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 第四百一十二章 大战将起(三十)

    谢宝树只觉得,这位高僧很啰嗦。笔神阁 bishenge.com

    一直再说这些故事。从前在雪山下,住着一只鸟,这只鸟长着两个头,只有一副身躯;一个头叫“迦喽嗏”,另一个头叫“优波迦喽嗏”。这只两头鸟两个头轮流休息,若是有一个头入睡,另一个头必然醒来。

    一次,迦喽嗏睡着了,优波迦喽嗏醒过来,这时一阵风过,把旁边一棵摩头迦果树的花吹到两头鸟的身边。

    优波迦喽嗏想:“我现在虽然独自吃下这朵花,但吃到肚子里,我们两个头都可以免除饥渴,长精神增气力。”于是他没有叫醒迦喽嗏,独自把花吃了。

    过了片刻,迦喽嗏醒过来,觉得肚子很饱,不由得打了个饱嗝,问优波迦喽嗏:“你从哪里找到这香甜、美妙的食物?吃了教我觉得浑身舒服、精神愉快,连发出的声音都是这样优美。”

    优波迦喽嗏回答道:“你睡着时,一阵风把不远处摩头迦果树的花朵吹到我身边。我想虽然是我独自吃它,但我们两个都可以除饥解渴,增长精神气力,所以没有把你叫醒,就自己吃了它。”

    迦喽嗏听到这番话,却十分不高兴,心想:“他吃到好东西,竟然不叫醒我,独自享受美味。以后我碰上好东西,也不愿告诉他。”

    过了一些日子,两头鸟在一个地方看见一朵毒花。

    迦喽嗏想:“好吧!让我把这朵花吃了,让我们两个一起死去吧!”

    他就对优波迦嗏说:“你先睡吧!我来看守。”

    于是优波迦喽嗏就放心睡了过去。

    迦喽嗏见他已熟睡,就偷偷把毒花摘下,一口吞了下去。

    过了片刻,优波迦喽嗏醒过来,感到浑身难受,打一个呃,觉得口气中都带着毒气,就问:“刚才我睡着时,你吃了什么不好的食物?我怎么浑身难受得要死?”

    迦喽嗏说:“你睡着时,我吃了那一朵毒花,我希望我们两个一起死。”

    优波迦喽嗏听了这番话,实在大惑不解,问道:“你做事怎么这样鲁莽啊?怎么做出这样的事?”

    说完哀哀唱道:

    当时你睡眠,花落我身边。

    我吃美味花,你反把我怨。

    但愿从今后,不同傻瓜住。

    损人又害己,同住没好处。

    生活中,我们都是两头鸟,心底里也埋藏着善和恶。我们经常都会徘徊在善恶的边缘,是善还是恶,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瞋恚即是愚行,以自己的生死来逞一时的仇快,必定走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缘

    在佛教的历史上,大成就者数不胜数。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一位,可以说是大成就者中的大成就者,他对大乘佛教的弘扬和影响是极其深广的。他跟马鸣菩萨一样有一个并列的称谓,也叫做千部论主。但是要说到继释迦牟尼佛后最伟大的人物,还数这位龙树菩萨。

    在我们汉传佛教中,龙树菩萨享有“八宗共祖”的称号,就是八个大乘佛教的宗派,他们的祖师爷同为他一人。那么这位龙树菩萨,他生活在差不多公元二世纪,也是南天竺国的人,他生在一个大婆罗门的家庭,在印度是贵族。那么他的父亲当时苦于没有儿子,膝下无子,求子,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就是有人跟他说,如果你能够发心,发善心布施心去供养斋食一百位婆罗门,当时婆罗门也有好多修道的,做宗教祭祀的,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儿子。他就听信了这个话,就“依教奉行”了,专业术语,我们叫做“听话照做”了。那么果然生了一个儿子以后,这个相士又说,说这个孩子只有七天的寿命,如果你想让他增长寿命,就要继续供养斋食一百位婆罗门。所以大家看龙树菩萨来的时候,就带着这种成就别人做功德的功德。那么再供养一百位呢,可以活到七岁,然后就没有办法了。

    那么等到龙树菩萨的爸爸妈妈,看着孩子长到七岁的时候,他们有点绝望了,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儿子就这么死去,所以就一狠心,就把他和带着一个仆人就双双给赶出家门了,眼不见为干净,爱去哪儿去哪儿吧。

