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入京觐见
刘琦说着说着便陷入了沉思,仔细的回想着自己重生后的一切,真的是发生了太多太多,自己也改变了许多,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那个碌碌无为的少年了,刘琦忽然觉得自己越来越讨厌自己了,变得自己都有些不认识自己了,原来想的是能够在这乱世之中凭借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迅速发展起来与诸侯一争高下,决一雌雄,好不快活。但是确是发现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与民同乐发现自己原来对于这个看似伟大的梦想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样痴狂,但是自己现在已经走上了这条路,上了这条跌宕起伏的大船已经下不来了,唉,既然已经改变了历史那就干脆走到底吧。
于是刘琦便不再纠结。
荆楚之地自古不乏奇才,但是这几年却是一直受到山越贼骚扰,而且一直没有解决此地之患。此次刘琦制服丹阳一地的山越贼人为整个荆楚之地都提供了蓝本,并且刘琦就此事上书陈奏,并且严明自己治理山越的方法,得到了洛阳那位圣上的肯定,由此以后七个月内荆楚之地的山越之患得到了缓解。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且不说这些,且看刘琦一干人等已经启程走在了回京的路上,一行人等二百余骑,浩浩荡荡的开赴回京。
七月中旬,酷暑当头,烈日炎炎,灼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今年帝都洛阳一带大旱,近乎颗粒无收,有巫预言紫薇式微,白虎当头,开辟新朝,整个洛阳城内人心惶惶,动荡不安,据传汉灵帝都差点被刺客杀死。可是就在前些日子刘琦降山越的消息如纸片般传进了洛阳城内,朝野上下欢欣鼓舞,因为这不仅仅是因为战争的胜利,而是因为刘琦带着大批的粮食进了洛阳,以前赋税主要是靠京畿附近及北方一带供给,而南方尤其是荆楚一带收上来的粮食是少之又少,近乎于无,大多都被山越收入囊中,这次由于刘琦大胜,以及刘琦在丹阳的威名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百姓纷纷上赋,这一下算是解了洛阳的燃眉之急。
刘琦这一下可就不单单是降山越贼人这一项战绩了,这个世界尤其是在汉朝世家往往是朝廷的最大支持者,所以说世家出身的刘琦将会获得更大的优渥,再加上刘琦还和汉灵帝刘宏同宗虽说是血脉远了些,但终将是刘氏族人,更容易受到刘宏的信赖,和以往每一任皇帝一样刘宏最信任的当然就是自己的亲人也就是刘氏族人,当然除了亲近的侍从以外,所以综上种种原因刘琦此次去洛阳肯定是少不了封赏。
几日后,洛阳朝堂之上。
群臣争辩,各抒己见,意见不统一,而这一切的起源都是源于一个人——刘琦。
洛阳城内实在是太需要一场胜利了,天灾人祸,民怨纷纷,哀声远道,因此刘琦的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心,算是对灾情一种间接地缓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看到刘琦得到巨大的封赏,比如说汉灵帝身边的宦官侍从也就是现在为祸洛阳的十常侍等人,刘琦的快速崛起令他们感到了压力,而且汉灵帝对刘琦的态度也是十分的暧昧,并不是十分明朗。当然大多数保皇派还是站在刘琦这一边的比如说司徒王允等人还是十分维护刘琦的。
这时,两派在朝堂上争吵不休,已经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了。场面十分热闹,敌我双方互相叫嚣,哪里还有一方名臣将相应该有的样子。但是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容易忽略了一些往往是最重要的人或事物。比如说刘琦。因为这场辩论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收益的都会是刘琦,所以说刘琦本人其实也在朝堂上,但是自从某一位大臣牵扯到刘琦该如何封赏这个话题上的时候,所有人几乎都是习惯性的忽略了这件事真正的主角,彼此双方则是将此作为论战的战场。
完全忘记了刘琦的存在,而刘琦则是非常知趣的闭上了嘴,不发一言,但是直到现在双方并没有想要歇息的意思,这使得刘琦感到十分的无奈。
缓缓地走到了御前,而双方则是差异的看着刘琦礼貌性的让开了道。一时间大堂之内鸦雀无声,仿佛一根针落到地上都能听到声音。刘琦缓缓地走到前方,弯腰下礼,正色道:“陛下,其实现在这种场面最不适合说话的人就是我,而最适合说活的人也是我。”
群臣微微思想心道确实如此,连不曾发过一言的大将军何进也是如此。
随后刘琦又是缓缓说道:“陛下既然觉得此事如此难以决断,可否听微臣一言。”
汉灵帝略微思索说道:“你那就说说看。”
刘琦扶冠说道:“陛下何须苦恼,当时第一次见陛下时,臣就已经言明,臣之夙愿并不在此,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臣愿领一军奔赴边疆,北上抗匈,其志不舒死不回。吾志于此,甘为一卒又如何?”
刘琦一番慷慨激扬之后,朝堂之上更加静了,竟没有一人出一言以对,与之前热闹非凡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之前,一些讲的慷慨激扬,眉飞色舞的人这时也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自己这些人还在为了一点点的个人利益都得难解难分,而人家刘琦确实真正的为国为民着想,因为如果说在对刘琦进行封赏那就将是三公九卿级别的官职了,这是挤进真正豪门世家的敲门砖,而刘琦要的却不是这一些。而是像大多数人年轻时志向一样,从这一点上来说是真正难得可贵的。在场的王公大臣有一个算一个哪一位在年轻时没有征战沙场,马革裹尸的夙愿,可是经过了岁月的蹉跎早已磨灭了当初的志向,只剩下了现在为了个人利益争吵不休的样子。
大家忽然都同时生起了一种猜测,难道这刘琦真的是一个“真人”,一个正真意义上的中直之人?暗暗地心生佩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