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谋划西察合台汗国
这场中原武林和元庭的决战,在经历了长达半年有余,终于落下帷幕。笔神阁 www.bishenge。com虽说最终的结果是中原武林小胜一筹,但单看双方的损失,却是谁都没有讨到半点便宜,可谓是两败俱伤。
至此,双方都无力再战。元庭不得不将侥幸生存的邪道高手接回,默默的舔着伤口。中原武林也同样无力再战,纷纷将门人召回,开始休养生息。
而说起来,这场战争的最大得益者,还要属汝阳王了,他所派出的高手,虽然都受伤不轻,但不论怎么说,却是成功活了下来。再修养个一年半载,也就没什么大碍了。想想看,在元庭招揽、供奉的邪道高手损失大半的情况下,即便眼下还看不出,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汝阳王府的话语权,必将越来越重。
这场大战虽然结束了,但谢无忌迁移汉民的计划仍在继续,即便庄铮等人也在这场大战中受伤不轻,需要安心养伤,但各行省的五行旗分坛仍可自行其是,当然也可以从旁协助执行迁移汉民的计划。
元庭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经过了这半年多的时间,他们的大军早已准备完毕。说起来,元庭也从来就没有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些邪道高手的身上,早就在三个月前,各行省的大军就已集结完毕。如今大战落幕,元庭的大军,自然也就派上用场了。
消息传到了东察合台汗国,面对这种严酷的局面,经谢无忌和刘基的商议决定,命五行旗各省的分坛,提前发动起义,以此来钳制元庭蒙古铁骑的兵锋。不过,如此一来,迁移汉民的计划,就不得不放缓了。兵荒马乱,再想继续迁移汉民,操作起来的难度,必将直线上升。
谢无忌的命令传回中原,五行旗立刻行动起来,短短一个月之内,就在七个行省竖起起义的大旗。立时间,当地的仁人义士,还有那些走投无路的贫苦百姓们,积极响应,踊跃参与。这使得这七个行省的义军,很快就形成了规模。
而接下来局势的发展,也并没有出乎谢无忌等人的预料。五行旗在七个行省的起义壮举,就像是点燃军火库中的炸药桶,瞬间将原本就暗流涌动的中原大地瞬间引爆。整个中原大地,狼烟四起,无数仁人义士,揭竿而起,矢志反抗蒙古人的暴政,推翻元庭的统治。这股起义的浪潮,就好似点点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再无可阻挡。
面对这等严酷的局面,元庭自是高度紧张,全副心神都被牵扯了过去,紧急调配兵马,四处平乱,再没有精力关注其他。想当年,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麾下的蒙古铁骑,可谓是无敌于天下,是何等威风,何等霸气。时至今日,蒙古铁骑虽早已不复当年的无敌之姿,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破船也还有三千钉,这些年下来,当年的蒙古铁骑就是再被如何腐化都好,多多少少底子还在,战力大减是不假,但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更何况,各地的义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大都是由一群饥民所组成,更未经过任何正规系统的训练,又能有多少战力可言?是以,双方初一交锋,各地的义军便被元庭大军打得溃不成军,被压制的完全抬不起头来,损失惨重。
战局如此不利,远在东察合台汗国的谢无忌等人,却并不感到意外,若元庭真是如此不堪,那才是怪事,更早就被推翻了。并且,谢无忌等人相信,这等失利的局面,必定不会持续太久,很快就会有新的转机出现。
果然,在经历起初的失败,各地义军的首领,立即转换策略,不再去与元庭大军硬碰硬,而是与元庭的大军打起了游击战,将“敌进我退,敌退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游击战的指导性方针,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此博大精深的战术,自然是出自谢无忌的手笔,早在他命五行旗起义之时,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当然会留下了后手。而正是五行旗所领导的义军,先行采用此种战术,不仅避免了重大的损失,还让元庭大军疲于奔命,所收到的效果却又微乎其微。
其他义军,有见这种战术如此行之有效,自然就开始照猫画虎,争先效仿了。这也确是给元庭的平乱大军,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虽说,元庭大军的兵力还是占据优势,但义军实在太油滑了,根本就不与其硬碰硬,整日带着他们兜圈子,这使得元庭大军有力气去没地方使,被弄得焦头乱额,却又无可奈何。
总而言之,中原大地战况,越发焦灼,元庭大军和各地义军,你来讨伐我,我来偷袭你,可说是互有胜负,但要想要彻底战胜对方,确是难上加难。就这样,元庭和义军之间,形成一种诡异的僵局。
而此时,远在东察合台汗国的谢无忌,亦不会闲着。说起来,谢无忌的西域扩张步伐,已足足停滞了长达一年半有余,如今各方面的条件都已成熟,原本被他们占领东察合台汗国而引起注意和警惕的元庭,如今也已再无暇顾及他们了,他们自然不愿意再耽搁下去。于是乎,谢无忌又将他那凛冽的目光,投向了西察合台汗国。为此,他还特意召回了正在城外集训军队的徐达、常遇春和邓友德三员大将。
