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 第四百一十一章 大战将起(二十九)

    谢宝树趁着妖族还没有大举进攻的功夫,在此期间,赶紧巩固了一下自己的境界。一笔阁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说

    在此期间,佛宗那位高僧,还时不时的给他指点一二。

    一无所有的贫女难陀,生活总是在衣衫褴褛、饥寒交迫中度过,贫乏困顿的命运,使她必须藉著乞讨过生活,生命对她而言,只有卑微与贫穷,以及毫无希望的明天。然而,一个因缘改变了她……。

    那天,在萧飒的寒风中,难陀用抖擞的双手乞讨了整日,终于得到了一文钱,这是她用来裹腹支撑生命的唯一。

    但是,燃灯供佛的消息,震憾了她的心!目睹舍卫城的王臣百姓,虔诚的用种种名贵香油、精制华灯点燃光明供养佛陀,贫女不禁心生赞叹:“佛陀住世多么希有难得啊!”此时,点灯供佛的心愿,就像一株幼苗快速的在她心中生长起来。“多么令人惭愧啊!因为过去少植善因,所以今生如此贫穷困苦,即使想要供佛,都是那么的窘迫匮乏。”她握紧手中仅有的一文钱;并不是不知道,如果没有这文钱,今夜注定又要在饥饿中度过寒夜,但是她想点灯供佛的愿心却是如此坚定、义无反顾。

    这微薄的一文钱,只能买最粗糙、最少量的油,但是难陀至诚恭敬的心却比灯还光明。卖油的老贩见她食不得饱,却愿意为了点灯供佛而忍耐饥寒,心中深受感动,不禁多加了几倍的油,助成了她的心愿。

    黑夜来临了!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至诚的心点燃供佛的灯;如同一条光明的河流,照亮著舍卫城。贫女难陀也在人群中,恭敬的点起油灯。

    当微弱的灯火点燃在黑夜中,卑微的生命仿佛也随著灯光而改变,难陀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富足与安乐。在长跪供养佛陀时,难陀想到自己的贫穷苦难,更想到所有在闇夜流转的众生,心中许下心愿:“愿此光明照彻十方,令一切有情皆得出离生死苦海,得无上大乐!”

    随著黎明到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发生了!不论再珍贵的油灯,都耐不住长夜而油尽灯枯,所有的灯火都已燃尽,或被目莲尊者吹熄。唯有贫女的灯,纵使倾最大的神通也无法熄灭,目莲尊者简直惊讶极了!是谁点燃的灯火?即使倾声闻圣者的智慧神通亦不能熄灭!

    “目莲,供养这盏灯的主人,发了救度众生的大愿。即使引取四大海水来灌注,也无法将之熄灭。这是一盏用至诚大愿点燃的灯,由于至诚恳切,所以灯明无尽。”佛陀指著贫女的灯,微笑著解开目连尊者的疑惑。

    此时,难陀再度来到精舍,虔诚恭敬地顶礼佛陀。佛陀知贫女发了无上道心,便为之说法,并授记说:“二十劫后,你将得作佛,广度众生,名号灯光,具足十号。”感动的泪水自贫女的眼角缓缓滑落,想到佛陀住世的难遭难遇,贫女即刻长跪合掌,祈求佛陀准许她剃度出家。之后,她精进修持,成为德行高洁、受人景仰的比丘尼。

    在一座寺庙里,有一个乐善好施的方丈。有一天,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向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能搬砖呢?你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方丈用自己的一只手搬起一块砖,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他整整搬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砖搬完。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的钱。”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乞丐来到了寺院乞讨。方丈把他带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一些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几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了寺院。他只有一只左手,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拼搏,终于变成了一个富翁。 这次他为寺院捐献了一大笔钱。就在他走出寺院时,他碰到了一个乞丐向他乞讨。那个乞丐就是原先双手健全的乞丐,现在依然还是乞丐。方丈在寺院大门口对弟子说:“你看到了吧,这就是命运。命运靠自己掌握,幸福靠自己创造。”

    富翁平不天生就是富翁,乞丐也不是天生就是乞丐。许多富翁之所以能成为富翁,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劳,许多乞丐之所以会成为乞丐,是因为他们喜欢坐享其成,记住那位方丈的话:命运靠自己掌握,幸福靠自己创造。