    那么年幼的龙树菩萨,就开始很凄苦的去流浪了。因为他功德招感,总是柳暗花明,他到了一个那烂陀寺,见到一个大婆罗门,这个婆罗门了解了他的身世以后,就给他指点,说你只要出家,就可以免除要死的劫难,还传授给他一个密咒,就是教他在第七年的最后一个夜晚,你就是通宵相续的持诵咒语,相续不断,不要让你死亡的因缘汇聚在一起,让它变成现实。在这样的精进下,龙树菩萨才度过了这个劫难,八岁出家。出家以后就对一切世间的学问,大小乘所有佛法的经典,全部都通达无碍。

    但是他成年后,他认为自己已经通晓了一切的经典了,也产生大傲慢了,认为说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也不过如此,自己就可以开宗立派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位大龙菩萨就邀请他去龙宫里面游了一圈,让他阅读了自己收藏的经典,他终于见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都知道《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开口宣说的第一部最核心最圆顿的经典。像我们现在的版本有八十卷的华严,还有六十卷的华严,这属于什么?只能属于叫下本。就是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心力脑力能够把它看完,还有这样的人。那我们现在读诵一部《华严经》,也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但是《华严经》还有中本和上本,上本的句子多到什么程度?经典里面形容的是数恒河沙偈,你根本人力都数不清楚,就那么大部头的经典,终于把他给折服了,他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浅陋。那么他就后来发心把下本的《华严经》带出龙宫,我们现在才能在世间广为流布,能够看得到。

    那么关于龙树菩萨,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里边就有所授记。大家可能听到授记这个词,觉得有点专业。授记就是说,佛依照他佛心佛眼的智慧,然后现前一念就观到宇宙万法中的真实状态,前因后果的律动节奏,所以他随便挑出来一个点,他就可以知道他前因是怎样,后果必然会怎样。那么他授记,其实就是已经知道了后果必然会怎样的部分,说在南天大国中,有一位大德比丘叫龙树菩萨,他能够弘扬大乘佛法,并且是证到欢喜地。

    我们可能不晓得欢喜地是怎么样的一个欢喜,如果菩萨修行到欢喜地,他的神通可以分身散影到一百个佛土,同步哦,一百个佛土去示现作佛,度化众生。有了这样的本事,龙树菩萨最后选择什么?往生安乐国,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了。所以佛陀给龙树菩萨授记往生极乐世界,一方面,证明了龙树菩萨确实跟净土有着甚深的因缘。我们有机会去读到龙树菩萨的很多论典中,他对于净土都有提及,而且很有这种一往情深的这种依止。

    他在他的代表作《大智度论》里面就说到,我们修行人都如果修得好,相续一心不乱,会入三昧,就是大禅定。那么所有入的禅定,它也是分门别类的对治我们的烦恼。有的禅定能够对治我们的,比如说情欲心,但是不能够断除我们的嗔恨火,不能断除嗔,好发火的这个烦恼。有的能抑制住好发火的烦恼,但是它不能断除我们的欲望。有的能够破除我们的愚痴,可是又不能断除我们的嗔恨心。有的都能够除,贪嗔痴都能够除去,但是它又不能够灭除过去世的罪业。所以龙树菩萨为什么这么讲呢?最后他是衬托出只有一个三昧,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三昧,它可以不但除现前的烦恼和先世种种罪业,这是其他三昧都达不到的。因为其他的三昧都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功德才修成就,念佛三昧是靠自力和佛力的二力法门,来借此力量,断除烦恼和灭罪。

    可能我们有的佛友们常会念“往生咒”,大家知道“往生咒”是怎么来的?就是龙树菩萨愿生安养,梦感得来的。大家想想,像这样的一位已经证得欢喜地的大圣人祖师,居然最后还是选择了往生极乐世界,当然对他们来讲叫做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他告诫我们,特别是末法时期的学修佛法的行者,你也要向他学习,当然我们是求生极乐世界,感得阿弥陀佛来接引,这也是他老人家用这样的选择和亲身的示范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启示。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

