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宦官,也称太监,指古代宫廷中替皇室服务并阉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按照惯例,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现象。这种现象在唐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宦官专权一直是唐朝的顽疾。
从唐代历史上看,皇帝信任重用宦官是从唐玄宗开始的,当时最得宠的宦官是高力士,他是宦官头目,等于是皇帝的秘书长,所有公文都由他批阅,小事直接处理,大事才上报玄宗决断。玄宗说,只有高力士值班他才睡得安稳。许多文臣武将,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都靠走高力士的后门才得以爬到高位的。连太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也不得不称高力士为二兄。其他王公、公主则尊称力士为翁,驸马则叫他阿爷。高力士的权势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高力士还有些治国的本事,能为玄宗所用。而玄宗以后的宦官就不一样了,个个都是奸贼。这些宦官,他们不仅没有任何治国和领兵作战的本领,而且为了自己的享受或权益,他们有时连国家动乱和危亡也不顾,不惜陷害贤臣良将。可以说,这帮人一点好事也没干过,坏事却干绝。然而,就这样一帮人,皇帝偏偏要信任他们,把他们当做心腹,却不信任有才干的将帅和大臣。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皇帝是世袭的,继位的皇帝从小生长在宫中,主要是吃喝玩乐,长大后多半是纨绔子弟,英明能干的只有极少数。皇帝的才干往往不如将帅和大臣,从人性的角度讲,皇帝对将帅和大臣多有防范,从心底嫉妒他们,怕将帅和大臣中有人会推翻自己,取而代之,夺走皇位。皇帝们认为,宦官是自己的奴才,出身低微,自幼被阉入宫,外面没有亲友势力,这种人可靠,容易控制。因此,不管宦官有无才干,也不管是否正直,皇帝都用得放心。
殊不知宦官们也不是等闲之辈,都是既得利益者,用皇帝放心的先决条件,实施自己的资本积累,等到宦官培养成一个势力雄厚的政治集团后,不仅皇帝自己控制不了他们,反而连皇帝的废立乃至生死,都掌控在这帮宦官手中。
宦官为什么能够专权呢?这一是取决于宦官集团处于“秘书处”这个特殊位置,二是取决于唐玄宗开了一个派宦官监军恶习,三是取决于从唐德宗时起,皇帝任命宦官担任京城卫戍部队的最高军事首长-----神策军护军中尉。
唐玄宗以后,凡大将统兵出征,或驻守边陲,都要派一个宦官去监督军务,其权力超过领兵将领。监军的宦官大都没军事才能,可又有权指挥军队,他们凭借皇帝的权威,在军中索要贿赂,在军事上搞瞎指挥,乱干涉,使领军将领无法按自己部署作战。仗打胜了,则监军可以邀功;仗打败了,则监军不负任何责任。在监军过程中,监军的宦官经常**主将,有时还向皇上谎报军情。
如安史之乱初起时,派去抵御叛军的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就是由于监军的宦官边令诚捏造罪名,诬陷他们,才被唐玄宗下令杀掉的。后来,凡是有宦官监军的军队,主将都不愿努力作战,经常打败仗。安史之乱中,九位节度史,也就是相当于军区司令员,围攻相州大败,就是因为任命宦官鱼朝恩当最高统帅,节制九位节度史的恶果。
担任京城卫戍部队最高军事首长的宦官们,他们久居宫中,常伴皇帝左右,又掌握军权,无人敢惹,势力非常之大。在这帮人的纵容下,京城卫戍部队经常胡作非为,影响极坏。他们大张宴席,饮酒作乐,不管百姓死活。
安史之乱后,宦官的权势继续膨胀。继玄宗位的唐肃宗,十分宠信宦官李辅国,让他执掌卫戍部队,权势熏天。李辅国与肃宗的张皇后狼狈为奸,经常挑拨肃宗和玄宗父子关系。公元762年,张皇后与李辅国发生了矛盾,张皇后欲杀李辅国而后快。谁知事机不密,张皇后反而被李辅国先下手杀掉,唐肃宗在重病中惊死。当年,李辅国便拥立太子唐代宗即位。
有了拥立之功的李辅国,更加胡作非为,肆无忌惮。他明目张胆的告诉代宗:“你好好坐在宫中就行,外面的事由我全权处理。”一个宦官杀了皇后不仅不受惩罚,而且还敢对皇帝口出狂言,可以想象,宦官的力已经大到何种程度。后来,代宗想了很多办法,才逐步解除了李国辅的兵权,让其罢官居家。李国辅居家后,代宗想杀了他,竟然不敢明杀,只是派人在半夜里将他刺杀才算了事。
然而,唐代宗并没有从李辅国事件中吸起教训,他又开始宠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程元振是一位专门在朝内坑害大臣和将领的坏蛋。由于程元振的诬陷,代宗竟然杀了名将来真,离间了李光弼。后来吐蕃入侵,代宗下诏令各地将领派兵到长安驰援,由于各地的将领们深恨代宗昏庸和程元振专权,没有一兵一卒来救长安,长安旋即被吐蕃占领,代宗当了逃亡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代宗竟然还不杀程元振,只是削其职放回家乡。
鱼朝恩和李辅国一样,时间一久,其权势大得代宗也难容忍,可又不敢轻易动他。于是代宗与几个亲信大臣定计,决意除掉鱼朝恩。计定后,代宗还小心翼翼的叮嘱几位大臣说:“你们一定要小心,别杀他不成反而被他害了你们,而且还会连累到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代宗所处的地位。后来,在鱼朝恩没带兵入宫时,被预先埋伏的武士抓住溢死,代宗才松了一口气,不过,还没有从根本上削减宦官的势力。