    一位师父云游回来,带回一包核桃,师父先拿出一颗给小徒弟。当小徒弟正要敲开来吃的时候,师父就拦住了他,因为师父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启发弟子的好机会。

    只见师父又从包里数了17颗核桃摆在桌面上,他要小徒弟把这17颗核桃分成三份---师父一份,师兄一份,自已一份。要求小徒弟的一份是桌面上数量的二分之一,他师兄的一份是桌面上数量的三分之一,师父的一份则是桌面上核桃的九分之一。不能把核桃敲开,也不能剩下。这下可把小和尚急坏了。十七不能被二、三和九整除,怎么也不可能按师父的要求分开的呀?他急得抓耳挠腮,还是无计可施。

    正在他茫然无措的时候,听到师父在一旁叹道:“要是有十八颗核桃就好办了!”

    小和尚是一个非常机灵的孩子,一听这话,顿悟了师父的点化---赶紧把手里那颗还没来得及吃的核桃拿出来,凑成了18颗。这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更令他高兴的是,最后,他先得到的那颗核桃剩了下来,还属于他。

    这时,师父对徒弟说道:“这下你该知道了吧,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你必须豁达舍得,你要是不能洒脱地把自己手里的核桃拿出来,你就永远都解不开这道题;你要是舍得,你就能很容易地解开这道题。而且,一旦你舍得了你已经有的东西,你往往什么都不会损失。解题是如此,与人相处何尝不是如此呢?孩子,你要记住,人生也是一道题,时时处处你都必须保持超然豁达的心志,有舍才有得。”

    很多事情看似很难解决,其实,只要把心胸放宽广一些,学会忍让,学会舍得,学会与人分享,问题就能轻易解决。

    在很久以前,还是这座不知名的山上,有二块颇具灵性的大石头,被挑选到一个新建的佛寺中雕刻释迦牟尼像。雕刻发现第一块石头的材质比较好,决定先雕这块石头。雕刻过程中,这块石头一直感觉很痛,就对雕刻师说:“我撑不下去了,你别雕了!”

    雕刻师回答它:“你撑过二个星期就好了,那时候你就会成为万人膜拜的佛像,你只要再坚持一下你就有好的成就。”这块石头忍受着疼痛过了两天,它发脾气:“我不干了!”这块石头不配合,雕刻师就没有办法雕琢,只好把它先放在一旁。

    雕刻师把目光转向第二块石头,他问石头:“我现在要雕刻你,会很痛,你能不能忍受?”第二块石头说:“我绝对可以忍受,你就尽你的能力去雕刻好了。”

    雕刻师得到这样的允诺,就放心大胆地工作起来。果然,在整个雕刻过程中,第二块石头都没有发出一声抱怨,它被雕刻师雕刻成了一座完美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佛像开光以后,来寺院里膜拜的人太多了,踏得寺院里尘土飞扬。寺院里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把第一块没有完工被废弃的石头打碎铺在地上。那块因为怕痛而拒绝被雕刻的石头,就这样变成万人践踏的铺地石。

    人生在世,生与死较,利与害权,福与祸衡,喜与怒称。小之一身,大之国家天下,都离不开忍耐。成大业要忍,谋生存要忍,解困境要忍。不经千锤百炼,怎能坚硬如钢?害怕艰苦挑战的人,是经不住风雨考验的。那些逃避困难的人,始终不会有所成就

    有一位年轻的流浪汉依靠着一棵大树晒太阳。他衣衫褴褛,神情萎靡,不时有气无力地打着哈欠。

    有一位老僧人从此经过,好奇地问道:“年轻人,如此好的阳光,如此难得的季节,你不去做你该作的事,懒懒散散地晒太阳,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

    “唉!”流浪汉叹了一口气,回答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

    自己的躯壳外,我一无所有。我又何必去费心费力地做什么事情呢?每天晒晒我的躯壳,就是我做的所有的事情了。”

    “你没家?”

    “没有。与其承担家庭的拖累,不如干脆没有。”流浪汉说。

    “你没有你的所爱?”

    “没有。与其爱过后便是恨,不如干脆不去爱。”

    “你不想去赚钱?”

    “不想。千金得来还复去,何必劳心费神动躯体?”

    “哦!”老僧人若有所思,“看来我得赶快帮你找绳子。”

    “找绳子?干嘛?”流浪汉好奇地问。

    “帮你自缢!”

