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天时已尽,但京都长安的鸣蝉声还在声嘶力竭的叫着,虽然已经一脚踏入三秋的孟秋,但只要还没立秋,七月就依然流火。
京都的新闻也和天气一般,喧热不冷,但不是说一个新闻持续的时间久,恰恰相反,能让京都人超过十日关注的就绝对是大新闻。因为京都吸引人的事太多,大到朝廷要试行安居房低息贷款这种影响小民“住”的大政策,中到交通司决定增开一路公共马车的便民小政,小到丈夫为私生子分财产被妻子告到京兆府这种家长里短……都能让京都百姓津津乐道一阵。但今日还热议的,可能明日就过时了——“新闻”这个词就是长安人创出来的,新近发生的事,人们闻而议之,关键就在一个“新”,曾子都说了,“日日新,又日新”,那就是要每日一新闻。京都百姓果然是最有知识的百姓,公利图书楼的书没白读,连《大学》的原文都能引用,还能活学活用,只是这解释……实在让儒生们哭笑不得。
但这次的新闻却是热了很久,从六月上旬传出来,进了七月都还在议论,坊间的小民百姓不知道最初新闻是从哪里传出来的,但没人怀疑这个新闻的真实性,因为他们周围认识的人都在说——当听到一个人,两个人说还不信,但听到三个人说,就有些信了,而当十个人、几十个人都在说时,心里十成十的信了,最主要的是新闻里的内容他们听得心动,打从心里希望那是真的。
更何况,听说那是孙药王孙老神仙的弟子上书给朝廷的……这肯定不是瞎说,只有药王的弟子才提得出来。朝廷前些日子还下了敕榜呢,出榜表彰那些在霍乱瘟疫中立功的人员,其中就有至元道师,这上书肯定是她提给朝廷的没错!
“药王老神仙保佑啊,保佑您的弟子上书通过。”
那受过孙药王惠及的庶民百姓都在家里拜着孙药王的长生牌位,每天都要拜一拜祈求保佑家里人无病无痛,现在多了一样:保佑那个公利卫生通过实施。
这件事不仅在京都热议不绝,而且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书信传递,小报私传,向外传开去,再加上有心人的暗底推动,便如星星之火般,传播洒向京都以外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可以“轰”的一声燃起来,成为燎原大火。
……
郑严生就是这些星星之火中的一点火星。
他和母亲租住在西城平民坊的一个小院子里,听说这件事比起同坊的庶民邻居更早,得到的消息也比他们全面,因为他是全国最高的医学学府——帝国医学院的一名学子。
学校历来是消息流通的地方,何况帝国医学院的学子中有不少是有出身和来历的,虽然比不上国子监和太学,但是这件新闻本身和“医”相关,医学院的学子们当然很关注,人人都在议论,赞同、支持的占大多数,至于流传出来的宰相们担心国家财政不能担负的问题学生们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这件事对民众的利益,当然这个“民众”包括他们自己在内。
虽然他们入了学籍已经是“士”,但有出身背景的医学生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学子的家中都没有富有到不用担心生病请医吃药花钱的程度。再者,这个体制的建立,更能保障他们这些医学生毕业后留京的机会更大,不是每个人都优秀到可以进京兆医官局,甚至进太医署,就连留校任教都是有名额的,如果建立起公利医馆、卫生保健站,每个坊一个站,京都有三百六十坊,就算他们争不到公利医馆的职位,难道连坊区保健站的职位都争不到?如此就不用分配地方离开京都了。虽然一些大城市的医官局也不错,但再怎么也比不得京都,这可是帝国的中心。
郑严生的性格比较沉默木讷,同窗们议论热烈,他的发言却很少。但谁都不知道,这位青年心中早已燃烧起了火苗,从开始就在密切关注,并默默记下周围同窗的议论和反应。
不久,帝国医学院便有消息在底下传,说政事堂里反对这项议案最坚决的,是中书左卿郑执中和门下左仆射张夷直,中书令裴昶和门下侍中崔希真目前还没表态,当前也正是因为这两位宰相表示“如果国家财政能支持,就可以考虑”的态度,才使这项议案围绕着财政是否能支持在讨论争吵。
但所谓的国家财政能否支持,一些很有背景的学子私下透露,这个是有水分的,当宰相们不愿意的时候,财政就不能支持;当有利可图的时候,不能支持也那得支持,从其他地方削夺预算过来,总之是有办法——端看宰相们愿不愿意。明显的,这议案对世家没什么利!有钱还不如投到其他有利的项目去,比如造船预算,修路,疏浚运河,更先进的航海仪研究啊等等,呵呵,这都是能促进世家贸易流通的,还有帝国技研院,每年几百万贯往里面扔,也没见宰相们心疼,说财政不能支持,因为有了成果就是大利润啊……
没有人知道,沉默的郑严生心中已经出离愤怒了。
他的出身挺高贵,是甲姓荥阳郑氏的旁支子弟,但已经出了五服,并且从祖父那辈起他们这房就凋敝了,而他父亲二十五岁时意外染上了肝病,治病耗光了家里的钱财,虽然得了族里一些接济,但止不住一直往窟窿里丢钱,很快族中不再免费供给养肝药材,只是每月多支十贯钱,这在平民家也是笔巨款了,但对他父亲的病却是不够用的,终于在他十岁那年父亲去世。郑严生因此立志学医,十五岁考入了河南道医学堂,后来又考上京都长安的帝国医学院,母亲将家里房子卖了,加上族里当年给的安葬抚恤费还有剩余,带上祖母和他入长安,如今祖母已病逝,母亲也一身病,郑严生只能尽量为母亲减轻病痛,并期望自己早点毕业就职,有钱了就能给母亲买更好的药。
他在学院听说这个议案后,就忍不住想:如果那时就有公利医馆,每个坊就有卫生保健站,就有每月巡检传染病,是不是父亲就不会莫名其妙传染上肝病?是不是就会发现得很早?是不是就能治好?是不是父亲就还活着?
