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军出击
郑成功在自己的势力地盘上,就是一个皇帝。
1655年,因为永历势力与郑成功势力相差甚远,不方便管理,永历便给了郑成功一些特权。
准许郑成功设置六官,同时可以委任官职,文职可达六部主事,武职可达正一品。
永历的本意是方便郑成功管理,当然这样就更加的增强了郑成功的割据意识。
郑成功同鲁王的部将张名振、张煌言等的关系很奇特,鲁王依附郑成功,按理说应该是同盟关系,但郑成功不这么认为。
厦门是郑成功的地盘,只要是这地盘的人,都应该听自己的节制,对于鲁王的军队,郑成功也几次想收编。
张名振、张煌言干的事,对郑成功来说就是自己干的事,郑成功自己这么看,后来的人也这么看。
1653年(顺治十年、永历七年)秋 ,张名振与张煌言由福建乘船北上,九月到达长江口。
1654年(顺治十一年、永历八年)正月,张名振组织明军进入长江,二十一日抵达瓜州。
张名振打了一些小仗,大获全胜。在清军来援之前,张名振回舟东下。
这就是初入长江之役,以明军大胜而告终。
三月二十九日,张名振率水军再入长江,四月初七抵达仪征。
但因为清朝江南总局的积极布防,有了第一次的教训,总结了经验。对张名振海军进行伏击,张名振无功而返。
这就是二入长江之役,明军没捡到便宜。
五月十八日,张名振因为兵饷、战船不足,回到厦门,向郑成功请求支援,郑成功派出水兵五千、陆兵一万、大船近百艘北上支援。
张名振立马北返,积极准备第三次入长江战役。
十二月,张名振率军直达南京城郊的燕子矶,清廷震动!
南京是江南的心脏,南京失守,清朝将失去对江南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不失去南京,清廷把江西的军队调来南京,注意不是调来南京打仗,而是布防,直接守,死守。
清廷知道,打不过,那么守呗,南京城高墙坚,加上四周全是清廷的势力,不怕跟你张名振耗。
张名振打不下来,只得乘舟东下,退出长江。
这就是三入长江之役,张名振无功而返。
总的来说,这三次入长江之役明军没取到什么战果。但是意义却是重大,明军不仅打出了气势,清朝方面也更加觉得,组建一支水军极其重要。
特别是第三次,张名振率军直逼南京,把清廷吓傻了。
然而张名振能够这么顺利的逼近南京,除了清军不善水战外,还多亏了一个人,钱谦益。
弘光政权灭亡后,钱谦益降清,被任为礼部侍郎,留在南京打下手。
崇祯覆亡后,钱谦益想跳河殉国,因为水太冷而搁了下来,宏观覆灭后,钱谦益直接投降,此时的钱谦益已经六七十岁了,闹不起什么风浪,按理说在清廷手下吃喝混混日子也就算了。
反正归根结底,自己是对不起大明王朝了。
或许徒弟瞿式耜的死勾起了钱谦益心底那么一点儿的良知,降清后,钱谦益暗中组织反清活动。
妻子柳如是成为了他唯一的支柱。
为了支持钱谦益,柳如是变卖了家产,全部用来私下招募军队和买通情报,以接应郑成功。
不过终究是私下活动,什么都要偷偷的做,取得的成果不大,钱谦益的主要作用就是沟通西边的永历和东边的郑成功。
但是很遗憾,东西两军达不成一致。
1654年,这一年。西边的李定国在打广东,东边的郑成功无动于衷;东边的郑成功在打江苏,西边的李定国无动于衷。
就战略计划而言,作为南明最杰出的军事家,李定国看得永远比郑成功远,南京的位置固然重要,郑成功可以入长江从水路打南京。但李定国不能,李定国的军队是陆军,广西与江苏隔了十万八千里。
除非李定国收复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根本就打不到南京。
而当下最重要的不是拿下重镇南京,而是收复广东,先稳定后方。虽说张名振有意光复南明,但终究力量有限,判断失误。
自诩为张名振上司的郑成功也没有顾全大局,协同李定国,南明白白丧失了一个收复广东的机会。
不过郑成功的军队确实很好的起到了一个牵制作用,令清军很头疼,不敢打,打不过。
1655年(顺治十二年、永历九年),清廷打算招惹一下郑成功这头老虎,他们派出了济度。
济度是济尔哈朗的二儿子,也是济尔哈朗的世子,未来第二任郑亲王。
济尔哈朗的大儿子是富尔敦,不过他顺治八年就死了,济度就成为了世子。
济度出场的镜头实在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这次对战郑成功,是他上镜秀一次的机会。
但是很不幸,他的对手是郑成功,他想秀,但秀不起来。
结果不用我说大家应该也能猜到,济度大败,率残军退回北京。
对于清军来说,现在只能说是缓了一口气,虽然东南方面被郑成功打得大败,但西南方面挡住了李定国的攻势,损失还不是特别严重。
郑成功是不敢惹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对付李定国。
李定国也不好受,除了要提防清军外,还要提放自己人,这个自己人就是自己的老板兼大哥——孙可望。
自刘文秀被孙可望发往云南闲住后,李定国一面稳住局势,一面向孙可望妥协,避免发生内讧。
要是内讧能被避免,那就不叫内讧了。
李定国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