    有一位孝顺的年轻人,名叫睒,他笃信佛教,希望可以到山林中好好修行,所以也将父母一起带去隐居,过著与世无争的日子。有一天,正当他在河边取水时,却被国王的箭射中,他大叫:是谁一箭射死三条人命?国王很惭愧,才知道原来睒的父母亲眼睛双盲,生活起居必须仰赖睒,所以如果他死了,他的老父母也会因为失去照顾而往生,国王不忍心,就答应睒,会好好照顾他的父母,因此带著士兵前往山中小屋,向睒的父母说明这个消息。

    学佛只是一直想着要去研究很多很深,但是多而不专。只是想要追求,想要得到,这样道必难会,难得真真正正体悟道理的精粹,所以佛陀跟我们说我们要好好专心,最重要的是要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我们的心一定选择一个法门,我们要好好守住,一心深入,这样道就很大,只要我们真正能体会道理。古人有句话说“一理通,万理彻”,一样道理你如果能够通,任何道理我们都能了解,所以佛陀时时教诫我们守志奉道,这个志要在哪里呢?志就是我们要专心立志,我们的志愿,我们的心愿,我们必定要透彻这个方向,所以佛陀有一段时间向他的弟子谈起一段过去生中的故事。

    一位年轻人叫做睒,他对人世间春夏秋冬、生老病死都看得很透彻,他有一对父母,年老了,失明了,他认为真正的孝,给父母的不是物质,是真道理,所以他想要到深山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希望父母也能同行,他们就这样迁入深山,过着十分安详平和的日子。

    有一天,他把水果青菜都准备好,要到河边取水,天地宽广,河水源源不断,树上的小鸟,境界确实很美。当他提水正要站起来时,一支箭朝他射过来,他就大声的叫是什么人,一箭杀害三个人的生命?原来是国王出来打猎,看到一只麋鹿,哪里知道睒刚好趴在水边。

    睒说我必死无疑,我的双亲也活不了来,国王就对他说我会帮你疗伤救命,我会关心你的父母,国王沿着路走,不远处有这间房子。外面是不是有人来?我是国王,难得国王

    来到我们的草篷,我儿子采了一些水果回来,你们吃吃水果来止渴,我儿子去取水,一下子就回来了。国王看到这对老人开口闭口我的儿子,再想到睒受重伤时那分孝思,愈是锥心之痛,就向这对父母说,你的儿子不小心被我的箭射中,父母非常震惊,拜托国王将我牵到我儿子身边。

    国王就扶着这对父母到河边去,父亲把儿子的头捧到他的腿上,母亲把儿子的脚捧到她的脚上,两个老人一人一只手放在伤口上,摸到这支箭,向上天叫唤,天神,我的儿子一向是信奉三尊,一生中都是用爱、用慈、用孝,他怎么会遇到这种不幸呢?如果能体谅我的儿子这片心是真诚的,请你们让他复活吧!震动了天地,天神用药为他疗伤,不多久,睒复活了。国王很震撼,下令全国的人要奉三尊、守十戒,要学睒的孝行。

    我们听听这个故事,我们也应该可以了解,什么是佛道,道理有多少,我们如果博闻爱道,只是想说我要听很多很多的道,道理每一样我都喜爱,只是听,只是追求,我们若不身体力行也没有用,这就是佛陀说的,大家知道吗?那位睒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佛过去生中一段的过程,在当时修行就是以慈行孝,所遵守的是慈和孝,慈爱天地万物,孝养父母,能体会人生一切无常,一切都是虚幻,唯有真道的谛理,就是真理,才是真正人生所应追求的,所以他孝顺父母,不是自己去修行而已,他也把父母带在身边,他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我们要把志守护住,真的道理我们要身体力行,将我们的发愿,这念志愿要坚持,所说的教法我们要身体力行,叫做奉道。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在这么安逸的境界,我们要好好把握,把握住这么安逸清净的境界,我们要守志奉道,心念一点点都不能偏差,所以大家要多用心。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圆悟克勤大师是宋朝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

    他开悟的机缘尤为奇特,是从一首艳诗悟道的。

    克勤自幼禀赋聪异,一日能记千言,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一天偶然到妙寂寺游玩,看到案上的佛经,再三翻阅,爱不释手,遂出家为僧。他参访过许多著名禅师,后来投到五祖法演的门下。

