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台前幕后]
第46节(45)
45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
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
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
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
慈禧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慈禧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
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
慈禧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此外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
举凡重修圆明园(后为恭亲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与筹办万徇寿诞等均耗费大量银两。
上述之事虽非均由慈禧之意而兴,但对于皇帝及臣工等对其进行讨好之作为,慈禧并不加以劝止却反而多有纵容。
甚至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
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闭。
1908年11月17日《申报》4版刊登了一篇名为《闻太皇太后升遐惊悼谨书》的文章: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皇帝崩,翌日电传遗诏……乃至昨日早晨而慈禧太皇太后宾天之噩耗又至,何其巧,相值也嗟夫,悲哉此岂非我中国之大不幸,而薄海臣民闻之其惊悼又当何如也耶。……我朝开国二百余年,圣君仁主史不绝书,而以圣母躬历四朝,三次训政,迭经危难,措置裕如者惟我慈禧太皇太后一人而已,太皇太后之慈政,炳炳在人耳目间,其为史册光宠,岂待草野赘述。惟有一事,我臣民可以释然者,从前愚民无知,动以寻常母子之见妄测圣怀,不知两宫敦陆,向无间言,今大行皇帝以二十一日酉刻升遐,大行太皇太后以二十二日未刻升遐,其间仅隔一日慈禧、光绪母子相继去世……
光绪皇帝回到北京之后,摆脱被废黜命运的光绪帝的生活境遇是否有所改善?
随着慈禧的年迈,光绪帝有一展宏图的机会吗?
光绪帝命运多舛,病入膏肓,以三十八岁的英年走完了坎坷、屈辱的一生。
百年来,围绕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毒杀说能否成为定论和共识呢?
饱经忧患的光绪帝早已成了古人,该怎样认识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该怎样评价这位一生为傀儡、为囚徒的皇帝呢?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午后,慈禧带着光绪帝回到了阔别将近一年半的紫禁城。
慈禧看到宫中未受大的破坏,留守的宫眷们也都平安,十分高兴。
她一面跟前来请安的同治遗孀们夸夸其谈,一面命令立即把皇帝安排到瀛台居住。
回京后的几天里,光绪帝和慈禧都十分忙碌,尤其是光绪帝,要到各庙宇拈香行礼,答谢祖宗神灵的保佑;要接见外国公使,为慈禧当初攻打使馆的行为致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面逐渐走上正轨之后,光绪帝就清闲起来了,虽然他脱离了被废黜的险恶境遇,但傀儡的命运并未改变。
每天清晨,慈禧派人来瀛台接光绪帝前往紫禁城,让光绪陪她召见大臣,然后再把光绪送回去。
在召见的过程中,光绪基本是摆个样子,虽然有时慈禧也让光绪问话,或者象征性地征询他的意见,但光绪话不多,并揣摩慈禧的意思,尽量迎合。
慈禧心安理得地把持国家大权不放,根本不提归政的事儿。
据说光绪“容颜憔悴,若有重忧,从来未见片刻开朗或偶一强作欢笑;谨言慎行,唯恐大祸随时及身”。
他除了陪伴慈禧临朝理政之外,并未见有任何作为的记载,其实,他的政治生命早在戊戌政变之后就结束了。光绪帝不忘这次逃难蒙受的耻辱。据《德宗遗事》记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正阳门城楼毁于炮火,回銮不久,慈禧跟大臣们研究修复事宜,光绪曾建议“留此残败之迹,为我上下儆惕之资”,被慈禧拒绝。
他在瀛台的卧室里挂着一件破破烂烂的小褂,太监要拿去清洗,光绪阻止说:
