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变革之初,朝廷上下出现了不小的混乱。道友阁 m.daoyouge.com职权不明,对机构变动的抵触情绪也不小,在最初的三个月里,朝廷上下颇有些怨言,也出现了不小的抱怨和冷嘲热讽得声音。
但张延龄和王守仁等人都是干实事的人,大都督府和丞相府的联席会议几乎每天都召开。各衙门官员轮流坐堂,解决各种出现的问题,疏通各种不通之处,明晰权限,制定流程。
张延龄每天都从早到晚忙的不可开交,几乎每日都是批星出门,戴月而归,真正做到了宵衣旰食。王守仁便更不用说了,他爆发出来的热情超出了张延龄的想象。本就抱着报效大明的壮志的他,一旦有了发挥的余地,便爆发出极大的能量。许多次衙门值夜的官员都发现,丞相公房的灯火通宵达旦,直到天明。
这一切都鼓舞了朝廷其他官员们。当大都督和丞相都以如此的姿态做事的时候,看着他们一天天消瘦的面庞,一些抱怨的话自然也说不出口。
而且,随着难题的一件件解决,权限明晰,流程熟练之后,朝廷上下官员也渐渐的适应了新的变化。各衙门各自的办事流程逐渐明晰化,事情也变得顺利起来。
皇上朱台浤也做出了表率,他不在宫中厉行节俭,每日清晨起床,早朝之后读书。积极参与两府联席会议,帮着出谋划策。他并不露面,只坐在隔壁屋子里提笔记录整理流程和问题,之后提出一些他的想法供众人参考。
总之,虽然朱台浤年纪轻,有的想法是很幼稚的。但是他的态度却是积极端正的,也提出了不少好的解决之道。
朝廷政务,千头万绪。特别是这种变革之后的琐碎事务,更是多如牛毛。张延龄累的够呛,这其实并不是他喜欢的生活,这可比领军打仗还要劳累操心。
疲惫回家的时候,在妻妾们提他搓揉酸痛的腰背的时候,张延龄总是感叹一句:“自作孽不可活。”来表达自己的无奈。
但辛苦归辛苦,随着朝廷事务的畅通,各项流程的顺畅,各种谬误之处的纠正,一切开始运转如意的时候,张延龄还是心情大畅。
锦绣元年五月,张延龄以大都督府大都督的名义提出了军改方案。
针对大明各兵种兵员庞大,造成军费庞大,负担严重的冗兵问题,提出了大裁军五十万的目标。全面整顿军中冗兵,空饷,兵员战斗素质不高的问题。
大明兵马军队数量在正德朝曾达到一百五十万的数量,光九边重镇便有九十余万边军兵马。庞大的军队却并不意味着战斗力的提升,反而每年财税半数以上用来养兵。
这不但大量消耗钱粮,导致财政亏空。而即便拿出大量财政,也只是用来养兵。装备的提升止步不前。比如火器在大明军中无法普及,除了之前火器的威力不足之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没银子。
兵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大量流民被招募入军,只是为了让他们不会四处游荡生乱。养兵变成了养流民,打起仗来派不上用场。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完全不成正比,然后又不得不扩充更多的兵马,用人力去弥补战力,造成恶性循环。
张延龄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裁军五十万,便是精简那些不合格的兵马,腾出财政空间来提升兵士的待遇和兵员素质。更新大明军队的作战装备。同时,借裁军为由,清查吃空饷的地方领军将领,挖出一批军中硕鼠来。
张延龄和张仑算过一笔账,光是裁军五十万,每年便可腾出军费近四百万两。这笔银子将极大的提升军队装备和兵士待遇。
大明京营、边军、水军以及地方驻军待遇之前是完全不同的。以前京营兵马待遇最高,经常作战的边军反而少,地方上的兵马更是待遇极差。造成军队之间的歧视和不满,导致积极性和战斗意志低下的问题,这一次全部抹平,一视同仁。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将兵士待遇提高,是为了让士兵们能够安心在军中。一人当兵,便可养活家中妻儿,作为一种可以给家人带来收入的职业,而非如以前那般只是为了有口饭吃,只是为了活命而参军。
除了裁军五十万节省下来的军费之外,随着海贸的开展,朝廷的财税收入将会逐年攀高,届时会有更多的军费可用于军队的建设。
至于裁军下来的五十万人的安置问题,自然是需要解决的。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大明各地因为海贸而兴起的造船手工蚕桑贸易等工商业已经蓬勃而起。这五十万人中的绝大部分可以在兴起的行业之中被消化。