    数年之间,克勤精进不懈,时有所悟,并且将自己所写的诗偈呈法演印证,但师父却始终认为克勤还没有见到自性。

    后来,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职的吏部提刑大人,刚巧辞官返回蜀中,特来向法演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法演回答说:“提刑大人,你少年时代可曾读过一首艳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后面这两句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

    古时男女授受不亲,一个女子是不能主动对男性表示愉悦之情的,纵然是洞房花烛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声呼叫自己的夫婿。只能枯坐洞房、等待夫婿的新嫁娘,自不免愁恼之情。她只能频频使唤贴身丫环小玉拿茶倒水的,无非是要引起丈夫的注意,让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历代的诸佛祖师就是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众生就是那位感觉迟钝的檀郎。祖师们的语录公案、诸佛的教示言说,就是那频呼小玉的弦外之声。法演引用这首艳诗,自有其深意。陈提刑听了,心解意会,口中频频称诺,满意地回去了。

    克勤刚巧从外面回来,听到这段公案,满脸疑惑地问道:“刚刚听到师父对提刑举一首艳诗,不知提刑会也不会?”

    法演回答说:“他识得声音。”

    “他既然识得声音,却为什么不能见道呢?”


    法演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呢!”

    克勤豁然开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翅引颈高啼,克勤笑道:“这岂不是‘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音’嘛!”于是将自己开悟的心得写成一偈,呈给师父: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诗意谓悟道如热恋中的情事,只能自证自知,旁人是无法知道个中况味的。悟境言语道断,不立文字,好比少年的风流韵事,如人饮水,只许自知。

    五祖法演见了,欣慰万分地说:“见性悟道是历代诸佛祖师们念兹在兹的大事,不是小根劣器的凡夫众生所能造诣的。今天你能和诸佛声气相通,我真为你高兴!”五祖于是对蜀中的禅门耆旧传出消息说:“我的侍者终于参禅悟道了!”

    克勤成了法演最杰出的弟子。

    刚才在观音跳,讲了半天的观音菩萨的感应呀瑞相呀,循着大道走上来,现在到了紫竹林的这个门口了。大家可能细心一点发现了,我手上的这个法器变了。

    从观音跳出来呀,刚才在那儿跟几个同修买的喝了瓶水,那坐下来呢过来一位藏地的喇嘛,喇嘛呢我们一般叫阿克师父,他呢非得要结缘给这么一串儿手串念珠,还给挂了一个哈达。挂完了以后呢他提出来要求了,说还有一个老喇嘛身体也不好,来了朝山,能不能给点儿布施供养。那我呢就给他,还是用微信啊转了几百块钱吧,转完了以后呢也没有多想,就上来坐在这儿乘会儿凉吧。坐在紫竹林的门口呢就想起了一幅对联,叫紫竹林中观自在。

    一般我们理解自在呀,你看,热的要命坐在这儿不是就凉快了嘛,所以说入清凉地。所以大家对这个自在呀有一点点误区,往往会容易认为说很舒服,特别无忧无恼,当然这是一种自在的状态吧,可是它呢不是一种究竟的自在。读《心经》的时候呢,也读到观自在菩萨,其实就是观音菩萨。

    那什么叫自在呢,你比如说吧,刚才我给这个喇嘛师父打钱的时候呀,围了一堆人,那么有的人呢就会认为说,诶怎么他上来要呢他就给了,会不会他是假的呀,有没有上当呀,或者说你看你脑子不行呀,你这个被他给弄走了点儿钱呀,他会百般的这种思想,百般的这种见解都会出来。

    这个时候呢,其实就是不自在了。我们遇上了这样的缘,那么你会想的说他万一是观音菩萨来了,你跟他结个缘,供养到观音菩萨了,那么下意识不加思索的做这个供养,然后法喜充满的回来,这事儿就走了,不再回味了,也不再悔恨了,觉得后悔了是不是被他骗了。那这个时候呢应这个缘,自然而然,该怎样就怎样,清净的走过来,这就叫自在。大家读《心经》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就是说一任因缘,随缘而行,才叫自在。

