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老套的嫡庶争权的故事,即便屈沧溟不说,凤逸阳等人也是有所耳闻的。笔砚阁 m.biyange.net
屈沧溟的母亲,云嫦是屈槐序的母亲姬玄带去宫中的陪嫁丫鬟,一直是侍奉在姬玄左右。
云嫦因为有几分姿色,被屈恒之看中。那时的姬玄只是个贵妃,同当时的皇后墨氏争斗了两三年的时间,为了稳固自己在宫里的地位,便将她送给了屈恒之做通房。
云嫦在姬玄争权夺势的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帮她排挤掉墨氏坐稳后位也是功不可没。
但也正因为这样,云嫦知道后宫有多险恶,自己在宫廷斗争里活下来有多艰难。她不敢争宠,不敢出风头,更不敢怀孕,她知道,姬玄下一个要杀掉的人就是她,因为她知道太多秘密。
宫廷的避孕措施并不是百分百有效的,云嫦在姬玄生下屈槐序的第三年也怀了孕,她每天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留神,自己就失去了这个孩子。毕竟后宫内出点一尸两命的“小意外”,再正常不过。
屈沧溟长大何其不易。
云嫦聪明,却是个没有大局的懦弱女人。她一生都在保命,保自己的命,保儿子的命。
她不敢让屈沧溟成才,每天小心翼翼,生怕人夸他一句“出类拔萃”。
后来连外人都在说,云妃这些年,兢兢业业只为把二皇子养成一个废物。
屈沧溟年纪小些没有自己的主意,到了十二三岁便不跟母亲亲近了,他转身去投靠了娘家有些势力的薛贵妃,在薛贵妃的帮助下,这才慢慢抬起头来。
十几年来屈沧溟的待遇,屈恒之看在眼里,却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她们。毕竟他自己都是通房丫头所生,一直同屈曼殊对抗多年,没有姬家和薛家的帮扶,皇位都坐不踏实。
屈恒之只有屈槐序和屈沧溟两个孩子,起初也有意将屈沧溟好生培养,后来看云嫦一心让他变成废人,以免牵扯到夺权争斗里,也觉得各有各命,何况他坐稳皇位也有求于姬氏,对屈沧溟的教育,便没有强求。
屈沧溟成熟得早,一边装着废物,一边私下里读书习武发奋图强,以至于性格都变得扭曲了。
他十二三岁想尽办法同薛贵妃接近,也不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而是背水一战。若薛贵妃同意,自己还有翻身机会,若不同意,可能自己终身便是废物了。
他没有看错,薛贵妃也是个心比天高的主儿,并不甘于就这样在后宫里平平淡淡过一生。他许诺以后的薛家定是凤国权势最盛的家族,只要她愿意把幼年的他从泥淖中拯救出来。
薛贵妃暗中找了人教屈沧溟功夫,在他十四五岁时,已经可以放倒体型是自己两倍的壮汉了。楚清辞带兵攻打鞣然那年,鞣然的主将阵亡,便是他自告奋勇要随军出征。
因为那时屈沧溟年纪太小,不具备随军打仗的实力,屈恒之并未应允,却慢慢地发现了这个儿子并没有如他所料变成一个富贵闲人,暗自放下心来。
屈恒之自己也是通房丫鬟所生,心里明白屈沧溟的处境,对他也是优待有加。此次屈沧溟被擒,鞣然的立场很明确:条件好说,二皇子平安回去最重要。
奈何江山虽现在是屈恒之的,以后毕竟落到屈槐序手里。用城池换回一个威胁自己皇位的人,屈槐序当然不愿意。
使臣迟迟不来,也正是屈槐序从中作梗。
“少扯那些没用的,这世上谁不是伤痕累累地活着,你以为就你可怜么。”
凤逸阳和凤怀瑾两个男人没有说话,倒是虞兮,摆摆手制止了屈沧溟说下去。
她并不是没有这个共情能力,相反,她心里同情得很,也觉得屈沧溟不易。可那又怎样,回忆这些,对屈沧溟今后的人生没有丝毫帮助,他要想走出来,就要放下过去。
屈沧溟皱紧了眉头看着虞兮,好像她是个没有感情的机器。
“是男人,就争口气,干掉屈槐序取而代之。不然你现在不被他杀了,不代表过几年不会被他杀掉。没有谁天生高贵,即便含着金汤匙出生,自己是个废物,也依然没有什么用。”虞兮冷淡地说,一字一句却尽数凿进屈沧溟心里。
她在二十一世纪读书,读到陈胜吴广起义,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她不是纯粹讲究“物竞天择”的达尔文主义者,却非常在乎人生而平等,在乎打破阶级。
虽然说这话是为了让屈沧溟同她们合作,但也确实是发自内心的。
屈沧溟的眉头依然皱着,神色却凝重了许多。
“我是有取而代之的心,奈何现在人在矮檐之下……”
“你放心,如今事情败露,屈槐序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来上京接你回去,以免落下残害手足的罪名,以后失去民心。你且耐心等等,不出十日,屈槐序必来上京。”
虞兮打断他,坚定地说道。
“二皇子,你有勇有谋不是凡辈,朕并没有看低你的意思,但此种情境下,你要想争得鞣然皇位,没有我大凤国的辅佐,希望太过渺茫,若你信得过朕,我们可以从长计议。”
凤怀瑾看虞兮咄咄逼人,连忙扮红脸,“好心”劝慰道。
进是深渊退是峡谷,屈沧溟又怎会不知。
“就凭我能研制出新型武器,即便你不同意合作,鞣然也早晚对凤国俯首称臣。到那个时候,称臣的就是你的父亲和兄长了。”
虞兮看屈沧溟犹豫,连忙助攻。
“你若同意合作,我们辅佐你登基,待你羽翼丰满时,若有本事把凤国变成你鞣然的领地,我们也自认艺不如人。你不同意,可是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凤逸阳就佩服自家王妃这点:事情看得透彻,虽然平时话少,可真到谈判时,说话句句在点子上。
他作为这件事的主谋,反而一言未发,看着虞兮和凤怀瑾二人轮流游说,好像一切与自己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