大都督府和市舶司会同地方手工作坊主,各船厂,商贸工坊以及桑山茶场进行接洽,以消化这部分劳力。而南洋各地大明富户前往购置庄园的势头正在蓬勃,大面积的田亩的耕作也需要大量的人力。除了南洋诸国本地土著之外,也需要大批大明之人前往进行保卫和管理工作。这恰是裁撤的兵士们能够胜任的。
总之,这五十万人看起来数目大,放在偌大大明疆土之中,以及南洋诸国之中,其实根本不算什么。
张延龄之所以率先做出军队改革的举措,一方面是因为军队改革势在必行。军队事一切的保证,张延龄要保证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要统筹军队的未来。再不是靠人数来堆战斗力的时代了。
另一方面,张延龄也是要做给天下人看。自己虽是兵马大都督,但第一刀是砍向自己统率的兵马的。这样他人便无话可说。同时也为其他人做个表率。
六月,张延龄向王守仁建议进行取士变革。改变单一取士为官的标准,配合大明的现状,要对大明各种人才进行提拔和培养。要认可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的才能。要给他们合适的地位以及传承钻研的土壤。
张延龄提出的口号是‘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又提出‘专行专管,外行不领导内行’的口号。目的是让官员专业化,避免外行的指手画脚。提拔一批能工巧匠进入专司专衙为官。
王守仁七月里拿出了方案,科举科目之中除了文武科之外,还设立了匠科,数科,杂科等。筹办大明鲁班学堂,学习冶炼建造木工烧窑种植等各种技术。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此举开天下之先河,一时轰动。
张延龄深知,要想早日让大明发生自己所希望的变化,靠着跟上大航海时代积累大量的生产资料,让其从量变引发质变是绝对有可能的。但这个转化的过程不知何事才能发生,要想尽快的实现快人一步的生产力上的质变,自己必须要加上催化剂。
华夏文明的在人文上面是冠绝天下的,但是张延龄需要的是未来工业革命诱发的种子,需要培养的是广泛意义上的人才。所以,此刻必须要尊重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能工巧匠,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们未来很可能便会出现如瓦特那样的人物。所以逐渐提升除士人之外的其他人的地位,认可他们的贡献和成就,给予他们上升的通道是必要的。这会让更多人改变只读书的想法,最终形成全面开花的结果。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大明朝在过去一年之中以一种生机勃勃的态势发展。这一年虽然忙碌而混乱,但很明显,整个大明朝廷和大明社会已经呈现出向上的趋势,人心稳定,对前途的信心也迅速恢复。过去十年间造成的疮痍正在迅速的愈合。
锦绣二年大年初一,重修之后的正阳门城楼和永定城城楼恢复开放。朱台浤率领张延龄王守仁等人亲自前往剪彩庆贺。修葺一新的两座城楼金碧辉煌,比之在被毁前更加的宏伟。重新铺整的被大火烧毁的御道上铺设了平整的石砖。一年多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切仿佛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倒是皇宫中被烧毁的延禧宫和文华殿没有修复,只是做了一些清理。有人建议重修两座殿宇,朱台浤拒绝了。他说大明现在需要把银子花在其他地方,而不是宫中。宫中殿宇数十座,根本无需修葺。朱台浤命人将那两片断垣残壁清理干净,种上花树,成了宫中的两处殿宇间的花园。
有一组数据来证明锦绣元年大明发生的变化。
大明锦绣元年财政税收四千七百万两,比之之前三千余万两的财税多了近千万两。其中市舶司海外贸易税净收三百八十万两,与之相关的商行船行工坊贸易税极为可观。
大明裁军五十万,京营边军采购鸟铳火器一万支,虎啸炮两百门,组建了十支火器营,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大明商贾户增加五万户,作坊工坊增加三十万人,新建船厂八座,造船从业者近四万人。年造大小船只能力七百余艘。
海外庄园增加数量七十六座,田亩近百万之巨。前往南洋诸国的侨民二十九万。
种种迹象表明,大明朝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锦绣元年开始的这一切,成为了大明朝后续数十年快速发展的开端。
后世史书称之为:锦绣中兴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