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旧事儿 第三章:天地能知忠义心(第33节)

    ◇终点

    云南人,从古到今,最崇拜的人有两个。

    一个是武侯诸葛亮,一个是晋王李定国。

    两蹶名王,交水大战,磨盘山血战,李定国从未退缩,尽自己全力为大明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胜仗。

    在军事上,李定国是当之无愧的巨人,当然只是在军事上,南明最杰出军事家的头衔只属于李定国。

    李定国也犯错,排挤刘文秀,信任马吉翔,但是,他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同孙传庭一样。

    再说一句,历史人物往往因为真实而显得可爱。

    朱元璋农民起手,灭了元朝,而自己的国家却也被农民所灭,可笑的是后来灭了他国家的农民还帮着他的子孙一起抗敌。

    够了,是时候给整个故事画上一个句号了。

    此时南明最有战力的三支部队——夔东十三家、郑成功部队、李定国部队,全部都丧失了战斗力。

    我很想写,但是真的没有什么仗可以打了。

    此时的永历夹着尾巴跑到了云南边境,准备入缅甸,跟着他一起的重要人物有两个,一个沐天波,一个马吉翔。

    马吉翔不知道为什么要带,估计是死缠烂打跟着的,至于沐天波,是必须带的。

    沐氏一族从沐英开始就世镇云南,守了十几代,了解云南的风情,包括当地土司的情况,当然,入缅肯定少不了沐天波。

    沐天波就相当于今天的导游,外加免费翻译官。

    永历帝刚到缅甸,还是受到了缅甸国王的欢迎,毕竟两百多年的老邻居。

    但是,要当老邻居的下场可是不好的,以前的高丽要当元朝的老邻居,被朱元璋武力征服,发生了政变,被李氏王朝取代,成为了明朝的新邻居,也有了它的新名字——朝鲜。

    现在的缅甸跟当时的高丽差不多,要继续当明朝的老邻居,就要与清朝为敌。内部大致分为了两派,一派支持明朝,一派支持清朝。

    事实证明,缅甸识时务的明白人还是很多的,支持清朝的居多。

    两派出现矛盾,怎么办?协商?十万火急,关系性命、前途,协商个屁,那就武力解决吧。

    于是当年发生在高丽的事再度发生——政变。

    缅甸内部的向清派夺取了政权,与此同时,在缅甸王宫大吃大喝的朱由榔先生接到了一个消息:明天过河,同饮咒水,以示友好。

    这个咒水应该是缅甸境内某条河的水,很玄乎,可以不用管他。

    永历的安全意识也是强得可怕,毕竟搬了无数次家,这次再出问题真没法搬家了。他派出了沐天波和马吉翔两人去赴约,但他忘了一件事,这是在缅甸。

    结果呢,沐天波马吉翔二人被缅甸兵砍死,永历也被缅军挟持,交给了吴三桂。

    历史确实给了吴三桂很多出镜的机会,放清军入关,开启了南明这段热血有趣的历史,搞死了永历,结束了南明这段热血有趣的历史。

    永历十六年(1662年)四月,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

    然而被认为是大汉奸的吴三桂也做过一件好事,吴三桂在追击永历的时候顺带把缅北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不过后来被英夷占了,缅甸独立,缅北又被划分了出去。

    古往今来,只要是打西南,中国人都很有一套,昔日朱棣平定安南,派朱能由广西进军(自东向西),沐晟由云南进军(自北向南),形成包围圈,一举歼灭。

    顺治估计也对朱棣的事迹有所耳闻,也想借鉴借鉴,人类的优势就是在于会借鉴。

    由广西进军的就是洪承畴,经略湖广,两广,贵州,总督军务和粮饷。不过现在洪承畴老得不行,也只是打打辅助,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从云南进军的主力吴三桂。

    不得不承认,清朝能够取得天下,吴三桂与洪承畴的确出了不少力。

    至于那个孙可望,说说他的结局吧,死了。至于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我查了很多书,找不到。从孙可望降清那一刻起,基本上大局已定。清廷用汉人,看重两点,一、老老实实,二、有本事。

    很遗憾,孙可望不是一个老实人,也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这样的人,有必要养着?接下来发生事就靠我们的想象力吧。

    以前很想看关于南明的电视剧,在网上搜了无数次,找不到。当时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等了一两年,两三年,我以为有拍,搜了搜,也没有。

    再等了四五年,五六年我想了想,我明白了。这段历史太热血,甚至可怕,影响深远。

    我只是个学生,不知道这样是否有碍于名族和谐,但是,这就是历史。日本想拼命的埋没二战时候的罪恶,中国人就拼命的挖掘历史,我喜欢历史,我喜欢将真正的历史呈现给大家。

    现在也不在纠结这些,也不在搜什么电视剧,但我依稀记得一个片段,剧名是什么我忘了,只有一个片段,片中李定国闻永历死讯,三军嗷哭,气势震撼,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看的了,但我实在忘不了。

    永历死后,李定国郁郁成疾,但依然坚持抗清。永历十六年(1662年)六月李定国病逝,享年四十二岁。

    临死前,李定国对儿子留下了最后的忠告,也是对大明最后的忠心——宁死荒郊,勿降也!

