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形势一片大好,全国人民干劲十足,皇帝杨广也在梳理着自己的思路。在他的努力下,西域诸国已经臣服,吐谷浑的故国也变成了隋的四个郡,突厥早已不成气候,流球也被打得满地找牙,自己的使团甚至带队去了赤土王国(今日的泰国),那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满意呢?想来想去,杨广在面前的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圈里赫然写着两个字:高丽!在杨广看来,高丽就是大隋眼中的沙!
说起高丽,这里面的历史就比较久远了。早在周朝的时候,周朝的统治者把商朝末代王孙子胥馀封到了朝鲜半岛(从河南发配到朝鲜,够远的),后来燕国人卫满推翻了子胥馀后裔的统治,这样就建立了卫氏朝鲜。西汉汉武帝时期派兵讨平了朝鲜,朝鲜半岛北部就成了汉朝的四个郡。这样一直延续到晋朝。西晋衰落,大分裂开始后,朝鲜半岛就脱幅而去,而在后燕帝国的晚期,辽东半岛也脱幅而去。这样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就形成了高丽,而朝鲜半岛的南部由百济和新罗分割,而高丽则是这三个国家中最强的一个,也始终保持着对辽西走廊的威胁。
大隋与高丽的梁子其实不是杨广结下的,而是从杨坚时代就开始了。自从隋灭陈之后,高丽国王高汤(这名字叫的)就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他生怕有一天杨坚大旗一挥把高丽平了,因此从那时起,高丽全国就在深挖洞,广积粮,备粮备荒,准备长期战斗。
公元597年,杨坚给高丽国王下了一道诏书,诏书的内容主要是恐吓加安抚,那意思就是“老实点,别惹事,不老实就给你打趴下!”接到诏书的高汤吓得魂都快飞了,他知道一旦大隋的皇帝发火,他的身板是兜不住的。高丽的人口无法跟陈国相比,辽河也无法跟长江相比,大隋灭陈也就是个把月的事情,灭高丽,或许比灭陈更快。
颤颤巍巍的高汤准备马上上书给杨坚,表明自己坚定不移地拥护大隋的领导,坚决团结在以杨坚为首的中央政府周围,然而决心书还没有写好,高汤老爷子已经不行了。高丽太医眼含热泪地说:“大王八成是被吓的。”(心理素质跟慕容伏允有一比。)
高汤老爷子心有余悸地故去了,接替他的是他的儿子高元,如果说高汤是墙头草派,那么高元就是一个强硬派。
高元继位后向杨坚表了忠心,不过这老小子一开始就表现得比他父亲贪婪。按照惯例,杨坚派钦差前往高丽册封高元为开府仪同三司(勋官五级,从三品),继承辽东公爵位。
接受册封,高元表现得很欣喜,同时上书谢恩,上书中热情洋溢地感谢了杨坚的深情厚谊,末了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能不能把公爵改成王爵呢?”
王爵比公爵大,小孩都知道,高元这是跟杨坚要政治待遇呢。杨坚考虑了一下,王爵就王爵吧。
杨坚以为一个王爵就把高元给打发了,却没想到,这孩子,野心真不小。
在杨坚封王爵几个月后,高元统率靺鞨部落数万人攻打隋朝的辽西走廊,这是高丽对隋朝的第一次主动进攻。
老鼠向猫进攻,这也太猖狂了,愤怒的杨坚下令杨谅和上柱国王世积统率水陆联军三十万人,向高丽进攻,自此拉开了征辽东的序幕。所以说征辽东是从隋文帝杨坚那里就开始了,杨广征辽东那是从老爹手里接过革命的枪。
隋文帝征辽东就如同热带地区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历时三个月征辽东就以失败告终。
严格说来,这次征讨,双方根本就没有大规模的接触,一场战争生生被老天给搅黄了。杨谅的陆军遭遇了连绵的雨季,军中缺粮,瘟疫横行,军队大规模非战斗性减员;水军也遇到了麻烦,在海上遭遇了大风,船只沉没很多。仗没打,人就消耗差不多了,到撤军的时候,水陆两军一统计,折损率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怎一个惨字了得!
尽管自身损失惨重,征辽东还是产生了一点效果。隋朝的三十万大军把高丽吓得够呛,不懂事的高元赶紧上书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并表明自己以前小,不懂事,请求大隋皇帝原谅,奏章落款“辽东粪土臣高元”(真是能屈能伸)。
看到高元的奏章,杨坚总算找到了台阶,顺势就坡下驴了。终杨坚一朝,征辽东这一页也就翻过去了,双方保持着表面的平静,然而这份平静仅仅保持了九年,直到公元607年杨广与高丽使臣的那一次偶遇。
公元607年八月,杨广北巡,八月九日进入东突厥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的大帐做客,在这里他遇到了出使东突厥的高丽使者,这让杨广心里有些不爽:高丽不派使者出使大隋,反而出使东突厥,这把大隋放在什么位置呢?