    “自缢?你叫我死?”流浪汉惊诧了。

    “对。人有生就有死,与其生了还会死去,不如干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余的,自缢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逻辑么?”流浪汉听了无言以对。

    如果一个人碌碌无为的混日子,这样的人等于已经死掉了。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满怀激情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不断努力和拼搏,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从前有位大富翁,有一天想到很远的地方去,当他要出门的时候,特别把守门户的奴仆叫来说:“我出门的时候,你要好好看门,用心照顾驴子。”“主人你尽管放心,我会依照你吩咐去做的。”主人就放心的出门去了。

    主人刚出门的几天,奴仆也确实小心翼翼的看守门户、照顾驴子。可是没有几天,村里的庙请有名的戏班来演戏,听说戏演的十分精彩。守门的奴仆心里就痒痒的想去看戏。可是主人一再的交代要看守门户和照顾驴子,怎么办呢?”

    于是他想:“主人叫我守门,看好驴子,我就用绳索把门缚在驴背上,牵著驴子去看戏,不就行了吗?”于是他欢天喜地的照著自己的想法,先把驴子牵出来,再将大门除下,放到驴背上,用绳子牢牢的缚住,便大摇大摆的看戏去了。结果大富翁的家不但没有守门的人,连大门都没有了,小偷趁机把富翁的财宝一扫而光。

    富翁回家见到家里的财宝都没有了,问奴仆说:“家里所有财宝那里去了?”奴仆说:“主人外出,只交代我看守门户,照顾驴子这二件事我都做到也,至于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叫你守门就是要你保护家里的财宝,若无财宝何用守门。

    在处理事情时,要洞悉原委真相,把握本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守住的不仅仅是住家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守住自己智慧的心门。我们要善于用智慧来自如地开启我们的心门,这样才不会做出愚痴的事情来。

    追答:

    从前,普陀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他们师徒二人在寺庙中相依为命。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爱清洁的人和一个不爱清洁的人一同从外面回来,是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还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

    小和尚搔了搔头皮,迅速地答道:“当然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因为他身上脏得很。”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不置可否。

    小和尚以为自己回答得不正确,又马上改口说:“一定是那个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

    老和尚问:“为什么?”

    小和尚胸有成竹地说:“那还不简单,爱清洁的人有爱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人没有爱洗澡的习惯,只有爱清洁的人才有可能去洗澡。”说完,小和尚等待师傅的夸奖。

    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不但没有夸奖小和尚,还说小和尚没有悟性,小和尚更加莫名其妙了。

    “两个都得去洗澡,爱清洁的有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需要洗澡。”小和尚只有这样回答了。可师傅的脸色告诉他,又错了。


    小和尚只剩下最后一个答案,于是怯生生地回答:“两个都不去洗澡,原因是爱清洁的人很干净,不需要洗澡,不爱清洁的人没有洗澡的习惯。”

    他刚说完,老和尚满意地说:“其实,你已经把四个答案都说出来了,但你每次都认准一个是正确的,你的答案是不全面的。因此,单单拿出一个都不是正确的答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与人交往中,有时并非因为做得不对,而是没有全面地考虑问题。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

    在我们的认知中,一个问题往往只会有一个答案,其实,这是不对的,很多时候,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什么样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呢?只要是能够解释的通的答案都可以说是正确的。

    老李在的自家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已是满院飘香,菊香一直飘到了山下的村里。凡来寺庙的香客都要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于是有人向禅师要花种在自己的家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鲜艳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别人家。

    消息马上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络绎不绝。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可亲,都要给他们。没过几天,再看院子里的菊花已送得一棵不剩。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僧侣们看到满院的凄凉,叹道:“真可惜!这里本应是满院菊香啊。”

    但禅师却笑着对弟子说:“你们想想,这样换来是什么?三年后,将会是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僧侣们不由心头一热。

    此时再看看禅师,他脸上的笑容犹如菊花灿烂。

    禅师最后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的拥有了幸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生活中我们要乐于奉献,即使到最后我们一无所有,与人分享的快乐也会时时激荡在我们心头,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拥有了幸福。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寺院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愁眉苦脸的年轻信徒,在向他施礼,其中一位口中喃喃地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可是我们已经向佛多年,却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快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手中的锄头,安祥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这并不难,你们首先要弄明白人为什么活着啊?!”

