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如果要做啥,大臣们确实拦不住,但可以阳奉阴违啊!
朱厚照强令六部执行封王事宜,结果大半个月过去了,却连一点动静都没有。
派出太监去礼部查问进度,太监回来禀报说:“皇爷,礼部正在商议新王的封号。”
朱厚照气得不行:“都快一个月了,封号都还没想出来?镇西王不就可以了吗?”
太监小心翼翼回答:“礼部那边说,镇西王不合礼制,只有异族头领才会有如此封号。我大明皇族,如果封亲王或国王,必须是一字王;如果封郡王,必须是二字王。且皆以封地为号。”
朱厚照郁闷道:“半个多月时间,礼部就商讨出这些?”
太监低头道:“他们之前在商议,将新王封为‘凉王’是否合适。”
“有什么结果吗?”朱厚照问。
太监弱弱道:“也不合礼制。其一,皇爷只说秩比亲王,并非真正的亲王,因此不能用一字封号;其二,‘凉’特指河西之地,而非嘉峪关以西。”
朱厚照问道:“所以呢?”
太监把头埋得更低:“所以礼部还在商议新王该给什么封号。”
朱厚照冷笑不已:“好,很好!”
按照这个速度,该给朱当沍什么封号,礼部就能反复讨论一两年。
关于爵位封赏什么的,本该由宗人府和礼部共同讨论,并且是以宗人府(勋贵)为主。但到了明代中期,宗人府已经名存实亡,一切相关决策权都被礼部霸占——相当于文官把勋贵的权力给抢走。
礼部尚书刘春,虽然是朱厚照提拔的,曾经帮着皇帝对抗杨廷和。
但作为老臣,刘春有着自己的坚持,有些事情还是会跟皇帝对着干。比如御驾亲征,比如乱封王爷,这些原则性问题,刘春是绝对不会配合的。
朱厚照立即把刘春叫来,说道:“既然镇西王不合礼制,凉王也不合礼制,那西凉王总该合礼了吧?”
刘春回答说:“陛下,容臣回去跟同僚商议一番。”
“不必商议,就封‘西凉王’!”朱厚照乾纲独断道。
“遵旨。”刘春领旨退下。
然后,继续磨洋工,商讨该给西凉王什么待遇。
毕竟朱厚照只说秩比亲王,那俸禄必须接近亲王,又必须高于郡王,这个问题也可以讨论几个月嘛。还有王府的规制,卫队的规制,王妃的待遇,世子的待遇,等等等等,需要商量的事情多着呢。
相比起礼部的拖延,户部就要光棍得多。石玠直接说钱粮不够,无法支持在西域封王建府,请求暂时搁置此事,等国家财政稍微好转之后再说。
吏部则慢悠悠等着,等礼部那边拿出章程,他们才会开始挑选王府属官。
反正吧,朱厚照傻等一个月,中间催促了好几回,目前只确定封号“西凉王”,而且还是皇帝亲自拍板做主。
文官们表现出空前团结,用实际行动来抵制朱厚照在西域封王。
自以为已经控制朝堂的朱厚照,突然感到一种深深恐惧。他的命令,别说出不了京城,竟然连六部都出不去!
“很好,都是朕的肱骨之臣。”朱厚照冷笑不已,内心已经愤怒到极点。
这件事情,已经不是封王那么简单,而是演变成皇帝和文官的交锋。
朱厚照亲自提拔的几位重臣,刘春态度鲜明的进行抵抗。靳贵和王琼虽然没有对着干,但也上疏反对此事,只是在实际操作时没给皇帝添堵而已。
钱宁幽幽说道:“皇爷,此事当为费宏指使。”
“关他什么事?他都没上疏反对封王。”朱厚照没闹明白。
钱宁瞎鸡儿分析说:“四位阁臣,梁阁老按部就班,杨阁老性格耿介,靳阁老忠于陛下,唯独这费阁老心思叵测。别人都上疏反对了,就他不上疏,不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如此汹汹物议,必然是费宏暗中串联!”
朱厚照当然不相信钱宁的鬼话,却从这番鬼话当中,获得了对付文官的灵感。
翌日朝会,朱厚照当场指责费宏,费宏只得引咎辞职,皇帝二话不说直接批准其致仕。
百官为之骇然,内阁拢共就四人,皇帝居然直接轰走一个。
……
钱宁为啥要陷害费宏?
因为在内阁大臣里面,只有费宏明确反对恢复宁王护卫,宁王因此怀恨在心,出了大笔银子想要逼走费宏。
近一年来,钱宁已经多次进献谗言,说了费宏无数坏话,导致朱厚照对费宏的观感直线下降,这次干脆就拿费宏来开刀。
嗯,就在去年,宁王撒了好几年的银子,终于把事情给办成,朝廷批准其可以再次拥有王府卫队。
这种智障决策,是杨廷和干出来的!
