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唇刀舌剑战刘表(二)
“你还有什么安排?可一并说出来让我见识一番!”刘表冷冷地问道。
严正不好意思地说道:“也没别的,只是我向暂驻无为的太史慈去了一封信,刘公知道,当日太史慈被黄祖将军擒获,被高顺所救,太史慈欠我一份救命之情,一直念叨着想报恩,如今机会给了他,想必他也很想还这一笔帐……。”
“还有呢?”刘表已经不再惊讶,对于面前这个人,刘表一点不奇怪还有什么事他做不出来。
严正作思考状,半晌后不好意思地笑道:“这个……真没了。只是……当时陈宫担心我的安危,建议如果真要是皖城不保,那商号总号所聚钱财总要分给各地诸侯,自然这其中也有刘公的那一份,所以需要传信各诸侯,让他们派人前来拿取,我想想也对,就令陈宫若事有不测就将预先写好的书信分发各州。刘公若真执意攻皖城,想来也一定能收到一封。不过,我当时也斥责陈宫道,刘荆州乃皇室帝胄,岂会行如此不义之事,这简直就是杞人忧天……。”
刘表听了好气又好笑,这厮就是个小丑,他冷哼一声道:“严庐江好城府、好算计……!”
严正坦然道:“太守一职乃朝廷恩赐,我其实就是一个商人,商人图利,无关对错。得罪之处,还望刘公见谅!”
“好一个商人图利,如此说来,你还是要索赔?”
“呃……。”严正赔笑道,“刘荆州家大业大,何需与我一般见识,一切好商量……好商量。”
刘表从没有与严正这种人打过交道,一时间真拿严正没办法。
“黄祖、蔡瑁二人及麾下士兵必须全部送还,这是我的底线。”刘表已经不想与严正谈下去,他觉得与他谈下去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将底线抛了出来。
严正暗笑,只要有了底线,那就好办。
自己本就无意黄祖、蔡瑁二人,也不想供养这么多的士兵而与刘表结仇。
“刘公之命,我自当遵从。只是豫章、鄱阳二郡……?”
刘表没好气地回道:“既然朝廷已经任命刘晔、高顺,还来问我作甚?”
严正满意了,只要刘表不再插手,那这二郡就等于入自己的囊中了。
“谢刘公大度。那粮秣、战马……。”
“……。”刘表斟酌了半晌,“我随行大军,带有八万石粮食,可分你三万石。”
三万石,一石一百五十斤,也算符合严正的底线。
“至于战马、军械,我没有准备,以后再说。”刘表有些不耐烦了。
严正知道,这时如果不谈好,那以后就不可能有了。
严正想了想,赔笑道:“刘公自然不会在意这些小事,这样吧,刘公方才说此次随行带来三千骑兵,不如就地取材,分一千匹给我;至于军械嘛,就从俘虏中选取,也省得刘公特意从襄阳运来,不知刘公应允否?”
刘表怒瞪着严正,这厮太不要脸了,这简直就是勒索。
“要我答应也可以,若你应允我一件事,我就允了你。”
“刘公请说。”
刘表思考了一会,吐出四个字“攻守同盟。”
严正闻听,心中一惊,这四个字非同小可,意思就是凡日后刘表不管是战还是守,严正皆有协同作战的业务,当然,反之也一样。
眼下刘表与刘璋关系融洽,荆州所要面对的也只有北方曹操和南边的交州士燮。
对于曹操,严正不想过早地与之交恶,在严正心里,如今自己最需要的是时间,发展壮大的时间。
虽说背靠刘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被刘表绑上战车,这不利于自己的壮大。
严正正容道:“刘公提议甚得我心,只是需要变动两个字。”
刘表问道:“如何改动?”
“将攻守同盟改成防御同盟,我便遵从刘公的意思。”
严正这一改,就改变了整个同盟的结构,防御同盟只在遭受攻击时有效,当荆州遭受攻击时,严正有协同防御的义务,反之也一样。
但就眼下形势而言,有实力向荆州动武的除了曹操,再无他人。
而曹操正忙着与袁绍解决新仇旧恨,短时间是没有功夫南下的。
所以,严正提议改成防御同盟,等于就是有名无实的同盟。
还能给庐江平添一道保护伞,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在刘表看来则不同,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北边,没有精力来对付严正,而能击败自己三万大军的严正更让刘表头痛。
庐江做为自己与各诸侯间的缓冲之地,符合自己的利益。
而将严正拉入自己阵营,更能使得自己放下身后的威胁,专心对付北边。
想到此,刘表向身后喝道:“机伯,速撰写同盟文书。”
伊籍现身应喏退下。
这时严正才知道伊籍也在此处,想来这后面还有更多自己不知道的虎狼之兵吧?
这时,刘表冲严正道:“只要盟约一订,你我便是一家人,如此,我便允了你的请求,战马、军械就按你所说的处置。”
严正施礼称谢道:“谢刘公。我这就令人传讯皖城,将黄祖、蔡瑁二位将军及麾下士兵一个不少地送来此地,也好让刘公一并带回襄阳。”
刘表点点头道:“我还有一事相托。”
“刘公但说无妨。”
“夏口、沙羡盗贼云集,日后黄祖军剿匪,若盗贼偷至庐江境内,还需你配合剿匪。”
严正笑应道:“此乃份内之事,刘公放心就是。”
……。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
两个月的时间,让皖城在经历了狂风骤雨般地战争之后,渐渐平息下来。
对战争的恐惧,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避之而去,但对于土生土长的皖城人来说,这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的根,他们只能漠视战争,也漠视生死,顽强地生存下来。
而这一切,在刘表与严正签署防御同盟之后,情况骤然改变。
各地无数的商贩再次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入庐江,而皖城做为庐江治所而人头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