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前世记忆的支离破碎,阿蘅只记得昭帝殷长赢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却暴毙出巡途中。笔神阁 bishenge.com伴随着他的死,不可一世的大昭也在短短几年就走向了灭亡。
但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又有谁能知晓?。
那些史书上或出现过,或未曾提到的人,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史书上冰冷的文字。
就好像她这辈子的父亲,昭王殷楚。
史书上展现的他,差不多就是姜仲手中的一件货品。仿佛殷楚上位这件事,全都是姜仲一手包办,殷楚本人则懦弱到毫无作为,先是只能被赶到郑国去当质子,后来只能任凭姜仲摆弄一样。
但阿蘅真正生活在昭国,了解昭国体制之后,就会发现,大错特错!
昭国自卫君变法后,近百年来,从上到下都严格执行卫君定下的政策,其中就有一条——昭国公子,若无功勋,便与庶人无异。
意思就是,哪怕你爹是昭王,只要你不是太子,那么你想躺着当贵族老爷?不行!你必须为国家立功,才能封官拜爵,否则就赶你出去当普通百姓。
至于怎样才算立功呢?
很简单,只有两条路——战功,以及,去其他国家当质子。
昭的几代君王,襄王、文王,还有如今的昭王楚,都有当质子的经历,才更有竞争王位的资本。
所以,殷楚根本不是什么被赶去当质子的小可怜,他是为了积累功劳,主动请缨,拿命去赌一场富贵的疯子。
胜则称孤道寡,败则尸骨不存。
而此刻,这个执掌昭国的疯狂赌徒令卫士远远地守在宫门口,殿中侍人宫人都退下,只留了长子殷长嬴一个人在侧。
阿蘅非常好奇。
殷楚临死前会对殷长嬴交代什么?这些话,会不会对“昭帝”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直接地决定了两千年来的走势呢?
如果能“听”到,甚至“看”到,就好了。
她正这样想着,却突然觉得轻飘飘的,仿佛灵魂离开了身体,不自觉地向昭王的寝殿飞去。
昭王寝宫中,门窗紧闭。
正午炽热的阳光透过窗户纸,洒向光滑的石板,带来刺目的光亮;而宫殿深处,却只有闪烁的灯火,映着垂死君王枯瘦的面容,忽明忽暗,遍布阴影。
昭王的床榻已经被挪到墙边,殷楚吃力地靠墙坐着。
由于病痛的折磨,这位正当壮年的君王早已瘦脱了型,但他的目光仍旧如同鹰凖一般锐利,牢牢地盯着跪在榻前的长子:“长赢,你可知,孤为何要立你为太子?”
未满十三岁的殷长嬴,身高却已接近八尺,他的身材是少年成长时特有的消瘦,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
很显然,他早就反复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他平静地回答:“回父王,儿子不知。”
殷长嬴很清楚,父亲对他们母子并没有多少感情,否则不会任凭他们在郑国挣扎五年之久,却绝口不提接他们回来之事。
虽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他的曾祖还在位,这位年老的君王已经打仗打得快疯魔了,在国内也是唯我独尊,由不得任何人反对。祖父、父亲地位都不稳,自身尚难保,更不会分心去管他人。
但襄王一死,继任者文王缠绵病榻,殷楚作为太子代监国事,大权独揽,却仍不主动开口向郑国索要宋姬母子,弄得郑国本来想借机敲诈点好处,最后发现这竟是个烫手山芋,不得不主动将二人送回。
可以说殷楚此举经过了一定的政治考量,并最后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但反过来也能证明,他并不在乎宋姬母子。
谁也无法保证,郑国真会送他们回来,一直扣在手里当人质也并非不可能,昭国不就捏着祝王的长子楚启、次子楚缓,始终不送他们回祝国吗?
听见儿子的回答,殷楚却没有丝毫不满,因为他知道,关于这个问题,殷长嬴并非真的不知晓,否则殷长嬴就该回答“长幼有序”这一标准答案了。
但很显然,真正的原因并不是这个。
殷长嬴不能明着说出来,因为我比异母弟弟优秀,你才立我当太子,并由子贵母,立我母亲当王后,彻底稳固我的身份。而不是因为,我是你的长子。
毕竟,这一真相违反世俗“嫡长子继承制”的认知。
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殷长嬴已经比绝大多数同龄人要出色太多。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那么多蠢货认为嫡长子继承是天经地义的,就像庶民跪拜公卿,公卿效忠天子,是日升月落一样永远不变的天理。
但他们难道不想想,如果人人都讲道理,那么夏王朝是怎么灭亡的?晋国是怎么被瓜分的?陈国又是怎么被臣子窃取,篡夺的?
“阿政,你听好。”殷楚一字一句,说的十分郑重,“‘圣贤之言’‘礼乐规矩’,都只是用来驾驭臣子的。身为君王,你只需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明晰自己该做什么,知晓周围的人该怎么用。然后,胁之以威,诱之以利!”
“喏!”
殷长嬴肃然答应,但殷楚怕儿子记得不够牢,哪怕每句话都要忍着锤心之痛,说的非常吃力,却还是仔细为殷长嬴解惑:“世人皆道孤能做父王嗣子,乃是因为长信侯姜仲重金贿赂寿阳夫人。殊不知,若孤无大功,被父、祖铭记在心,一切便是枉然。”
这也是殷楚平生最得意之事。
他生母极不受宠,而他的父、祖甚至根本不记得他这个人!这导致殷楚连读书识字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习武了。
不识字,不会武,就代表在昭这套制度中,就算从军,也只能去当一个卒子,而不是当军官,哪怕他是王孙也不例外!可不当军官,他如何能入父、祖的眼?
殷楚一直渴望一个机会出人头地,而不是像一个仆人般长大之后,还要被赶出王宫,沦为庶民,操持贱业,终日为生计奔波!
而他人生中,有且仅有一次出头的机会,那就是他大伯悼太子之死!
太子病死,自然需要新立一个太子。提名里排第一的人选就是襄王的次子,殷楚的父亲安国君,也就是后来的文王。
但那时,安国君被派去郑国当了质子,如果想争取太子之位就必须尽快回国。
这时候就面临一个问题,昭必须在郑有个质子,谁去换安国君回来?
如果没人愿意去换回安国君,那么很可能结果就是,太子之位根本落不到安国君手上。等不到他回国,整件事就尘埃落定了。
安国君的兄弟们自然不肯放弃竞争太子的机会,跑到郑国去做质子,这个质子的人选只能从他的儿子里挑。
可那时,昭郑之间关系一度恶化,谁都能看得出来,为了争夺中原霸权,不出数年,昭郑之间必有一场大战。去郑国当质子,很可能命就没了。
这时候,最不受宠,几乎被所有人遗忘的殷楚,跳了出来,说,我愿意去郑国换回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