    当然如果说我们从平常说修学佛法上而言,观自在呢也叫观自心所在,就是你的起心动念,你时时刻刻能够照顾的到,你起的是善念还是恶念,或者说把善恶的这个分别把它屏蔽掉的时候,诶,平等的这样一直相续着你的心念,自然而然走,这就叫自在。

    当然如果说你要念念得自在呀,它是有一个根本的原理的。什么根本原理呢,就是说,所有的天地万法,任何的万事万物,一切它是自然就在,它有它的轨道,有它的存在方式,有它的因缘和合,一切都是这样子的,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一直就是这样子的,你不要在这上面论这个到底自不自在,到底在还是不在。就像观音菩萨他一直是在的,你相信这个在就可以了。

    不在上面有一点点的思索分别。就像古德们讲到说,天上的云就在天上,瓶里的水就在瓶中。你看我们后面这么多的竹子,诶还真有意思它真的都是紫色的竹子。自然而然一切万法都是这样子的,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叫自在。自己就在,从来就在,自然而在,这才是真自在。

    把我们融入到万法,万法本来就是这样,就叫自在。只有我们屏蔽掉这样的分别对待,那么才能够像刚才讲到说,紫竹林中观自在,还有一句叫非空非色见如来。非空非色就是屏蔽掉所有抛弃掉的所有的妄想和执念,那么自然而然这个自在才在你心中能够体现出来它的真正的自然就在。

    翠竹影下,年轻的比丘缚悉底跏趺而坐,全神专注其呼吸,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其他四百多位习禅者和缚悉底一样,在伟大导师乔达摩的指导下,在竹林中或茅蓬里各自习禅,人人都亲切地呼唤他们的导师为“佛陀”。

    这片竹林,方圆四十亩。七年前,波斯匿王将之赠送给佛陀和他的僧团,从此被称之为竹林精舍。从王舍城向北行,只需三十分钟便可到达这里。寺院四围,种满了摩揭陀国多类不同种的翠竹,环境十分清静幽雅。

    揉揉眼睛,缚悉底展颜微笑,当他慢慢地放开腿来,双脚仍是酸麻麻的。今年二十一岁的他,刚在三天前受了比丘戒。戒仪是由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主持。受戒的仪式当中,缚悉底一头咖啡色的头发被全部剃掉。缚悉底十分庆幸自己可以成为佛陀僧团的一份子。很多比丘都是来自贵族阶层,就像佛陀的弟弟难陀尊者、提婆达多、阿那律和阿难陀等。无须别人正式介绍,缚悉底从远处已经可以辨认出他们来。虽然他们的衲衣破旧褪色,但他们的气质仍是十分高雅。

    “大概还要过一段曰子,我才可以和这些贵族背景的比丘们结交吧。”缚悉底想。

    奇怪的是,虽然佛陀也是王者之子,缚悉底却一点也不觉得与他有隔膜。缚悉底是属于所谓的“不可接触者”,因他出生自最低层、最贫贱的阶级。这是当时印度阶级体制所导致的岐规。十年以来,他都是以放水牛维生。但这两星期,他就可以和其他来自不同背景的出家人一起修行。每个人都对他很好,给他和霭的笑容和深深的鞠躬。可是他仍觉得很不自在。他相信大概要几年时间,他才可以全面适应和感到舒泰。

    忽然,他从心底里涌出了欢颜,因他这一刻刚想起佛陀的十八岁儿子罗睺罗。从十岁开始,罗睺罗已是僧团里的一个沙弥。在这短短的两星期中,他们两人已成了最要好的朋友。虽然罗睺罗仍未成为正式比丘,但却是他教缚悉底怎样随着呼吸坐禅的。虽然罗睺罗未受比丘戒,但他对佛陀的教导已有很深的认识。只要等到满二十岁,他便可以受具足戒,成为正式比丘。

    缚悉底回想起两星期前,佛陀来到伽耶附近的小村落优楼频螺,邀请他出家的情形。当佛陀来到他的家里时,缚悉底正和他的弟弟卢培克在外面放水牛,家中只剩下两个妹妹,十六岁的芭娜和十二岁的媲摩。芭娜一望便认出来访者是佛陀。正当她想赶快跑去找缚悉底回来的时候,佛陀告诉她没有必要。他打算和随行的比丘们及罗睺罗一起往河边找她的哥哥。他们找到缚悉底和卢培克时,已将近黄昏了。这两兄弟正在尼连禅河中替九只水牛洗涤。两小伙子一见到佛陀,便立刻跑到岸上来,把双手合成莲苞状,然后探深深的鞠躬,礼敬