虽然杨慎后来在《丹铅杂录》当中,帮老爹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说什么杨廷和丁忧回家了,是梁储给宁王恢复的卫队。但从时间推测就不可能,因为杨廷和是今年离京的,而宁王卫队去年就已经恢复了!
按照杨慎的狡辩,等于让自己的爷爷早死了一年。
当时,靳贵刚刚入阁一个月,还没有处置大事的权力。梁储虽然糟烂事一堆,却拒绝收受宁王贿赂。费宏更是坚决反对恢复宁王卫队。
因此整个内阁,只有杨廷和可以帮助宁王。
根据一些官员的私人著作披露,杨廷和为了避免费宏阻止此事,趁阁臣都在东阁批阅殿试答卷时,由太监卢明独召杨廷和一人草诏。当时靳贵已经不再掌管制敕房,写诏书的也是杨廷和党羽。杨廷和绕过内阁同僚,又勾结司礼监太监,居然把这事儿给办成了,让宁王拥有发动叛乱的基本兵力。
杨廷和这样做,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朱厚照太过荒唐,杨廷和已经彻底失望;第二,朱厚照多年无子,宁王正在密谋把儿子过继给皇帝,很可能杨廷和也有同样的心思;第三,杨廷和收了宁王大量贿赂。
杨廷和的心腹陆完,也在其中出了大力,凑请恢复宁王护卫,就是陆完这家伙提出的。理由是江西反贼多年未平,以皇明祖训为依据,恢复宁王护卫可以镇压反贼。
不管如何,反正费宏被提前搞下台了,大明内阁成员又只剩下三个。
梁储被吓得不轻,主动帮皇帝游说六部,君臣之间展开正式谈判。
之前文官是拒绝合作,朱厚照漫天要价,他们都懒得落地还钱,现在总算有了商量的余地。
在一番讨价还价后,双方互相做出让步——
首先,改封朱当沍为西凉王,依旧属于郡王待遇,只不过拥有实际封地,并可以统管辖地内的军政。但是,西凉王不得擅自进入关西,便是要带兵救援关西七卫,都必须获得朝廷的批准,一旦越界形同造反。
其次,关西七卫继续由甘肃镇兼管,西凉王的封地,就此与大明实际领土相隔绝。新设西域都司,西至昌吉,东至柳城,西凉王兼任都指挥使;新立昌吉卫和柳城卫,分别由卜儿孩、牙木兰担任指挥使,西凉王的直属封地只剩吐鲁番和火州。
再次,西凉王不得染指茶马贸易,直接断了他的重要财源,把相关利益留给文官、太监和勋贵集团。不过嘛,西域贡道的初步接待权,由哈密王转交给西凉王,西域诸国想要进行贸易,都得通过西凉王禀报朝廷。
封王之事,就此搞定。
在户部抠抠搜搜拨款时,朝廷勒令陕西组织移民,将今年受灾的陕西流民都扔去吐鲁番屯垦——这笔银子花得石玠心头滴血。
同时也把王渊给气炸了。
王渊一直留在吐鲁番镇场子,害怕自己离开之后有人闹事儿。
直至十月底,移民和钱粮终于运到。
结果移民只有三千多人,银子只有五千多两,粮食只有一万二千石,耕牛仅仅只有八头。不要问,问就是长途消耗,一路上人吃马嚼也得耗费钱粮啊。
仅靠这点物资,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幸好王渊还有个陕甘总督的身份,强令甘肃挪了一些军粮过来。又用抢来的财货,扣除分给各部的那些,其余全部拿出来吸引商人,通过商业手段买来粮食度过难关。
不要认为西北缺粮,官府确实很缺,但武将和太监却富裕得很。
洪武、永乐两朝,在西北开垦了那么多军田,当时可以就地征粮北伐蒙古,现在那些军田和军粮哪里去了?都在世袭武将和镇守太监手里。甚至朝廷运去边地的军粮,他们都暗中吞没无数。
只要王渊这边给得起银子,分分钟就能在西北买到粮食。
明年就要好过得多,因为吐鲁番卡着丝绸之路,并且得到番邦进贡的初步接待权,朱当沍靠收商税就能富裕起来。
王渊这几个月留在西域,除了招商买粮之外,也不是啥都没干。他正带领弟子们,改进传统毛纺技术,并且大量收购羊毛,打算跟便宜老丈人一起兴建毛纺厂——总共俘虏上万妇女,当然要给她们找点事做,顺便发展西域经济。
几千年前就有毛纺技术,但只限于粗疏,用来做毛毡、毛毯等用品,做成衣服则又重又粗糙。
一旦王渊改进毛纺技术,弄出轻便暖和的毛衣,不仅能够赚钱无数,还能很大程度控制草原部落,让那些游牧民族对西域都司产生经济依赖。
王渊在西域忙碌,朱厚照在朝堂忙碌。
好不容易搞定封王事宜,礼部和鸿胪寺终于开始接待西域诸番,顺便在午门搞个简单的献俘仪式。
嗯,朱英、张伟和李三郎回来了,由他们代表王渊献俘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