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大街上春衫飘飘,红男绿女,禁锢了一个冬天的身体,终于得以打开、绽放。人们一吐冬天的寒气,大口地呼吸着春天的鸟语花香。
但二零零九年的春天,已经不同于二十年前的春天,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时不时袭来的沙尘暴。每遇到这样的天气,五十岁的王桂花就开始抱怨。因为她有偏头疼的毛病,是当年坐月子时候烙下的,一只耳朵遇见风,就能捎带着整个脑袋跟着疼,而且疼起来没完没了。如果是冬天,还可以带着厚厚的棉帽,可是在春光明媚的四月还戴着棉帽,不影响别人,也影响自己的心情。所以,王桂花不喜欢春风。
这天,王桂花像往常一样,吃完午饭就去了家具厂。家具厂不大,门口停着一辆小卡,两个穿着工作服的工人正把两厢橱柜、茶几装上车。家具厂门地左侧挂着一个白色木牌,上面写着“佳慧家具厂”。厂子里面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几个女工正在抹腻子,打磨,喷漆,贴纸。几个男工正在敲敲打打,把不同的木头组装成漂亮的衣柜。整个厂子里充满着油漆、腻子、木头的味道。
一个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女人,手里拿着硬板文件夹,一边翻看,一边指挥着工人干活。
“孙师傅,您手里的柜子后天要做完啊,您今天加点班,争取明天赶出来吧。”女人淡定地指挥着。
“好嘞。绝耽误不了交工,放心吧。”孙师傅露出有些微黄的牙齿,憨厚地答应着。
“小赵,这是送货单。照着地址送,轻搬轻放啊。”女人把送货单撕下来,交给要出门送货的小赵。
“好的。厂长。”
王桂花进了家具厂,把带来的辣椒炒肉拿进办公室。“佳慧,先吃饭吧。”王桂花倒了一杯子水,放在桌子上,然后招呼女儿吃饭。
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女人答应了一声,放下手里的活进了办公室。她就是王桂花的三女儿——李佳慧。这家家具厂的老板,同时也是一个手艺很好的木匠。为了备足五月结婚旺季的订货,现在正加班加点的赶工,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妈,我不是说不让你给我带菜过来了吗?我在伙房吃就挺好的。”李佳慧进了办公室,洗洗手。“你这样老是带菜过来,工人还以为伙房的菜不好呢。”李佳慧喜欢在伙房和大家一起吃饭。她认为这样能够增加工人的干劲,比加工资的成本低多了。
“你爸炒的,他让我给你包一些过来,你喜欢吃的辣椒炒肉。”王桂花把菜放在一个饭盒里,然后打开。
李佳慧拿了一个馒头,样子很累地坐下,恶狼般地吃起来。王桂花在一边看着女儿吃饭的样子,心里既欣慰又心疼。
“佳慧,听你爸说,订单很多?”王桂花问。
“是的。都是五一的订货。单子不少,赚得却不多。”李佳慧一直想改变经营方式,她去南方考察过,人家那边都是高端实木家具,或者高端定制家具,工艺好,款式也新颖,利润也高。现在她也做一些定制家具,但只是亲朋好友,或者熟人介绍的业务,只限于圈内。她还是喜欢精雕细磨的家具,也不想荒废了自己的好手艺。当年为了学木匠,她受了那么多苦,要是荒废了,就太对不住自己了。她今年就要把家具厂分成两个部门,一个部门专做高端市场,一个部门负责中低端市场。
“钱哪能挣得完,现在已经不错了。当年你爸就是打个凳子,椅子,面板卖。现在都成家具厂了,我和你爸都很知足。”王桂花做梦也想不到,当年只能赶集上街卖个板凳、菜板的小营生,竟然能够做成这么大的厂子。
“那是您的想法。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您就别管了。”李佳慧可不嫌钱多。她这辈子最大的目标就是赚钱,那种看着存折上面的数字串不断增长的兴奋,是任何事情无法代替的。平常人们只在银行办理一张银行卡就可以了,但李佳慧非要一卡一折,为的就是能看到存折上面的数字。
“姑娘家的,别一天到晚只想着赚钱。”知女莫若母,王桂花当然知道女儿心里想什么。她甚至怀疑佳慧是不是因为小时候家穷,得了缺钱恐惧症了。王桂花不想女儿挣那么多钱,她只想让女儿快些找个婆家结婚。家里已经有了一个天天嚷嚷着不结婚的女儿了,她可不愿意再多一个老姑娘。
李佳慧六岁的时候,李木匠才把她接到了身边,一家人六口才真正地团圆。李佳慧从小就喜欢帮爸爸干活,帮着拿个墨斗,弹个线。或者呆在一边看爸爸刨木板,再把刨花捡起来,拼接成漂亮的图案。有时候敲敲打打,竟然可以用废弃的木头做成各种小物件。后来竟然还给妈妈做了一个漂亮的针线盒,盒子四壁光滑,不但有盖子,盖子上还安了把手。这件漂亮的针线盒让王桂花激动了很久,并且一直用到了现在。