    佛陀。

    “你们长大了很多啊!”佛陀对他俩热情的笑着说。缚悉底并没有回答。看到佛陀那祥和的面孔,亲切又毫不吝啬的笑容,和闪耀透人的目光,缚悉底已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不知说甚么才好。佛陀穿着一件用很多碎布缝合成田状图案的衲衣。他依然是赤足而行,就像十年前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初次遇上缚悉底那时一样。那段日子里,他们曾在河畔和菩提树荫下渡过了很多时光。

    缚悉底望望跟随着佛陀的二十位比丘,见他们个个都是赤着脚,穿着和佛陀一般颜色的衲衣。再看清楚一点,缚悉底才发觉佛陀的衲衣,比其他比丘的长了大概一只手掌的长短。站在佛陀旁边,是一个直望着他微笑而年纪又和他相若的沙弥。佛陀轻轻的在缚悉底和卢培克的头上拍拍,然后告诉他们,他是在回王舍城的路途中,特地前来探访他们的。他又表示很乐意等他们替水牛洗澡完毕后,和他们一起步回缚悉底的茅舍。

    在路上,佛陀介绍他的儿子罗睺罗给缚悉底和卢培克认识。原来刚才对他笑得灿烂的沙弥,正是罗睺罗。他比缚悉底年轻三岁,但却和他一般高矮。虽然罗睺罗只是一个沙弥,一个初学者,但他穿的衣服却和其他比丘的无异。罗睺罗行在缚悉底和卢培克中间,把手里的钵交给卢培克,又把自己的双手温和地搭在俩个新朋友的肩膊上。他从父亲的口中已听过很多关于缚悉底的事,所以对他已感到很熟络。这两兄弟也正陶醉在罗睺罗这股温暖的情怀里。

    回到缚悉底的家中,佛陀便立刻邀请他加入僧团跟他修学佛法。十年前,缚悉底曾向佛陀表示他有意跟佛陀修学,而佛陀当时也曾答应会收他为徒。现在佛陀再回来,缚悉底已满二十一岁了。佛陀并没有忘记他的承诸。

    卢培克拉着水牛回到牛主雷布尔庄主的住处。佛陀则坐在缚悉底屋外的一张小凳子上,比丘们都站在他的背后。泥土墙壁,茅草屋盖,缚悉底的房子实在容不下所有的人。芭娜对缚悉底说:“哥哥,请你跟佛陀去吧!卢培克比你当初放牛时还要健壮。我也已经可以打点房子的一切。你已经照顾我们十年多,现在该是我们照顾自己的时候了。”

    媲摩坐在盛载而水的大木桶旁边,望着她的姊姊,一言不发。缚悉底望望媲摩。她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缚悉底初遇佛陀的时候,芭娜只有六岁,卢培克三岁,媲摩则仍是个婴孩。卢培克在门外玩泥沙,芭娜就在替全家烧饭。

    他们父亲死后六个月,母亲也因分娩而去世。缚悉底虽然只有十一岁,便已经要当起一家之主。找到看水牛的工作后,缚悉底努力勤奋,使全家都得到足够糊口。有时他还可以带一点水牛乳汁给小媲摩享用。

    媲摩这时明白缚悉底想知道她的感受,于是她微微的笑了。再踌躇一会,她轻声地说:“哥哥,你就跟佛陀去。”她转过头来,想把眼泪收藏起来。她曾听过缚悉底提起无数次想跟佛陀修学的愿望,她实在是真心的想他去。但当这一刻将要来临时,她又按捺和掩饰不住内心的悲伤。

    这时,卢培克从村里回来,刚听到媲摩说的话。他立刻知道要分开的时候终于来了。他望着缚悉底,然后说:“哥哥,请你随佛陀走吧!”这时,全屋里寂静无声。卢培克将视线转向佛陀,再说:“我尊敬的大人,希望你允许我的哥哥追随你学习。我己够年长去照顾这个家了。”卢培克望向缚悉底,极力忍着泪水,再说:“不过,希望哥哥你请佛陀让你有空时回来探望我们。”佛陀站了起来,轻抚着媲摩的头发,然后说:“孩子们,先吃一点东西吧。明天早上,我会回来接缚悉底,然后一起去王舍城。今晚,我和比丘们会在菩提树下度宿一晚。”