其实从战略的角度来看,高丽此举很好解释。高丽与东突厥互相友好那是“弱弱联合,相互尊重”,而对大隋的出使就只能是臣服纳贡,两种感觉自然不一样,所以高丽宁愿出使东突厥,也不愿意出使大隋,一切都是因为高元的面子问题。
就在杨广不爽的时候,善解人意的裴矩又出现了。此人确实是一个国际关系的高手,客观地说在西域和吐谷浑的问题上他是有功的,不过在高丽问题上,他是隋朝的历史罪人。正是他将皇帝杨广引向了三征辽东的深渊,如果给隋朝人民一个机会,一人一口唾沫就能给他一个死海,一人一块砖头就能送他一个金字塔,从征辽东的后果来看,这个人是应该千刀万剐的。
裴矩给杨广的建议很简单:下最后通牒!
杨广随即给高丽使臣下了最后通牒:“让你们国王明年来见我,如果他来,我待他跟启民可汗一样,如果他不来,我就带启民可汗去平了他!”国际外交一向都是这样,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拿着大棒,古往今来都是一样。
按照裴矩的小算盘,这道最后通牒是会起作用的,毕竟高丽使节已经看到东突厥启民可汗对大隋皇帝的毕恭毕敬,他们一定会有样学样。
然而高元不是被人吓大的,而是自己吃饭长大的,对于皇帝杨广的最后通牒,高元压根没往心里去:“什么最后通牒,见鬼去吧!”
高元的这种态度倒是在裴矩的意料之中,因此裴矩在下最后通牒的同时还准备了第二套方案,这第二套方案就是“狗咬狗”。
“狗咬狗”战略已经在铁勒汗国和吐谷浑汗国身上验证过了,结果表明非常有效,而且花钱不多,经济实惠。这一次裴矩的“狗咬狗”战略准备实施在东突厥和高丽身上,让东突厥跟高丽死磕,两国务必斗个你死我活,然后才能争取一个与大隋友好邦交的名额。
按说计划很完美,前景很美妙,没成想这个计划还是出了意外,什么意外呢?亲隋的东突厥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死了!
公元609年,启民可汗到洛阳晋见杨广,最终病逝于斯,他的儿子阿史那咄吉继位,史称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比父亲更聪明、更狡猾,比父亲更能从大隋身上榨出油水。他继位伊始就获得了大量赏赐,并按照突厥风俗娶了庶母义成公主,此时在他的心里,杨广就是比他亲爹还亲的亲爹,而且这个亲爹很有钱!
然而就在始毕可汗向大隋表忠心的同时,裴矩又展开了他的分化手段,准备再嫁一个公主到东突厥,对象是始毕可汗的弟弟阿史那叱吉,顺便册封他为南面可汗。这种方法从杨坚时代就开始使用,目的就是分化对方,让他们互相制约,大隋从中渔翁得利。
令裴矩没有想到的是,始毕可汗的弟弟阿史那叱吉居然没有接受这门婚事,一口把婚事给回绝了,这让裴矩有点手足无措,公主没嫁成反倒引起了始毕可汗的猜忌,而自此毕可汗心中对隋朝也留下了深深的芥蒂。如果仅仅是公主没嫁成问题也不大,但裴矩接下来的举动彻底把始毕可汗推到了隋朝的对立面。
始毕可汗有一个宠臣叫做史属胡悉,这个人鬼主意非常多,始毕可汗的很多行动都是此人策划的,而始毕可汗对隋朝产生敌意也是此人挑唆的。本着同行是冤家的原则,裴矩自然对他恨之入骨,杀之后快,很快就给史属胡悉挖了一个大大的坑!
有一天,裴矩对史属胡悉撒了谎:“我朝皇上在马邑堆了很多珠宝准备赏赐你们,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听到有东西拿,史属胡悉起了贪心,顾不上跟始毕可汗打招呼就带着自己的部署赶到了马邑,不过在马邑他是注定看不到珠宝的,倒是见到了很多屠刀。到这个时候,史属胡悉才明白,所谓珠宝只不过是裴矩设的一个圈套。
裴矩以为史属胡悉死后,失去智囊的始毕可汗会更听话,然而没有想到,结果却恰恰相反!史属胡悉一死,始毕可汗认为隋朝没有诚意,自此彻底对隋朝寒了心,东突厥不再亲隋,反而站到了隋朝的对立面。如此以来“狗咬狗”的战略就无法实施了,想要摆平高丽,只能靠大隋自己了。
东突厥绝尘而去,皇帝杨广并没有在意,此时的他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少一个东突厥这样的盟友算不了什么,反正大隋的朋友多的是。从公元607年偶遇高丽使臣的那一天起,杨广就一直在谋划征服高丽,这既是为先皇雪耻,也是为了比肩汉武,在他的治下,现在只差征服高丽,只要征服了高丽,他就将成为千古一帝,大隋也将超越大汉,而他本人也将站上汉武大帝的肩膀(至少他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两年来,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工程的结束,只要这个工程完工,他就将拉开征高丽的序幕,这个工程就是永济渠。永济渠引导沁水向南注入黄河,向北直到涿郡,工程从公元608年正月初一开工,公元609年竣工,自此征高丽进入倒计时。
公元610年,杨广下令向天下富人征集战争税,该项税收全部用来购买战马,同时下令检查军备,武器务必新颖精良,如发现有粗制滥造,斩立决!
集结号已经吹响,高丽,看你还能横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