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彻彻底底的读完了家中古龙老先生的经典作,捎带着重温了一边《追风筝的人》和《名人传》。肤浅地自我感叹于交错在不同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中的表达方式。竟是隐隐在纯古典风格和稍显平静的传记叙述手法,以及苦涩的追忆憧憬情调,这三种平静“讲故事”的情怀这间读出了震撼心灵的感受,这种单纯的由“文字风暴”引发地冲击人心灵的震撼,是我第三次承受,第一次是年龄非常小的时候初次看到的一些类似于击碎“心灵鸡汤”调调的雏形故事。第二次是小学六年级看的“不务正业”的杂书《诛仙》。而第三次是在比较种产生的。其实单单是或横向或纵向来看待古龙先生的故事,其中无数貌似巨大反差的语言风格,和部分初看会让人难以理解的不搭调,着实会困惑很多古典作品粉丝。
中国,她有着附属在生命空间中无比漫长而博大的人文历史地域土壤,这土壤中在“礼”、“乐”、“经验沉淀”、“民族劣根”……,等等一系列肥料的催化下,孕育了无数根基深厚的参天古树。如果将土壤下面的树根定义为三皇五帝时代,然后将秦汉、魏晋、南北朝……民国、一直到近代定义为大树上从下至上的不同部位,那么不管这期间有多少停滞生长,损毁枝干,但千年下来,终究是在向着阳光的地方进发。那么如果将人们对“故事”的认可和钟爱套用在这样的结构上,便会充分发现古龙老先生脚下的每一步都是在努力将他的故事从羊肠小路,引到康庄大道上来,他之关于删繁就简尝试,他的在武侠题材濒临绝路时期以掌舵人身份校准航向的决断。他早期更适于武侠受众群体的笔法,在现在看来,略显生涩。后期的关于“你来了,我来了”风格的多出无限应用。还有他高瞻远瞩的古典式叶良晨体的经典语言,这些东西当我们独立于第三方思维方式来看的时候,无疑会有太多不解,和赞叹。这也就难免有太多人将这些不稳定的变化归罪于古龙后期的利益之心,被当前社会什么都要市场化的情势所逼,还有什么时间,水土,身体准概况,等等太多的因素。
但是,一股脑读下来,我无法来形容感受到的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这样一种情怀里仿佛饱含了太多世事无常,矛盾不已,痛苦挣扎的味道。在这样一个日渐没落的文化政权里,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它在“通俗”这个战士的铁蹄下承受残踏。江河日下的王朝,古龙用他的情怀在打造一支可以和敌人和睦相处的军队,他大手一挥,画下了崇山峻岭的行军路线图,将他们分布到统一的线路去,不断占领,不断失去。
“故事”,真的是很美妙的词汇,微小却又似乎包罗万象。今天看来,前辈们,成名的,无名的。不管是像古龙一样的引路的,还是在老生常谈领域固步自封的,都在有意无意的为这个建筑添砖加瓦。
那些在先人种下的树下种草的,那些深陷在新旧武侠争论泥潭的,那些另辟蹊径借鉴仙侠玄幻魅力的前人,那些在后期像诸如凤哥一样坚持不懈的。所有人,不仅限于武侠创作者,那些可以游刃在“通俗”和“快餐”之间本质而不流于浮表的人,此致敬礼。
读完古龙先生作品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