    不过很遗憾,他的儿子似乎是个识时务的人,李定国死后,儿子李嗣兴随刘震(刘文秀儿子)投降清朝。

    不重要,这些都不重要了。

    清军刚入关时,打着的旗帜是为崇祯报仇,对于吴三桂、洪承畴等人清廷极为吹捧,让大家多多学习,识时务者为俊杰。

    对于那些做无谓抵抗的人(张家玉、黄道周等)清廷十分厌恶,拿鸡蛋碰石头的人谁都不喜欢。

    等到后来乾隆即位,清廷国祚稳了,开始吹捧黄道周等人,让大家多多学习,忠心为主。而唯清廷马首是瞻帮清廷打下天下的洪承畴、吴三桂等人却被当做了奸臣,被列入了《贰臣传》。

    但是,自始自终,清廷黑不起的人有两个,一个叫李定国,一个叫张煌言。

    他们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两颗星星,永远映在人们眼里,不管改多少朝,换多少代。

    好了,西南的战事结束了。

    1662年,清廷结束西南战事后,开始对川东也就是夔东十三家用兵。

    1663年正月,清军兵分三路,一路军:四川总督李国英。第二路:湖广提督董学礼。第三路:陕西提督王一正。

    这场战斗十分激烈,双方鏖战九月,十三家基本打到了没兵没粮,而清朝的援军源源不绝。

    十一月,战斗终于打到了最终阶段,十三家开始不敌,刘体仁自缢,袁宗第、郝永忠被俘,夔东十三家抗清阵线基本瓦解。

    大明在中国的土地上再无半点土地,夔东十三家,这支大明最后的军队也消失了。

    对了,还有一支名义上的明朝武装——郑成功。

    郑成功在南京打了败仗后,郁郁不振。但麾下的张煌言却是满腔热血,但没办法,有气无力。老板是郑成功,张煌言只是寄人篱下,无兵无粮无地,三无。


    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四月郑成功突然做了一个决定:进攻台湾。

    当时的台湾还不属于清朝,而被荷兰殖民者侵占,注意这个就是历史所说的郑成功收复宝岛台湾的壮举。

    郑成功的打算是:刚刚经历了南京之败,应该开拓土地,积蓄粮草,郑成功在澳门,台湾就成为了主要目标。

    但是有一个人却制止了他,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张煌言。

    张煌言为什么要制止他,说实话刚开始我也不知道,《郑成功传》就一句话:成功攻台湾,煌言移书阻之。

    收复台湾,开拓疆土,这一伟大壮举为什么会被张煌言阻止,被南明最杰出的政治家阻之。我没有怀疑过张煌言,但这个问题确实困扰了我很长时间。

    后来,我知道了,是时间的问题。

    郑成功决定打台湾是在1661年(顺治十八年)四月,而1661年的四月清廷也在忙着一件大事,非常大的事!!

    ——火化顺治!

    顺治六岁登基,本来绝不属于他的皇位却落在了他的头上,只因为两个人,自己的叔叔多尔衮,母亲孝庄。

    顺治前半生都笼罩在多尔衮巨大的阴影下,巨大的压力,各种权谋,使他十几岁就变得老练,多尔衮害死了自己的哥哥豪格,不让自己与母亲见面,这些顺治都忍了。

    因为他知道,能忍,才能成大事。但是上天并没有给这个少年老成皇帝太多展示的机会。

    相反,他的儿子,康熙,有着跟顺治相同的经历,名声却比顺治大得多,出镜的机会也多。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顺治去世,年仅二十四岁,死前召立年纪八岁的皇三子玄烨即皇帝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康熙。

    据说当时京城流传着一种病——天花,染上基本上就完蛋,顺治也是因为染上天花死的。

    但是,基本上,也有例外,顺治的儿子玄烨就是个例外,玄烨小时候也染过天花,不过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好了,还产生了抗体,免疫了天花,不过也因此落下了一脸麻子。