    这三位年轻的信徒,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料到无德禅师竟然会首先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过了片刻,甲犹豫一下后轻声地说道;“人总不能死吧!这死亡对于人来说,这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也不甘落后地大声说道:“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将来自己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想了想后低声地说道;“我可没你们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我的一家老小靠谁来养活。”

    无德禅师听后爽朗地大笑,他笑着说:“怪不得你们三位都感觉得不到人生的快乐,原来是你们所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的劳动,而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那样当然是会感到活着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顿时都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这说说倒是很容易的,但这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德禅师看了看眼前这三位愁眉不展的信徒后十分慈爱地说:“那你们再说说,人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毫不迟疑地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也就能快乐!”

    乙情绪有点激动地说:“有了爱情,才能够快乐!”

    丙坚决而又肯定地说:“有了金钱,就能够快乐!”

    无德禅师收敛了笑容后,较为严肃地说:“那我现在再向你们三位提出个问题。那你们先想一想,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

    这三位信徒顿时都低下了头,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又接着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这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日常生活之中。必须改变自己对原有生活的观念、态度,这样生活的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能快乐;

    爱情要奉献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也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乐生活!”

    我们为什么生活得不快乐?是因为我们的人生缺少些必须要有的东西——理想、信念和责任。我们所有的行为应该为理想、信念和责任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活的快乐。

    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就兴冲冲地抱着一束鲜花和供果,赶到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

    可是,没料到刚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他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起来:“你看!你这么粗心,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得给我一个交待!”

    那个人名叫李南山,他非常不满地说:“撞翻已经撞翻,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吗那么凶啊?”

    朱友峰十分生气:“你这是什么态度啊?自己错了还要怪人吗?”

    接下来,两个人互相咒骂起来,互相指责的声音很大。

    广圄禅师正好经过这里,问明原委后,说:“莽撞地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地承认自己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停了片刻,广圄禅师又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生活上,如何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儿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听到这里,李南山先说:“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他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说:“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

    朱友峰也由衷地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点儿小事就大发脾气,实在是太幼稚了!”

    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分等着我们去做,我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执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现矛盾后,我们应该既要有敢于承认自己过失的勇气,又要有接受别人道歉的雅量。

    在禅修期,通常以相同的时间,一整天交替进行坐禅与正规的行禅。一小时是段标准的时间,四十五分钟也可以。对正规的行禅来说,禅修者可选择一条大约二十步长的小路,循着步道慢慢来回行走。

    在每天的生活中,行禅也是很有帮助的。禅坐前的一小段时间,例如十分钟,进行正规的行禅,对心的专注很有帮助。除此之外,行禅所发展的觉知对我们很有帮助,因为身体在一天之中,总是四处活动。

    行禅会发展觉知的平衡性、准确性与专注的持久性,在行禅时可观察到很深奥的佛法,甚至获得证悟!事实上,不在禅坐之前行禅的行者,就如开部耗尽电池的车一样,很难在坐禅时启动正念的引擎。

    行禅由注意走路的每个步骤组成,如果走得相当快,则注意腿部的移动,而在心中默念:左、右、左、右。并觉知整个腿部的实际感觉。如果走得慢,就要注意每一脚的抬起、移动与放下,不论任何一种情况,都要努力完全把心系在走路的感觉上。当你走到步道尽头,立定、转身再度开步时,都要注意有什么动作发生。

    除非遇到地上有障碍物,否则不要低头看脚,在你致力于觉知感觉时,心中留存着脚的影像,对你并无助益。你要专注于感觉本身,而那不是视觉的。对很多人来说,当他能纯粹地认知诸如光、痛、冷、热等身体的所缘时,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通常我们将行禅分成三个不同的动作--将脚抬起、移动、放下。为了维持精确的觉知,我们清楚地区分这些动作,在开始时,心中轻轻地默念每个动作,并让觉知确实清楚、有力地跟随,直到动作结束。有个微细的重点是,当脚开始向下移动时,就要立刻注意放下的动作。

    让我们想一下抬脚的动作,我们都知道它的传统名称,但在禅修中,重要的是要洞察并了解传统概念背后,整个抬脚动作的本质,从想要抬脚开始,继续经历实际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感觉。

