嘱不能接受董卓的任何馈赠,董卓则为了向众人展示自己的宽容,上书请朝廷赠送丧礼用品,陪葬于安陵。凭着一心为公的执着,在当时的官场当官当到让宠臣,权臣无可奈何的地步很少有人能做到,盖勋做到了,在当时名震一时。
朝廷有一个好官能让人敬畏佩服,一个朝廷全是好官才能兴旺发达。可惜朝廷只有一个盖勋。
冬季的战事很频繁,朝廷主要在三个方向用兵,一是青徐方面,十月,青州、徐州黄巾军起义,黄巾各部此伏彼起,声势又开始壮大。十一月朝廷派遣下军校尉鲍鸿进讨声势最大的葛陂黄巾。双方大战于葛陂。结局是鲍鸿军败。太让灵帝丢面子了,王牌军都打不过黄巾军。后来鲍鸿以贪腐,征战无功被处死当了替罪羊。二是凉州方面,王国包围陈仓。灵帝让皇甫嵩为左将军,统率前将军董卓和四万军队前去进讨王国。皇甫嵩和董卓因为战役战术问题进行了大讨论,皇甫嵩坚持逸以待劳,董卓坚持主动进攻立即救援陈仓,结局是王国围攻陈仓80多天没攻破,最后被皇甫嵩董卓乘势打败。王国跑了,给朝廷挽回了点颜面,但皇甫嵩和董卓就此结下了梁子。在幽州方面,灵帝下诏征调南匈奴兵,分配给刚上任不久的幽州牧刘虞去征伐张纯。作为朝廷对地方的最大支持,一面让刘虞在地方立威,一面先试先行看刘焉的这个州牧改制有没有效果。南匈奴单于羌渠派遣左贤王率领骑兵到幽州听候调遣。匈奴人害怕以后不断征兵,右部落与屠各胡部落联合共十来万人反叛,进攻并杀死羌渠。还没到战场去讨伐叛军张纯的部队先垮了,加剧了****的态势,张纯与乌桓酋长丘力居趁机在青、徐、幽、冀四州境内到处抢掠。公孙瓒都顾不过来,灵帝下诏命中郎将孟益率领骑都尉公孙瓒进行讨伐。公孙瓒靠着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斗争精神在辽东属国的石门山与张纯叛军交战,张纯等大败,丢弃妻子儿女,越过边塞逃跑。他们所抢掠俘虏的男女百姓,都被公孙瓒夺回。公孙瓒乘胜深入追击,因后援不力,反被丘力居等包围在辽西郡管子城200多天,粮尽后全军溃散,士兵死亡了一大半最后惨胜。张纯叛乱算是从基本面上平定。州牧刘虞也不是吃干饭的,在没有军队情况下,通过派出使者到游牧民族中晓以利害,责令他们不要跟随张纯****这样的政治攻势瓦解叛军。丘力居等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沟通归附招安的事情。公孙瓒大哥心里很是的担心将士们通过鲜血换来的军功就这样被刘虞轻而易举地拿下,一来自己气不过,二来没法和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弟兄们交待,就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杀这些使者。还是有人和刘虞联系上了,上兵伐谋啊,这个也让我感同身受呀,对我的影响很大。后来张纯被他的部下王政杀掉首级送给了刘虞。叛乱没有了领头人。这个平定叛乱的功劳刘虞占了一大半,随后刘虞上报朝廷撤掉驻防军队,改变了幽州的权力结构,孟益因是中郞将,朝廷派来的中央军,由朝廷调动,但公孙瓒所领导的却是地方军,因公孙瓒的坚持,只留下公孙瓒统一万多步兵、骑兵驻扎右北平。从此公孙瓒和刘虞结下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让我在后来的选边占上也很为难。州牧制度暴露了朝廷和地方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导致权力争夺热化。在这一次的裁军中,属于地方军性质在平定黄巾叛乱时立了点小功,出任冀州中山国安喜县县尉的我,也被列入了裁撤的境地。
我怒了,真的怒了。因为我不能光听故事了,现在要进入故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