    由此看来,上天对顺治虽然差了点,但对顺治的儿子还真是好啊。

    可见,在1661年的二月,清朝群龙无首,多尔衮死了,顺治死了,郑成功却趁这个时间去收复台湾。

    1661年三月,张煌言以为郑成功听进了自己的建议,亲率部队入闽北,打算和郑成功会师,等了半天,才发现郑成功在全力打台湾,张煌言气得吐血。

    这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始因,当然,郑成功成功收复了台湾,驱赶了荷兰殖民者,为万民传颂。

    说实话,这样说的确在贬低郑成功,既然看南明,就要站在南明的角度看南明,要是郑成功不收复台湾,也有张成功,王成功去收复,这样的话现在吹捧的就不是郑成功,而是清朝了。

    郑芝龙降清,郑成功能做到明辨是非、洁身自好的确值得肯定,如果郑成功是一个军人,那么结局或许会有一丝改变,只可惜,他是一个商人。

    商人的目的只有一个——自身利益,而军人的目的则是国家利益。

    这也是郑成功与张煌言、李定国不同的地方。

    历史上都以永历的死来标志南明的结束,我觉得用另外一个人来象征更好。

    张煌言——南明的最后一个人!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葬着三个人,人们称他们为西湖三杰,岳王庙前香火隆盛,于谦墓前人烟稀少,而张煌言墓少人问津(且不说无人)。

    张煌言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南明儒将,顾诚先生的《南明史》我看过很多次,很喜欢里面对张煌言的评价:南明最杰出的政治家有两位,一位是堵胤锡,一位是张煌言。

    两位都是极具眼光的政治家,但都无法施展,堵胤锡被何腾蛟节制,张煌言被郑成功节制。

    1663年(康熙二年),也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第二年,郑成功病死了,郑氏大权落到了其子郑经手上。

    十一月,张煌言拥立的鲁监国也病死。

    张煌言痛心欲绝,自知复国无望,无奈之余遣散军队,隐居于舟山。

    1664年(康熙三年)七月十七日夜,张煌言因叛徒出卖被捕。

    十九日张煌言被押往了自己的故乡宁波,此时的张煌言仍头戴方巾,身着明朝服饰,而此时的浙江人民早已穿上了清朝长服,扎起了辫子,见到故国服饰,无不潸然落泪。

    清浙江提督设宴劝降张煌言,被张煌言言辞拒绝,以下是张煌言原话:

    “张某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

    浙江提督无奈,只得将张煌言押往杭州。到了杭州,浙江总督又来劝降张煌言,被张煌言骂得狗血淋头。

    1664年(康熙三年)九月初七早晨,张煌言于杭州遇害,年四十五岁。临刑前昂首挺胸,遥望凤凰山叹道:好山色!

    与张煌言共同遇害的还有他的童仆杨冠玉,杨冠玉年仅十五岁,清廷见他年小,本不想为难他,谁知这位年仅十五岁的孩子说了一句话,令在场所有人纷纷落泪。

    “张公为国,死于忠;我愿为张公死于义。要杀便杀,不必多言”。说完引颈受刑。

    这位杨冠玉的墓现在就在张煌言墓的旁边,他们是主仆,也是知己。

    张煌言死后,被抛尸荒野,对于这样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清廷无论如何也不会喜欢的。他的好友黄宗羲收了他的尸体,按照遗愿把他葬在了美丽的西子湖畔。

    还为他提了墓志铭:今公已为千载人物,比之文山,人皆信之。余屈身养母,自附于晋之处士,未知后之人其许我否也。

    张煌言一生清廉为国,最为崇拜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死后能与他们同葬也是庆幸,也当得起!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宁波人,抗清英雄,南明最杰出的政治家!

    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张煌言出生于官僚家庭。

    1642年(崇祯十五年),张煌言考中举人。

    1645年(顺治元年,弘光元年),张煌言投笔从戎,起兵抗清。

    1664年(康熙三年),张煌言遇害。

    整整四十五年,结束了!

    还有什么要说的呢?好像没有了。真要说点什么的话......恩,康熙斗鳌拜,平三藩,派施琅收复了郑氏的台湾,接下来九子夺嫡,康乾盛世,就这样。

    我想说的已经说完了。

    拖了很久,除了平时贪玩就是实在想不到该怎么结尾。

    以前想过结尾,以康熙的登基来结束一切,新王朝代替旧王朝。

    现在有了新的结尾,以忠义之士的死来结束一切,人死则国亡。

    也不用纠结什么,也不用气愤什么,我很佩服这群人,由衷的佩服。

    再说一遍,张煌言,南明的最后一人!

    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



第三章:天地能知忠义心(第33节)  
相关:    天降鬼才  武道大帝  御鬼者传奇  重生日本高校生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明末旧事儿第三章:天地能知忠义心(第33节)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9s 2.3966MB

搜"明末旧事儿"
360搜"明末旧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