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命运 第148章 商法隐患

    商鞅变法不是只有好处,其坏处很致命,但都被历代秦国君主化解了!

    秋战国,是华夏大地从大纷争向大一统过度的重要时期。书神屋 www.shushenwu.com

    秋五霸也好,战国七雄也罢,无一不是强大一时,无一不是以统一华夏为终究目标。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秋时期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几百个诸侯国最终还是慢慢被兼并灭亡了,到了战国已经形成了战国七雄主宰华夏大地的格局。

    战国七雄之间强弱也有别,从战国初期魏国一家独大,到战国中期秦、齐、楚三足鼎立,再到战国末期秦、赵争霸,这中间二百多年的历史,却处处透露着不一样的精彩。

    战国与其说是诸侯争霸的年代,不如说是秦国逐步强大乃至最后吞并六国统一华夏的历史,那么秦国为什么会强大到令六国仰视的地步呢?

    原因两点,一是商鞅变法,从骨子里改变了秦国的落后,二是人才,能治国能强大秦国的人才。

    其实商鞅变法并不是只有好处,其坏处也很致命,但都被历代秦国君主化解了,这个坏处和秦国的人才有关。

    纵观秦国的治国人才几乎全是从六国引进的,那么秦国的治国大才为什么要从六国引进?因为秦国本土根本培育不出来,我们还要从秦国的人才说起。

    秦国从山东诸侯引进人才自孝公始。

    自秦孝公始,秦国开始从山东诸侯国引进人才,秦孝公看着越打越穷的秦国,立志要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所以他向山东诸侯发布了历史上有名的“求贤令”。

    “凡大才能治国者,寡人与之分国”,这是秦孝公求贤令中的话,鱼蛇混杂的山东士人开始向秦国蜂拥而至,当然这中间还有一条真正的蛟龙,他就是商鞅,金麟之才,一遇风云便化龙,秦国就是商鞅的风云。

    商鞅到了秦国之后,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在秦国开展了历史最为著名改革最为彻底的变法,当然他也影响了今后几千年的历史格局。

    秦国逐步强大,秦孝公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把能给商鞅的都给了,就差把秦国给他了,只是商鞅变法旨在废除分封制,但他自己却被封为商君,享受封地,虽然可笑,但此举却让山东六国的士子趋之若鹜。

    秦国统一华夏的路上出现了哪些治国人才?

    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公孙衍,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特有的一个群体,其兴也快,其亡也快,张仪和公孙衍就是纵横家里最为杰出的代表,尤其是张仪纵横捭阖,一次次化解六国合纵攻秦的谋。

    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远交近攻的策划者,一举为秦国统一六国指明了方向,也加速了六国的灭亡,范雎的出现,也为六国敲响了灭国的丧钟。

    秦庄襄王时期的吕不韦,奇货可居的他以一介商人的份蜕变为秦国的掌权者,为强大秦国的实力添砖加瓦,进一步加速了六国灭亡的速度,尤其是培养出来的秦王政,直接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秦朝。


    当然,秦国引进的治国人才并不是只有这些,这些只是各个时期最为著名的代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份,那就是山东士子,秦国本土就没有治国之才吗,其实还真没有。

    商鞅变法阻碍了秦国本土治国人才的诞生。

    战国时期需要的人才有两种,一种是能带兵打仗的将军,这个秦国不缺,本土盛产很多,第二种就是治国人才,这些人才秦国每个朝代都缺,秦国的大环境也决定了秦国本土培育不了这种经世之才。

    为何如此说?这是因为商鞅的变法阻断了这种人才的诞生,能治国的经世之才无一不是知识超群,博览群书的主,但是商鞅的变法只给了秦国年轻人两条路走,要么当兵,要么种地,想要读书那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即使天分再高,如果后天不读书,不学习,那么他面临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越来越不行,想要有治国的才能,根本没有可能,就像我们曾经读过的《伤仲永》。

    这其实也是秦国为什么名将很多,但是治国的丞相却只能从山东诸侯国引进的原因,不得不说,商鞅本就是士子,却把秦国想通过读书成才这条路完全给堵死了,不可谓不狠,这也是商鞅变法最为致命的坏处。

    秦国历代君王孜孜不倦的向山东诸侯求贤弥补了商鞅变法的缺陷。

    通过秦国每个时代都会有山东士子的大才蹦出,我们可以推测出来,从秦孝公开始,在山东六国中搜寻能治国的人才,已经成为了秦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秦国的历代君主,都能从茫茫人海中找寻到自己需要的治国人才,这决定了秦国即使培育不出能治国的人才,它也不会衰亡,因为自己培育不出,能挖来为自己所用的,就是自己的。

