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河是一条古老的河,自然形成,至少有上万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价值不可估量的古董,它见证了春秋战国的多少离合悲欢,既有战争也有和平,所以这条河有多少传奇,并给河边的人带来多少惊喜,谁都说不清。
在河底的大量砂泥中,埋藏了太多的历史故事,因为说不定啥时候,出水的河砂里就能发现惊喜。
春秋、战国汉时的青铜器、铜镜、兵器和钱币、还有隋唐时期的各种瓷器都会重见天日。
所以这里也是古玩行最有魅力的地域,演绎了太多的精彩故事,让许多古玩商人不经意间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每当春天到来,河水流量减少,河床大片裸露,在那些水迹依稀的河泥里,一脚能踢出一把青铜剑,绿锈斑斑,寒气逼人。
离开闫城翡翠交易会之后,柳怜就开车亲自将张天元带到了距离韩城不远的一个小村庄。
展飞和铁柱当然也跟着,不过两人坐在后座上休息,一般来说,张天元休息的时候,他们就没法休息,所以现在趁机休息一下也好。
这地方并没有因为村子的传说而富裕起来,它虽然距离富城和闫城很近,组成了一个有意思的三角形,与两个城市都毗邻。
但是却没有那两个小城市如今那么繁华。
小村子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
张天元等人到了镇上之后,找了个小旅馆住了下来。
这种小旅馆在很多城镇其实都可以看到的,住一天大约是五十块,不算贵,但也并不便宜。
不过钱这种事儿,对于张天元和柳怜来说都不算什么,他们更在乎的是环境。
好在这里虽然条件简陋,庆幸的是没有臭虫跳蚤,两人一个房间,倒是很不错的待遇。
因为初来乍到,不得不防备,登记时同伴告诉老板,我们是来这里自驾游的旅客。
毕竟很多事儿,说起来容易,但麻烦也容易上身。
这么做绝对是有道理的,作为外乡人,在此人生地不熟,如果透露古玩贩子身份,怕被别人盯上,惹火烧身。
电视上整天播放有关节目,没见识的老百姓提到古董,都当了宝贝,以为能值大钱。
头脑简单的家伙万一见财起意,财物丢失已经够痛苦了,再被吃个蒙汗药,变成包子馅那就麻烦了。
这个镇子很小,因为只有一条主街,买卖铺户沿街排列。
当地人比较质朴,口音和处事的热情给张天元留下很深的印象。
反正张天元和柳怜都是陕州人,虽然这里的陕州话味道跟富城还有闫城那边稍微有一点区别,不过区别并不算很大。
在这里的乡间转了几天,收获并不大,倒是高低起伏的崎岖山路没少走。
如此下去,当然不经济,类似无头苍蝇的到处撞,只能把命运交给毫无同情心的老天,没有比这样做更愚蠢的了。
所以张天元决定改变策略,一路访村串户,一面打听当地的同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镇上果然找到了。
正是镇上的贩子帮忙,让张天元才买到了第一个青铜器,而且是真品,为春秋时期的带铭文的青铜罐。
贩子是洛州人,当年逃难来到陕州,就在这里做了倒插门的女婿,破烂王出身,日子过得稀松,他做古董买卖,老婆做点纸马花圈类的死人营生。
开头他没在家,说是有赚钱的生意找他,特地打电话给召回来。
他的年纪比张天元大不少,憨厚中不乏狡诈,热情里总是眨巴着眼睛察言观色,让人觉得他在动心思。
他没有自己的房子,倒有两个儿子。
因为舅子做古玩,才逐渐上了道。
在他家稍坐,打听点行内消息,闲谈中他的话头里流露出青铜器的信息,当时不过闲说话,谁都没在意。
返回小旅馆的路上,张天元与柳怜聊天,又扯起青铜器的话头。
柳怜似乎窥到张天元的心思,问道:“张哥,你想买那青铜器吗?”
此时她已经不叫张老师了,改叫张哥了。
张天元点了点头道:“听他的话头,此事倒是真有的。”
柳怜还没说什么,展飞就说道:
“依我说张哥你得小心点,咱跟他初次相识,对他不知根不知底,谁知他是啥东西,别让他坑了。
你没发现,他总是看啊看的,我总瞅着他心眼不少。再说,那里有多少青铜器,真假不好说!”
“呵呵,你张哥我什么时候被人骗过?”
张天元笑了笑,他理解展飞的担心,不过这么多年过来了,张天元见过的狡猾的人多了,还真没吃过什么亏。
贩子的话他没有忘记,说是邻村的一个干吹鼓手的人,在妹夫那里拿来的。
妹夫开了个大砂场,几年前囤积了大量的砂石,足有一里见方,堆了二十多米高。
十多元一方买进,那时已经翻到近百元,一下子暴富,根本不在乎卖文物的一点小钱,青铜器被打捞上来,想起了大舅哥。
说法有来有去,眉目清楚,该不是编造的,而且古玩行人有骗熟的习惯,对初次结交的人,尤其是他认定将来有油水的买家,自然不会骗一点小钱的。
去过历史博物馆朋友知道,那里摆放了大量的青铜器,造型诡异,花纹奇妙,浑厚而奔放的情调让人流连忘返。
张天元本来就是喜欢古玩的人,尤其是青铜器,这种东西放到民间真是糟蹋了。
关键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保养。
“还是小心点为妙。”柳怜也提醒道。
“我知道。”
张天元当然明白柳怜和展飞心思,这社会上算计人的事儿多了,有时候老猎人被鹰啄瞎眼也是有的。
回到旅馆之后,张天元给贩子打了个电话,言语间并未提及那件青铜器,而是询问有没有别的东西。
贩子最后着急了,硬把话题扯到了青铜器上
说他们当地人最高价给不到两千,那小子滑的很,最怕当地人糊弄他,给不上价,越是不懂越多疑。
话说回来,远来的和尚好念经,他估量着外地人来了,好办事,在二千的基础上适当加点,估计能买成。
张天元说看看,东西好了加点钱无妨。
贩子欣然答应。
第二天就带张天元等人去了货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