    佛陀行到木闸前,又回过头来对缚悉底说:“明天早上,你不用带任何东西。身上穿着的衣服已经足够。”

    那天晚上,他们四兄弟姊妹谈到深夜。就像一个将要远行的父亲,缚悉底给他们作最后的叮嘱,要他们互相关怀,好好的照顾这个家。他轮流的拥抱每一个弟妹。当小媲摩被哥哥紧抱在怀里时,她真的再无法强忍眼泪了。她低声啜泣起来。不过她很快又抬起头来,深呼吸一下,然后望着哥哥微笑。她实在很不想令缚悉底难过。暗淡的油灯光已足够令缚悉底看到她的笑容。他明白和感谢小妹妹的心意。

    第二天清早,缚悉底的朋友善生也前来与他道别。她前一晚经过河畔时,是佛陀告诉她缚悉底将会出家,加入僧团的。其实善生认识佛陀也是在他未证道之前。善生比缚悉底大两岁,是村长的女儿。她带了一小瓶子草药送给缚悉底。但他们还没有谈上几句话,佛陀和他的弟子已来到了。

    缚悉底的弟妹一早已经起来准备送行。罗睺罗与他们一一轻声嘱咐,鼓励他们要坚强和互相照顾。他更承诺,每当他路经此地,必定会来优楼频螺探访他们。缚悉底一家人与善生跟着佛陀和比丘们一同行到河边。就在这里,他们全部合上掌来,向佛陀、诸比丘、罗睺罗及缚悉底道别。

    缚悉底心里感到既惶恐又喜悦。他紧张得胃里打结。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优楼频螺。佛陀说过,需要十天时间才可以到达王舍城。平常人是可以行得快一点的,但佛陀和他的比丘们行得比较慢,而且十分从容。当缚悉底的步伐放缓,他的心也跟着平静下来。他现在已全心全意地投入了佛、法、僧之中,而这就是他要行的道路。他再转过头来,深情地看了他唯一熟悉的人和地最后一眼,善生和他的弟妹渐渐在他的视线中变成尘土般细小,溶入了林树的影子里。

    对缚悉底来说,佛陀的步行就是为享受步行而行的。他似乎全不在乎会否到达目的地。他的比丘们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呈现些微的紧张和不耐烦,或希望尽快到达目的地。每个人的步伐都是那么缓稳平和。他们就像一起在写意地漫步,没有一点疲态。而每一天,他们却都可以行上一段很长的路程。

    每天早晨,他们都会到附近的村落中乞食。他们以佛陀为首,长列排行。缚悉底行在最后,紧贴罗睺罗背后。他们步行时静悄庄严,每一踏步都专注地留意着每一下呼吸。他们不时会停下来接受村民的供养,使他们有机会把食物放进钵内。有些村民恭敬的跪在路旁,等侯着供僧。当比丘们接受食物时,他们都默默的为村民诵经祝祷。

    乞食完毕,他们就会慢慢的离开村落,找一处树荫草坪坐下来进食。他们围成一个圈子坐下,然后小心地将食物分配到每一个钵中。罗睺罗到附近的溪涧盛一瓶清水回来,恭敬的拿到佛陀跟前。当佛陀合上双手形成莲花状后,罗睺罗便把水慢慢倒在佛陀的手上,让他清洗双手。他同样地依灰的给每人洗净双手,最一才轮到缚悉底。因为缚悉底还未有他自己的钵,于是罗睺罗便把自己一半的食物放到一片大蕉叶上,分给他的好朋友。进食前,比丘们都合掌念诵,然后才默默地吃,留心注意着每一口食物。

    进食后,一些比丘会修习行禅,另一些则修习坐禅,更有一些会午睡一会。等到日间最热的时间过后,他们才又再次动身,继续旅程,直至入黑。他们一边行,一边留意有甚么地方可以歇宿,而最理想的地方,当然就是那些不会受骚扰的森林了。每一个比丘都有自己的坐垫。他们多半是先踟趺静坐半个晚上,才再铺好衲衣,躺下来睡。每个比丘都有两件衲衣。一件是身穿的,另一件是用来避寒的。缚悉底像其他的比丘一般踟趺静坐,又学会了用树根作枕,睡在泥土地上。