唐代宗定计杀李辅国、鱼朝恩比较顺利,那是因为宦官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集团。到了唐宪宗时,宦官势力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个宦官政治集团,其狂妄行径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公元820年,宦官梁守谦、王守澄、陈弘志等竟敢明目张胆的谋杀自己的主子唐宪宗,拥立太子唐穆宗继位。
唐宪宗是唐代第一个被宦官谋杀的皇帝。事后,满朝文武官员不敢追问,大家相安无事。由此可知,宦官势力进一步膨胀,形成一个政治集团后,皇帝就处于无权地位了,不仅难以铲除他们,而且还会反受其害。
其实宦官内部也存在争权夺利的现象。如公元826年,宦官刘克明杀了继父亲唐穆宗之位,年仅十八岁的唐敬宗,拥立宪宗的另一个儿子李悟为帝。紧接着,宦官王守澄杀刘克明和李悟,立敬宗的弟弟文宗为帝。
唐文宗李昂做皇帝后想有所作为,他知道自己是宦官手中的傀儡,弄不好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废或被杀,于是,文宗一直在暗地里做准备,想消灭专权的宦官集团。为了消灭这些宦官,文宗也煞费苦心了,他起用了一些出身寒微的官员为亲信,如李训、郑注、王涯等人。文宗利用宦官的内部矛盾,先把与卫戍部队最高长官王守澄争权的另一位宦官处死,用明升暗降的方式解除了王守澄职务。然后启用资历比王守澄浅,对王心存不满的宦官仇士良为最高长官。不久,文宗借机赐王守澄一杯毒酒,结束了王守澄狗命。
然而,掌握卫戍部队军权的仇士良仍然是一位宦官,这对于文宗来说仍然是一件头痛的事情。文宗考虑,得想方设法除掉仇士良等宦官,摆脱宦官的束缚。这个时候,李训已当了宰相,郑注已当了凤翔节度使。文宗便与他们密定,在王守澄下葬时,由文宗下诣,全部宦官前去参加葬礼,事先让郑注挑选五百名将士包围葬地,在此一举消灭全部宦官。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李训暗地里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怕郑注抢了头功,便暗自设计在宫中处理这些宦官。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训使人上报,离皇宫不远的一座院内有一大颗石榴树,石榴树上有天降甘露,这是祥瑞的征兆。文宗满心欢喜,便请仇士良率领众宦官前去观看。这时,李训早已在院内埋下了伏兵,只等仇士良等宦官到来便动手。谁知报信者太紧张,临近院内时脸色发白,汗流不止,这便引起了仇士良等宦官们的警觉。不巧,这时一阵风将遮盖伏兵的布幕被风吹起,被仇士良发现了。于是命宦官们连忙退出,快速回到殿上,将等候在殿上的文宗劫至软轿上,抬起就往宫内走,李训等已经措手不及。文宗被宦官门抢进宫中,旋即紧闭宫门。
仇士良等宦官们手里有皇帝,便在宫内任意发布诏书,宣布了李训等的罪名,全部予以处死。郑注在凤翔也被监军的宦官杀死。文宗也成为宦官们的傀儡。一场消灭宦官的闹剧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文宗明显已失去自由,成为实际上的囚徒。因此,文宗游乐宴会也大大减少,偶尔出游也被暗中监督,常常只能自言自语,身边奉侍的人都不敢接腔。倒霉的文宗心中难受,只好赋诗消愁:“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甘露之变四年后,文宗患上中风病,他召见学士周墀问道:“我比周郝王、汉献帝如何?”周墀不敢答。文宗叹口气自己回答自己说:“周赧王和汉献帝只是被权臣欺凌,而我却是家奴手中的囚徒,我还不如他们呢。”说罢便痛哭流涕。
对于甘露之变,朝廷内外官员都敢怒不敢言。只有驻山西长治一带的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上书文宗,请旨带兵到长安清剿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但文宗却不敢下决心。其实,文宗有自己的考虑,他怕自己才出虎口又入狼窝。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傀儡皇帝唐文宗病死,仇士良等宦官拥立文宗的兄弟武宗为帝,改年号为会昌。会昌三年,昭仪军节度使刘从谏死去,他的侄子刘稹秘不发丧,不经武宗下诣,自己掌握着军权。这实际上是分裂中央政权。武宗见状,命其护送叔父的灵柩到洛阳听候圣旨安排,刘稹不听,起兵反叛。于是宰相李德裕派兵讨伐,刘稹兵败被杀。
宦官仇士良退休回家时,给为他送行的宦官们传授秘诀的一段话非常值得深思,他告诫说:“天子不可使其闲暇无事,因为天子有空必会读书,必会亲近有学问的大臣,必会接受大臣们的规劝,而且天子看到前朝的兴亡史时,一定会引以为戒。这样,天子就会疏远我们。因此,我们要不停地引导天子尽情享乐,每天变着花样引导天子玩,一天比一天好玩,使他的心玩野了,正经事都抛到九霄云外,这样,权柄就落到我们手里。”
晚唐时宦官们拥立的皇帝,都是昏庸无比之辈,只知道吃喝玩乐。直至唐朝灭亡前夕,宦官集团一直都是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