    我们精进于觉知抬脚,不要过度去感觉,也不要由于感觉太弱而失去目标,心清晰而准确地瞄准所缘,有助于平衡精进。当精进趋于平衡,同时目标也很清晰时,念就会坚实地建立在觉知的所缘上。只有在这三个要素--精进、准确性与念--都存在时,定才能发展。当然,定是心的集中、专一,其特相就是使意识不会散乱或涣散。

    当我们的觉知愈来愈接近抬脚的过程,就会看到它好像成排的蚂蚁爬行过马路一样,远看似乎是条静止的线;近看时,它开始摇晃、颤动;再近一点,则分散成一只只蚂蚁。于是我们知道,原本整条线的概念只不过是个幻觉,才清楚明白它是由一只只蚂蚁连接而成。

    如此,从始至终,准确地看着抬脚的过程,那么,慧心所便会更接近观察的所缘。当慧愈接近时,就愈看得见抬脚过程清楚且真实的本质。这是人类心智一个令人惊异的事实--当慧经由观禅而生起并加深时,存在的实相就会以明确的顺序显现出来,随着慧的进展,禅修者便能知晓这顺序。

    禅修者最先经验到的慧,常常是开始明了--并非藉由智力或思考力,而是相当直觉的-抬脚的过程是由不同的心法与色法所组成,两两成对,一起发生。身体的感觉与觉知结合在一起,却又彼此不同。我们会开始看到一连串内心所发生的事件与身体感觉的全貌,而且能了解心法与色法关连的因果关系。

    我们会非常鲜明且实时地看到心法如何引起色法--当想要抬起脚,身体移动的感觉便开始了;也会看到色法如何引发心法--当身体感到非常热时,就会想走到有遮荫的地方行禅。这种对因果的领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我们而言,当它生起时,生命就会显得比以前单纯多了,只不过是一连串心法与色法的因果相续。这是传统内观发展中的第二个慧。

    随着定的发展,我们可以更深入看到,抬脚过程所发生的现象是无常的、无我的,且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出现后消失。这是慧的下一个层次,也是有关存在的下一个观点,它是由定的觉知而成为可以直接看到的能力。这些色法背后并没有人,它们生起与消逝,根据因果法则,是个空的过程。这移动与实体性的幻觉就如电影,就一般的了解,它充满着人与物体,与真实世界无异,但若把电影的速度放慢,就会看到它实际是由一格格底片的静止画面所组成。

    当人在单独的抬脚过程中保持念头时--当心随着动作,以念洞察所发生事情的本质时--佛陀所教导的解脱道,便在当下开启。

    佛陀所说的八正道--众所周知的中道,包含八个要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在正念强时的每一剎那,八正道中的五个要素--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思惟,都会活跃在意识中,同时由于我们开始对色法的本质有所领悟,正见也会生起。八正道中的这五个要素同时生起时,心便完全地从各种烦恼中解脱。

    在运用纯净的心洞察正在发生事物的本质时,我们就不再受愚痴所束缚,而只看到现象的来去。当慧使我们对因果作用的过程有了直觉的理解,明了心法与色法如何彼此相关,我们对「法」的本质便不再存有错误的观念。由于看到每个所缘只持续一剎那,我们对常就不再存有幻想。也因为了解无常与其背后潜藏的苦,我们就会从身心非苦的幻想中解脱。

    直观无我,让我们不再骄慢,且从有个恒常自我的邪见中解脱出来。在仔细观察抬脚的过程时,我们看到身心的苦,因此,不会再受渴爱的束缚。有不灭之法之称的三种心的状态-我慢、邪见与渴爱,会在轮回中让存在永恒不灭,轮回是渴爱与苦的循环,是由对究竟真理的无明所造成。审慎地专注于行禅会击毁这不灭之法,让我们接近解脱。

    会发现,专注于抬起脚,竟有那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可能性!而它只是出现在向前移动脚,然后放在地上而已!当然,以上在行禅指导中,对觉知的深度与细节的描述,也适用于禅坐时专注于腹部动作,以及其它所有身体的动作。

    (本章完)

    读之阁,读之阁精彩!

    (www.duzhige.com = )



第四百一十一章 大战将起(二十九)  
相关:    超级修真弃少  此情惟你独钟  降生记  妖怪茶话会  医婿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磨刀第四百一十一章 大战将起(二十九)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41s 2.388MB

搜"磨刀"
360搜"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