    我们不能武断的认为,秦孝公对于商鞅变法的这个严重弊端不清楚,通过秦国统一华夏的历史来看,秦孝公应该也认识到了这点致命的坏处,但想要强大就要付出代价,有坏处当然也有弥补的方法,值得庆幸的是秦国君主找到了。

    当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之后,不断从山东诸侯挖来经世之才,本国又不断培育出能打仗的名将,这三点从根本上保证了秦国统一华夏,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毕竟秦国这台战车,征服天下的条件已经具备,差的也就是向前走了。

    秦国的治国大才为什么要从六国引进?因为秦国本土根本培育不出来,商鞅变法让秦国不再有“士子”这个职业,想要成功要么上阵杀敌,要么好好种田,没有别的路可走,这也决定了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秦国行不通。

    商鞅变法不是只有好处,其坏处很致命,但都被历代秦国君主化解了,商鞅变法的好处,就是用根本上强大了秦国,官僚队伍也从世袭制开始向选聘制过度,任人唯亲也开始转变为任人唯贤,这就是强大的基础。

    但商鞅变法的致命坏处就是让秦国没有能力培育出自己的治国之才,但这点却被历代秦国君主化解了,从外引进,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拼命为自己打工,历代秦王在这点上都做得很出色。

    为什么这些入秦的山东士子几乎都没能落得一个好下场?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山东士子毕竟是外人,他们为秦国效命也是为了实现自的理想,当他们有尾大不掉的风险时,等待他们的也只有被驱逐或者死亡这一条道路了。

    史学家公认,法制对于秦国国力的增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实现了以法制国,秦国与六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最终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秦国的改革,基本上是顺利的,而不象东方六国一样举步维艰,这跟秦国独特的地理历史条件有关。只有在秦国,法家的理想才得到了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实现。而秦国也就在“事皆决于法”的政治制度下,从被发达的中原国家瞧不起的“夷狄”,变成了令他们惧怕得要死的“虎狼之国”。在这期间,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显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加强君权、遏制贵族、依法制国、信赏必罚、严刑峻法、重视耕战、统一思想、钳制人民的种种主张,都成为了秦国的国策,在战国时代的兼并和统一战争中,法制的秦国无疑压倒了还陷在礼教泥潭中的东方六国,然而,也正是暗藏着极大历史局限的“法制”的根本缺陷,在秦统一后的总爆发,造成了秦朝的速亡。法制是一柄双刃剑,它使秦国强大,也使秦国灭亡。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是华夏族诸国中落后的一员。虽然在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取得了优势,但在与其它华夏国家的战争中,基本上是互有胜负,人们并不认为秦国有什么可怕,而且在文化发达的中原人看来,秦国还是一个未脱戎夷之气的野蛮国家——虽然秦国一直以正宗的华夏国家自居。然而,祸兮福所倚,落后的秦国却有其优势:在长期战争中,秦国的君主多是勇猛的战士,以强有力的君主为中心形成了强大君权,遏制了权贵势力;同样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中,秦人养成了注重实际的国民——毫不奇怪,在战争中,敌人的刀剑是会时时提醒你注重实际的;最后,落后的文化恰恰意味着礼教不发达,而礼教氛围的薄弱,有助于新生制度的贯彻执行。有了这三个有利条件,秦国得以商鞅变法为契机,一举实现了法制。

    商鞅是老天爷赐给秦国的最大礼物。虽然在他到秦国之前,秦国向东扩张的已经很强烈,从秦孝公求贤的举动中也可以看出,即使没有商鞅这个人,同样会有其他人才,包括法家的人才到秦国去推介自己的主张。但具备杰出才能的商鞅的到来,无疑使秦国的变法能够在一个出色的设计师的主持下,顺利的度过事业草创期间的困难。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当年颁布了许多新法令,一场大变革随之开始。孝公十二年,即前350年,以迁都咸阳为契机,又颁布了一些新法令,将轰轰烈烈的变法推向深入。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第148章 商法隐患  
相关:    山河长生  赤心巡天  太荒吞天诀  明尊  掌门仙路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大秦命运第148章 商法隐患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2s 2.3559MB

搜"大秦命运"
360搜"大秦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