别什八里城的王宫议事大厅内,谢无忌、刘基、徐达、常遇春和邓友德五人端坐其内,意欲商讨接下来征讨西察合台汗国的行动计划。议事厅外,一队队五行旗精锐,也是他如今的亲卫,正往来巡逻,严密监察着周遭的情况,有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虽说,谢无忌并不相信,眼下的元庭还有精力派人来监视他,但为防万一,必要的防备,还是必不可少的。至于说西察合台汗国会不会派人前来刺探情报,却完全不在谢无忌的考虑范围之内。
议事厅内,谢无忌品了口香茗,含笑看向四人,笑道:“诸位,我们已经积蓄力量一年半有余,如今时机终于成熟了,是该商讨一下,接下来的计划了。”
“不错。”刘基额首道:“这一年半来,我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量汉民迁移而来,使我方治下的人口激增,再加上发展带来的雄厚的经济实力,虽然目前我方只有三万五千的兵力,但只要我方需要,随时可以拉起十万可堪一战的大军,不要说征讨西察合台汗国,只要谋划得当,就是拿下西域其他两大汗国,也并非没有机会。最为关键的是,如今元庭自顾不暇,就是我们的动静再大一些,也是无妨。可以说,眼下确是最好的时机。”
“那我们还等什么?出兵吧,先将西察合台汗国拿下再说。”常遇春双目一亮,略显迫不及待说道。
邓友德同样略显激动,沉声道:“虎王,下令吧,我的大刀早已饥渴难耐了。”
徐达最是沉稳,冷静的分析道:“这一年半以来,我方虽然是在积蓄力量,但却从来都没有放松对西察合台汗国的调查。而从调查结果看来,西察合台汗国的情况,比起之前被我方拿下的分裂的东察合台汗国,是要强大一些,最起码西察合台汗国一直维持着一统,但也强大的有限。以我方现有的三万五千大军,拿下西察合台汗国,易如反掌。”顿了顿,话锋一转,又皱眉道:“不过,据调查,金刚门的山门就在西察合台汗国境内,他们必定不会袖手旁观,坐视我方攻占西察合台汗国。毕竟,我们双方本身就分属敌对,金刚门也很清楚,若西察合台汗国被我方攻占,他们就再没有立足之地。”
刘基附和道:“是的,这也我较为担心的地方。不仅是在西察合台汗国,就是在整个西域,金刚门都称得上数一数二的大势力。虽说,前番的中原大战,金刚门损失惨重,可谓是伤及筋骨。但即便如此,我相信金刚门也还必然有着我们所不知道的底牌,或者说其是底蕴更为恰当。所以说,对上金刚门,我们必须要重视再重视。”
“有些夸张了吧?”邓有德有些不可置信的问道:“据传,金刚门只是当年的少林弃徒火工头陀所创,创派也不足百年,怎么可能这么强吧?”
谢无忌摇头道:“友德,你小看金刚门了。火工头陀虽说是少林弃徒,但他天资才情之高,就连我师父都赞叹不已。”四人当然知道谢无忌口中的师父是何人,那可是被天下人共尊的大宗师啊。顿了顿,谢无忌眉头微皱,继续说道:“并且,金刚门创立之初,火工头陀可是降服了不少西域小门小派,以及那些邪道高手,再加上其创派的基石,还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中决定外家功法,再经历这近百年的磨合,无论是底蕴,还是实力,都不容小觑。若将金刚门放在中原,与正道六大门派相较,虽和少林武当还有所差距,但比上其他四家,却也不弱分毫。”
“这……”听了谢无忌的解释,邓友德四人面面相觑,至此才真正了解到金刚门的辣手之处。
“不过,你们也不必太过担心。”谢无忌淡然一笑,话锋一转,胸有成竹的笑道:“金刚门虽说不弱,但经历了前番那场大战的损失,如今的金刚门确也不再是那么难以对付的了……即便金刚门有意退让,我也不会放过他们的。我们之间,还有一笔旧账要算呢……并且,金刚门中,还有一样我必须得到的宝物。所以说,无论如何,这金刚门,都必须拿下。”
常遇春笑道:“虎王既已成竹在胸,我等自然再不必考虑金刚门了。还请虎王下令,我等定当一举拿下西察合台汗国。”说到对谢无忌的信心,常遇春向来不作第二人想,在他的心目中,只要是谢无忌应承下来的事情,就根本没完不成的。
“请虎王下令!”徐达和邓友德同声请战。
眼见三人战意昂扬,自信十足,谢无忌和刘基相视一笑,在谢无忌的示意下,刘基神情一肃,将谢无忌和他制定的作战计划详细道出。之后,徐达、常遇春和邓友德又分别提出他们各自的疑问和补充,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终于在傍晚时分,攻伐西察合台的作战方案彻底完善。
两日之后,常遇春和邓友德二人,各自率领麾下的一万兵马,大张旗鼓的誓师出征,直奔西察合台汗国边境。西察合台汗国第一时间收到了消息,不由得大为惶恐,开始积极备战。
不过,西察合台汗国长久以来腐朽不堪,国内的军队更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多年,战力自是低的可怜。面对来势汹汹的常遇春和邓友德两路大军,能抵挡多久,可想而知。
大半个月后,常遇春和邓友德的两路大军,正式踏入西察合台汗国境内。立时间,整个西察合台汗国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去。他们却并没有发现,又有一路五千精锐大军,在谢无忌亲自统帅之下,无声无息的离开了别什八里城,由另一个方向,悄然潜入西察合台汗国境内,昼伏夜出,直奔那黑沙不城。此城虽不是西察合台汗国的王城,却也是第二大城,而最为关键的是,此城正是金刚门的山门之所在。说起来,也只有金刚门,才值得谢无忌和他麾下亲卫,也就是原五行旗精锐亲自出马。
此番征讨西察合台汗国,徐达和他麾下的一万大军,并不在出战的序列之中。这是由于,东察合台汗国,必须留人亲自坐镇,震慑宵小之余,还得承担随时以最快的速度支援前线的重任。原本,谢无忌作为最高首领,应由他坐镇后方,但由于此番要剿灭金刚门,除了谢无忌外,再无他人能承担如此重责,徐达不行,常遇春和邓友德自然也不行。是以,留守之人就要从徐达、常遇春和邓友德三人中选择,相比之下,徐达最是沉着冷静,确是最佳人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