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引 第134章 张良的去向

    张良除了谙熟兵法,善于谋划,更令后人称羡的,主要是张良后来的命运。刘邦登上帝位后,猜疑心日渐显露,韩信、英布和彭越等人先后得罪被杀,一时间朝中文臣武将提心吊胆,人人自危。张良却始终未遭厄运,得以善始善终。后代人为之庆幸之余,尤其关心张良的保身之途。关于张良的归宿,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张良死后的墓地在河南省兰考县。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车站南侧,古柏苍翠,郁郁葱葱。据传说,刘邦死后,吕氏独揽大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霄云山,死后就葬于此处。

    这种说法多被戏曲、小说引用。比如京剧《张良辞朝》就是据此而来。正史中也有这种记载,《史记·留侯世家》中说,刘邦不喜欢太子刘盈,想另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大臣们虽然极力相劝,但是刘邦仍一意孤行。张良经过深思熟虑,假称有病向刘邦辞职,在交给刘邦的“辞职信”中,有这样的表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后灭强秦,封万户,位列侯,现在平生愿已了……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之后就离开皇宫,飘然而去。当然还有更加悬乎的说法,后来有人还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霄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

    第二种说法认为,张良的墓地不在河南省,而是在今天的徐州沛县。这种说法的根据来源于唐代《括地志》。《括地志》中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当时,张良被封侯的时候,刘邦曾答应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然而张良以在留城与刘邦首次相见为理由,要求封给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后墓地选择在留城附近,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这种说法以文献为依据,说服力较大。


    第三种说法认为,张良墓地既不在河南省,也不在徐州沛县,而在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青岩山林木清幽,风景秀丽。据《澧州府志》、《永定县志》记载:“白云子,隐白云山(今张家界天门山东最高峰谓才云山山),有丹灶列天门十六峰之—天门、青崖诸山,多存遗迹。”又载:“留侯张良墓,在青崖山(即今张家界之古名)。良得黄石公书后,从白云子游。邑中天门、青崖各山,多存遗迹。”直到今天,张家界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咏叹张良的诗句。如:“大平原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痴人贪禄刀上死,直上林泉隐姓名。”

    由此可见,张良墓地在张家界的传说,并非捕风捉影,亦有一定依据的。

    最后一种说法认为,张良并没有离开皇宫,而是居官善终。当时刘邦打算废掉太子刘盈,这可急坏了太子的亲生母亲吕后。于是吕后向张良请教,张良考虑一番,向吕后提出一条建议:,请商山四老出山,担任太子刘盈的老师,同时从侧面劝谏刘邦,由于刘邦向来仰慕商山四老,因此很可能改变废掉刘盈的主意。吕后接受了张良的建议,立即派人带着张良的亲笔信以及重金,请蒿商山四老下山。刘邦见到仰慕已久的商山四老,非常惊讶地问道:“上次我求四老相助,一直避而不见,今天为何与我儿子交往呢?”四老回答说:“皇上轻慢他人,臣等恐怕受辱,因而亡匿,太子仁孝,敬贤爱上,天下英雄都愿为太子效劳,我们现在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因此就下山了。”听了商山四老一番话,刘邦意识到太子刘盈已经深得人心,动摇其地位恐怕会动摇人心,于是放弃了另立太子的主张。由于张良献计献策,终于稳住了刘盈的太子地位,因此吕后对张良感激不尽。刘邦驾崩后,吕后把持了朝政,为了报答张良,吕后劝张良继续为官。当时张良年事已高,身体虚弱,在朝中为官不久就去世了。

    许多资料、传说、小说等,都把张良的归宿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虽然不足为信,他的被神化实际上反映了历代下层文人对封建统治者杀戮功臣做法的不满。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张良终身为官的这一说法较有根据,据《汉书·张陈王周传》和《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说“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吕后掌权后曾劝张良下山为官:“人生一世,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张良死后,溢号是文成侯,也包含“安民立政,善始善终”的意思。

    (本章完)



第134章 张良的去向  
相关:    都市极品医神  重生1990之隐形富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四重分裂  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逐鹿引第134章 张良的去向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29s 2.3169MB

搜"逐鹿引"
360搜"逐鹿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