从那以后,李木匠就分外疼爱三女儿李佳慧,教女儿认识和使用各种木工工具,教他怎么画线,认识什么是刨子、锉子,教她怎么吊线。
那时候家里很穷,李木匠要一个人养活六张嘴,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拼命赚钱。白天做木工活,晚上就去河里下网捉虾,第二天早早地拿到集市上卖。经常连轴转地给人家做家具,省吃俭用,勉强能够供养四个孩子的吃穿学用。李木匠为人诚实,手艺好,口碑好,生意也就越做越好。
公元一九九九年的时候,李佳慧小学毕业。那年大女儿李佳婷初中毕业后去读了卫校。李木匠希望二女儿也去读卫校,不但两个人在外能够互相照顾,最主要的是只要读两年多就能工作赚钱。但李佳丽不同意,她坚决要去读高中,而且目标就是上大学。李木匠拗不过李佳丽,觉得二女儿的成绩好,兴许能读出个样子。
李木匠虽然想要儿子,但他重男不轻女,他疼爱每一个女儿。而且他越来越觉得,他的四个女儿都是既漂亮又懂事,尤其是二女儿,每年都能把奖状拿回家,让他脸上很有光。他想,要是家里能够出个大学生,也算是他老李家的祖坟冒青烟了,也算对得住死去的老爹了。
自从大女儿和二女儿都住校读书,两口子也就很少吵架了。女儿们懂事了是一个原因,主要是两口子的心态比以前好了。以前总觉得自己没有儿子低人一等,加上生活贫苦,两口子总是吵架,严重的时候就大打出手。穷吵饿闹,也是那个时候农村的一景。现在看着四个健康的女儿,他们认为只要能够长大成人,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李佳慧读到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就死活不去上学了。李木匠问她为什么,她说不喜欢。李木匠又问她,这么小不上学,能干什么。李佳慧二话不说就坚决要和爸爸学木匠活。李木匠听女儿这样说,吓了一跳,平常教女儿,总觉得是好玩。从没有想过要让女儿学木匠,这不是女孩子做的活。李佳慧才不管,她坚决要学,还说学好以后做很多的家具去卖,挣很多很多钱。李佳慧爱钱的习惯估计就是从跟着爸爸赶集上市卖板凳的时候养成了。那时候,她每个周末都会去帮爸妈卖板凳,还帮着算账,回家后还要帮着数钱。
李木匠没有办法,即使拿着木棍吓唬也没用,李佳慧就是不去学校。那年李佳慧十四岁。
王桂花劝男人,不上就不上吧,少一个孩子读书也能减轻些负担。家里为了供大女儿和二女儿读书,已经很辛苦了。
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木匠的生意不像以前那么好了。很多人不愿意再找木匠做家具,而是喜欢到商店里买款式新颖的成品家具。虽然人们都知道这些家具没有做的实木家具耐用,但是方便、迅速,不用等待。这也是李木匠不想让女儿学木匠的另一个原因。
但李佳慧不考虑这些,她就是想学。李木匠觉得学就学吧,能学就学下去,学不下去就去学个缝纫或者理发。有个手艺总是好的。
李佳慧貌似对做木工活很有天赋,学得也认真。李木匠本以为传了两代的手艺会因为没有儿子而无人继承,见女儿学得很好,心里颇感安慰。
学手艺,关键在一个悟性。悟性是个说不明白的东四,它和智商、学历还不一样。李佳慧就有这个悟性,李木匠只要教一遍,她就能有板有眼地做出来,甚至能够超出李木匠的想象。
一般人学艺三年能出师就算是聪明徒弟遇见了善心师傅了,可李佳慧只学了一年,就可以独挡一面了。虽说师徒如父子,毕竟不是真父子,李木匠和李佳慧可是实打实的父女,李木匠自然是掏心掏肺地教。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可不是一句假话。
二零零一年之前,都是李木匠带着李佳慧去家具厂打工,或者在家里接一些零活。爷俩不少赚钱,但李佳慧已经不愿意这样干了,她觉得她辛苦做出来的家具都让老板卖了钱。
她要自己开个家具厂。
李佳慧和爸爸说了这个想法,李木匠有些犹豫。作为打了一辈子家具的老木匠,做梦都想有自己的一个作坊。可是开厂子首先要投钱,家里还有三个正读书的孩子,哪还有本钱往里投啊。
李佳慧也知道家里的情况,但她决心已定。李佳慧想出的办法是,爸爸继续去厂子打工,补充大姐二姐的学费,工厂的事情由她一个人干。
李木匠向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凑了两万块钱。当李木匠把两万钱交给李佳慧的时候,李佳慧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手里的两万元也变得沉甸甸的。李木匠想李佳慧毕竟是女孩,不能一直这样跟着自己四处打工。他也相信李佳慧的手艺,也想让她闯一闯。
那年的李佳慧刚满十六岁。开始只做床架,后来又做床垫子,她的第一桶金是从床垫子里淘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