“此乃自陕至京,数月不换之小褂,与我患难相依,故留为纪念。”
光绪帝陪慈禧临朝听政之外,在瀛台有打发不尽的时光。
他向掌管宫廷演出活动的升平署要去了锣鼓,在瀛台敲打,以此打发时光并发泄心中的郁闷。
据丁汝芹的《清代内廷演戏史话》中的相关内容可知,清宫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
“以后皇上如若要响器家伙等,先请旨后传”,
“万岁爷那不准言语”,
可见慈禧控制之严。
光绪还让内务府买了很多新书,认真阅读,后来身体不好,又研究起了医学。
对于光绪读书,慈禧并不干预。
苏北阜宁县知县周景涛精通医学,曾进宫为光绪帝诊治,看到皇帝的室内放了一些书,有《四库全书提要》、《贞观政要》、《太平御览》、《大学衍义》、《理财学》等。
光绪帝每天百~万\小!说,写字,记日记,还学起了英语。
慈禧通过耳目掌握着光绪帝的一举一动,她得知光绪帝学习英语之后,心血来潮,也要学习,但字母尚未掌握就知难而退了。
光绪帝十分聪明,他小时候就喜欢拆卸钟表,对机械原理很感兴趣。
一次光绪捡到一个已经坏了的八音盒,就打开八音盒,在大滚轮的边缘用笔画上钉眼,让工匠拆去旧钉,按新画的钉眼打眼上钉。
工匠修好之后一试,八音盒居然演奏出了中国的乐曲,工匠为之赞叹不已。
光绪帝跟皇后分居,生活无人过问,十分清苦。
据给光绪看病的周景涛回忆,皇帝的书房十分简陋,椅子上的坐垫已经磨破了也不换新的,跟他见过的江苏巡抚端方的书房相比,简直有天上地下之别。
一次前往天坛祭天,光绪穿着不合脚的破鞋,走起路来“扭扭捏捏”,跟不上侍卫的步伐,为此不得不请求侍卫放慢脚步。
光绪名为皇帝,但下人们大多不太把他当回事儿。
当时,慈禧喜欢看戏,按例,开演的时候先让光绪身穿戏装上台,像演员那样出场环步一周,这是模仿“二十四孝”中老莱子“戏彩娱亲”的故事,向慈禧表达孝心。
光绪拉不下脸不愿上场,在台下嘟囔说:
“这是何等时光,还唱得什么戏?”
小太监在一旁质问:
“你说什么!”
光绪急忙解释:
“我胡说,你千万莫声张了。”
光绪帝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地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
他在瀛台读书,记日记,写大字,在岸边散步。
太监贼眉鼠眼地跟着他,谁也不说话。
逢年过节,瀛台鬼冷冰清,光绪自己动手打扫房间,手拿竹竿挑落大殿里的蜘蛛网,然后提笔写几副春联,领着太监贴在门上。
自我欣赏一番之后,就傻呆呆地看着落霞满天,听着民间市井的爆竹声,一言不发。
光绪帝在瀛台一筹莫展,慈禧的日子也不好过,毕竟年近七旬,来日无多,心情不佳。
而且,继李鸿章去世之后,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她的“宠臣”荣禄也去世了。
慈禧痛哭流涕,并把弟弟桂祥骂得狗血喷头,因为荣禄临终之际一直由桂祥推荐的医生负责抢救,慈禧认为医生不称职,迁怒桂祥。
荣禄死后,慈禧伤感了很久,也苍老了很多。
转眼到了光绪三十年(1904),慈禧又蒙受了一场刺激。
原来,她的七十大寿到了,本打算热热闹闹地祝贺一次,补上六十大寿未能大办的缺憾,谁想到在东北发生了日俄战争。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俄国在义和团运动期间,派军队侵入东北,《辛丑条约》签订后依然拒不撤军,想就此霸占。
这侵害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于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赤膊上阵,向中国东北的俄军打响了第一枪。
最令中国人痛心疾首的是这场战争发生在东北,目标也是争夺东北,但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真是丢人到家的一件事儿了。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自然无心做寿,想到自己每逢十年整寿就赶上外敌入侵,以致被革命党讥讽为“万寿疆无”,因此十分伤心。
日俄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告终,两国瓜分了东北,以长春为界:长春以南叫“南满洲”,是日本的势力范围;以北叫“北满洲”,是俄国的势力范围。
当然,东北的主权名义上属于中国。日俄战争虽然不是以中国为直接的打击对象,但对中国的刺激极大,全国人民急于救国图强,政治风潮一浪高过一浪,宫廷中也酝酿着一轮新的波澜。
当时,慈禧已届七旬,在人均寿命不长的清朝就算是风烛残年了,朝中实力派自然暗中打算,光绪帝的价值开始被重估;另外,一帮年轻的亲贵成长起来了,比如醇亲王载沣、恭亲王溥伟、肃亲王善耆等,由于年龄相近的缘故,他们跟光绪帝的关系较为亲近。
慈禧对此也有警觉。