    当缚悉底第二天早上醒来,已看到佛陀和很多比丘都在平静的禅坐。他们全都散发着安祥和威严。太阳一出来,各人收拾好地上的衲衣,拾起钵,再准备出发新一天的旅程。

    就这样的日行夜息,他们终于行了十天才到达摩揭陀国的城都王舍城。这是缚悉底第一次见到一个城市。马拖车在布满房舍的街道上疾驰而过。到处都回响着喧闹和欢笑声。但比丘们的行列,就如他们在河边和田间行走时一样,依然是那么平静地缓步而行。几个城里住的人停了下来看他们。又有几个认得佛陀的,恭敬地作揖顶礼。比丘们继续他们平和的行列,直至抵达刚位于城外的竹林精舍。

    佛陀回来的消息很快传遍寺院中。不到几分钟,近四百个比丘已齐集来欢迎他的回来。佛陀没有说太多,只是问问他们的近况和禅定的修习情形。他交托舍利弗照顾缚悉底。罗睺罗也是依止舍利弗的。他是寺院里沙弥的主导师,负责看管超过五十个年青的初学者。他们全部都是参加僧团未超过三年的。寺院的常住则是一个名叫憍陈如的比丘。

    罗睺罗被安排指导缚悉底有关寺院的生活规仪,包括行住坐卧,与别人交往,修习行禅坐禅,细观呼吸等等。他又要教缚悉底怎样穿衲衣、乞食、诵经和清洗他的钵。连续三天,为着要好好学会这些,缚悉底没有离开过罗睺罗身边半步。罗睺罗也全心全意地教导缚悉底。不过,缚悉底知道自己如要做这一切做得自然自在,非要多年的磨练不可。经过这一番基本指引后,缚悉底被舍利弗邀请到他的房子里,讲解有关比丘的戒条。

    一个比丘离开家庭,是为着要以佛陀为师,以佛法为开悟之道,以僧团为修行上的支援。一个比丘的生活简单纯朴。乞食能助长谦卑之外,更成为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藉此使一般人能体会到佛陀对爱心和体恤的教导。

    十年前,在菩提树下,缚悉底和他的朋友已曾听过佛陀解释说,开悟之道就是爱与宽容之道。所以他现在很容易便领悟到舍利弗所说的。虽然舍利弗的外貌严肃,但他的目光和笑容都散发着无限的温暖和慈悲。他告诉缚悉底将会举行一个受戒仪式,来正式接受他加入僧团。他也同时教缚悉底背诵一些在仪式上要说的字句。

    舍利弗自己是戒仪的主持。大概有二十多个比丘参与这个仪式。看到佛陀和罗睺罗在旁观礼,令缚悉底倍添欢喜。舍利弗默念一首偈语后,便将缚悉底头上几撮头发剃下。跟着,他把剃刀交给罗睺罗去把缚悉底剩下的头发剃掉。舍利弗给缚悉底三件僧衣,一只乞钵和一个滤水器。因为经过罗睺罗的指导,缚悉底很轻易便将衲衣穿上。跟着,他向佛陀及在场众比丘顶礼,以表示他深切的谢意。

    将近午间的时份,缚悉底第一次正式以比丘的身份练习行乞。竹林精舍的全部比丘分成数个小队,分别步往王舍城。缚悉底跟着舍利弗带领的一队。行出寺院不到数步,他就提醒自己,乞食也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他集中地观察着自己的呼吸,静心留意前行的每一步。罗睺罗行在他的后面。虽然缚悉底现在已是一个比丘,但他很明白自己比罗睺罗的经验少得多。他真诚坚决地发心要好好的栽培自己内在的谦卑和美德。

    (本章完)

    读之阁,读之阁精彩!

    (www.duzhige.com = )



第四百一十二章 大战将起(三十)  
相关:    此情惟你独钟  穿越星际妻荣夫贵  降生记  我真的是反派啊  妖怪茶话会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磨刀第四百一十二章 大战将起(三十)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42s 2.3892MB

搜"磨刀"
360搜"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