那天从医学院回来后,他看着母亲半佝偻的身子,明明才四十五六岁却已如六旬老妇般苍老,他默默将眼中的酸涩感谢下去。
他不能再沉默下去。
利益,只有自己去争取。
等待,不能改变命运。
他必须做一些事情。
郑严生性子木讷沉默,内里却十分聪明,否则也不会在父亲早逝、家道艰难的情况下学业有成,还考上很难考的帝国医学院,他决心采取行动,就开始默默做筹划,并且小心的开展。
像郑严生这样的人,在帝国京都,在整个大唐,都只是不起眼的一点火星。
但这样的火星,暗地里还有多少在簇燃呢?
或者,还有更多沉默的人被他们点燃。
……
***
京都热议这么久的新闻,萧琰当然也知道了。
她不是从其他学子那里听说,天院是天策书院中专攻武道的学院,武道学子对这种新闻不会关心,即使家中捎来的信偶有提及,也不会有太多学子关注,但萧琰很关注——母亲信中提到此事时,她就很关注,在回信中问了很多。
李翊浵也乐意跟她说这事,每隔几天,就会有新的进展附与信中,并给萧琰解说其中的利害,各方的谋算,等等。
她认为这事很有趣,让李翊浵觉得有趣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透过事件的人心,以及这个事件牵扯出来的各方利益的博弈,她觉得,这对女儿是个很好的教材……阴谋,阳谋,无声的刀光剑影。
她知道萧琰很聪明,而且敏锐,只要她想,就能很厉害的算计,但她不喜欢,是有能为而不愿为,李翊浵并不想打破萧琰的为人处事方式,但必须得让萧琰知道,这些阴谋阳谋的手段。更要紧的是,而沈清猗这个人,心机如此绵密深沉,那些谋算经她一细推,都暗暗心惊……宝树却对她如此关心,感情深切,李翊浵觉得必须让女儿看明白沈清猗是个什么人,她的谋略心机手段,别以后吃了亏还不知道。
“沈至元是个有格局的人,这毋庸置疑,如果她没有格局,构建不出这样一个体制。但更令人欣赏的,是她的聪明。
“但凡一个人做一件事,总有他的动机和目的。沈至元的动机是什么呢?是普济天下民众的慈悲之心,还是她的青云之志?这个姑且不论。从结果来看,因为这份惠及天下民众的公利提案,只要是个穷人都会感激她,加上她药王弟子的身份公诸天下,民众对她的期望和感恩心会更高。而全大唐不担忧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富人能有多少呢?一旦这份提案通过实施,沈至元将收获巨大的声望。这个结果,必将她推离萧氏,无论皇族还是其他世家,都不会想看到萧氏有这么一位世子夫人联结萧氏与道门。
“沈至元这么聪明,能不知道这种结果?不,她应该非常清楚,如此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她对庶民的慈悲怜悯超越了她对你四哥的感情,也超越了世子夫人、乃至萧氏家主夫人所带来的地位和荣耀。如果不是这个,那就是另一个可能了,她本来就是在为脱离萧氏而做谋划。”
萧琰看到这里默默无语。
……姊姊恐怕没有这么大的慈悲心。
她与沈清猗学医久了,一个精通医术的人是不是怀着治病救人的心,从教授医道的言谈中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但萧琰不觉得沈清猗有医者之德。她对医道的精研,更多是出于她的兴趣爱好,就好像她对武道的追求一样。说沈清猗为了天下民众舍弃了世子夫人之位,她都是不信的。
若说姊姊是为了脱离萧氏而做这些谋划……萧琰虽然震惊,却又在意料之外有种意料之中的感觉。
“如果她是为了脱离萧氏而谋划这一切,那目的又是什么呢?野心,青云之志?——但她拒绝了昭华的招揽。按说,她有青云之志,被昭华欣赏提携,是一条最快的捷径。但她没有走这条捷径,而且表明不会回归沈氏,要么是道门里还有更吸引她的存在,比如完全继承道玄子的传承,这说明药殿才是她的目的。无论是不是这个原因,她能造出如今这种局势,足以让人对她的心机谋略赞叹了。”
萧琰不相信沈清猗是为了功名脱离萧氏,这是对沈清猗性情的了解,也是一种直觉。
她觉得沈清猗为了追求药道,选择药殿而放弃世子夫人身份这个比较可能。
抑或者……
她眨了眨眼,想起四哥的话……或者姊姊是为了和离后与她喜欢的人在一起?
萧琰抓了会头,觉得这个可能性也很大……要不去信问问四哥?
哎哟,这个怎么问?
难道问四哥,姊姊是不是想跟你和离然后去找心上人?
呃……虽然没有深刻感情,这么问四哥也不太好吧?换作任何一个男人,听说自己的妻子正在谋划与自己和离,好与心上人双宿双飞,恐怕都不会好受吧?
萧琰觉得,她还是别操心这事了。
既然希望姊姊获得自由,得到她的幸福,和四哥各自生活,各得其所,那就顺其自然好了,何必写信给四哥添堵?四哥就算心里清楚,但清楚是一回事,被人点出来又是一回事,萧琰这方面的人情世故还是有的。
看到母亲信里说的“或许过不了多久,她就不是你四嫂了”,萧琰摇了摇头,驱散心中欣慰又有些怅然的感觉,心道:就算不是四嫂,那也是姊姊,感情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