一次,光绪帝的同父异母弟弟载涛派太监进宫,给太后送些食品,同时嘱咐太监顺路去看看皇上。
慈禧得知此事,较为紧张,她怕光绪捎出什么话,所以,立即派人前往载涛的府中捉拿那位进宫的太监。
内务府官员上门拿人,不料载涛表示没有皇帝的旨意,不能到他府中拿人,还破口大骂,说了不少威胁恐吓的话,甚至要动手跟内务府的人拼命。
最后载涛被侍卫死死拦住,太监也被拿交内务府慎刑司拷问。
由于不承认替光绪捎出什么话去,太监竟被活活打死。
此时的载涛还不到二十岁,是个孩子,慈禧不担心他有什么出格的打算,但载涛之所以敢气势汹汹,无疑是自认为有皇帝做靠山,这让慈禧感到忧心。
其实,慈禧不知道,肃亲王善耆有一个惊天的计划——一旦慈禧寿终正寝,立即拥戴光绪帝复辟,重掌大权。
为此,他借举行新政的机会,成立了一支消防队,练习爬墙上房,而且按军队的模式,每天按时出操,装备新式洋枪。
善耆跟亲信说万一有事,立即以救火为名前往瀛台,救出皇帝。
当然,有人提醒他,等到老佛爷咽气再动手恐怕已经晚了。善耆既不敢轻举妄动,又不肯善罢甘休,为此很是苦恼。
然而,就在各方面暗中策划之际,光绪皇帝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光绪帝自幼多病,脾胃虚弱,成年之后又添了遗精的毛病,由于得不到很好的调理,病情越来越重。
他年轻的时候尚能坚持,但此后则日见恶化,出现病入五脏、气血双亏的问题。
此时他百病缠身,心悸、失眠、咳嗽、关节痛等不一而足。
有研究者指出:光绪帝可能患有神经官能症、关节炎或骨结核等病症,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范畴。
光绪名为皇帝,但并不能享受很好的医疗条件。
当时,给皇帝治病的医生不少,众所周知,中医跟西医不同,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治疗方案,有的强调“补”,有的强调“泄”,有的使用寒性药材,有的使用温性药材,医生几天一换,治疗也时断时续,不成系统。
再加上光绪帝警惕性很高,往往不吃太监端来的汤药,这样一来,自然收不到什么效果。
提起光绪帝的病情,还必须考虑到精神因素。
他一生感情失落,政治失意,心情压抑。
尤其是戊戌政变以来,他处于被软禁状态,备受凌辱和虐待,孤立无助,坐以待毙,担惊受怕,珍妃之死的消息也足以令他精神崩溃,这样一来,就没有康复的希望了。
据清宫脉案记载,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夏起,光绪帝病情迅速恶化,御医和全国各地应召前来的名医均感束手无策,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敷衍着。
这年的九月中旬,喇嘛从西藏来到北京,光绪帝拖着病弱的身体,连续接见、宴请,为此劳累过度。
这时候慈禧也病倒了,她患的是腹泻,已经治疗了一段时间,未见明显起色,但一开始御医并未过于悲观。
挨过了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的生日,光绪帝身体机能迅速衰竭,病入膏肓。
他自述有便秘、咳喘、腿酸、失眠、发热、身痛等症状。
十六日,光绪帝跟慈禧太后最后一次召见大臣,他有气无力地斜倚在宝座上,身后垫满了枕头。
据大臣回忆,光绪帝说话声音极小,只有简短的几句,慈禧也是一脸病态。
从此,光绪帝再没有离开病榻,十九日起,已经不进食了,很快陷入昏迷。
据清政府官方宣布: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逝世,终年三十八岁。
据《清德宗实录》记载,在光绪帝逝世的前一天,慈禧授予光绪帝同父异母弟弟醇亲王载沣“摄政王”的职位,将他的长子溥仪接到宫中教养。
光绪帝咽气后,慈禧立即宣布:
溥仪继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帝,为清朝新一代君主。
又规定:
“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
这表明溥仪为帝,载沣摄政。
实际上他们全是慈禧的傀儡,清朝的命脉还是掌握在慈禧手中。
可见,直到此时慈禧不仅对自己的生命力依然乐观,权力欲也没有丝毫的衰减。
然而,在慈禧做出这一系列决定的第二天,她就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午后,慈禧太后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噩耗公布,天下震动。
为什么年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了慈禧之前?
而且,母子二人相差不过二十个小时相继去世,世界上有这么蹊跷的事儿吗?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