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旧事儿 第三章:天地能知忠义心(第28节)

    ◇前夕

    孙李内讧对清廷来说确实是个机会,更重要的是,那个令清王朝所有人闻风丧胆的李定国去了云南。

    仅凭一个孙可望,是无法挡住清军的铁骑的。

    李定国前脚一走,清军后脚就踏了进来。

    清军大致分为两队进攻广西,一队由湖南的洪承畴发兵,另一队由广东的尚可喜与耿继茂发兵。

    事实证明,孙可望确实是个白痴,也可能是李定国把永历接走让他不爽,清军没怎么费力就占领了南宁,广西大部分地区再度落入清军之手。

    历史的天枰似乎又一次倾向了清朝,即使有李定国这个重量级的砝码,貌似,已经无力回天。

    此时的永历帝似乎已经感到了绝望,纵观自己一生,虽然没什么用(必须承认),但出现了一根又一根的救命稻草,拼命支撑着这个曾经偌大的王朝,对只是曾经。

    现在已经气息奄奄,这个王朝就像一位老人,风烛残年,貌似已经走向了他的终点。

    永历没有能力改变一切,但他很庆幸,有那么一批大臣,一直陪伴在这位老人身边,始终不离不弃。

    李成栋的反正,李定国的出山,让永历不止一次的看到了希望,然而,这只是短暂的,希望之后就是绝望。

    尽管有这么一批忠心的大臣,但还是无法阻挡历史的脚步,阻挡那个古往今来可以概括所有失败者的理由的东西。

    很多人信,很多人不信。

    气数,气数已尽!

    然而永历没有思考人生的时间,也没有时间去感叹命运。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投降,战斗。

    毕竟是朱元璋的后代,永历的一生虽然活得窝囊,但还是有骨气,他选择了战斗。

    永历的地盘不多,李定国好不容易收复的广西再度沦陷。湖南西部,贵州有孙可望,永历无法控制。永历能控制的地盘只有云南一块。

    小,毕竟太小了。

    广西失陷后,永历没有急着收复,不是因为不想收复,而是中间隔了一堵墙。

    熟悉中国地图的肯定知道,云南与广西相差也不是很远,但中间隔了一个省——贵州。

    而现在,这堵墙就是孙可望。

    不能收复广西,那就把眼光放在四川吧。

    这是个明智的决定,除了四川临近云南外,还有一个原因。假如,我是说假如,拿下四川后,就可以联合川东、湖广的夔东十三家,那时候形势又要再度改变。

    李定国刚刚打了仗,又大老远的将永历接到云南,说实在的也该休息一下了。

    老板永历很人性化,李定国安心休息,攻打四川的任务落到了刘文秀头上。

    刘文秀上次被吴三桂在四川击败后,被孙可望罢了职位,在昆明喝西北风,现在终于又要跨马横刀,再上战场。

    刘文秀的封号是“蜀王”,可能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他将与四川打不少交道。

    上一次,他在四川败了,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没有选择后退,他选择了站起来,在同一个地方,他满怀信心。

    对一个武将而言,最失败的莫过于在同一个地方栽两次跟斗,最光荣的莫过于征服那个曾经令他栽跟斗的地方。

    同很多战争片一样,刘文秀在出征前喊出了前人后人百用不厌的口号。

    此战,只许胜,不许败。

    1656年(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春,刘文秀派部将高承恩统兵五千由云南入四川,为先锋部队。

    刘文秀殿后,由于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这次刘文秀打得小心翼翼,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可以用无一败绩来形容。

    就这样,一路顺风顺水,刘文秀打到了雅安。

    雅安在哪儿,我是一个四川人,我知道四川有个雅安,但具体在四川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

    后来搜了一下,我很吃惊。

    在历史上,这场战役绝对算不上什么大战役,就如许多历史人物一样,概括这场战役的也就那么一句话,顶多一段话。

    大概就是刘文秀率军打四川,打到雅安,然后,没了。

    雅安在什么地方?我和大家说一下,雅安上去是眉山,苏轼老家。眉山上去就是成都。

    也就是说,雅安已经十分接近四川中部,舍着点算,刘文秀可以说是打下了三分之一的四川。

    这对当时的人来说,包括永历、顺治,基本上改变不了什么,别说三分之一的四川,即使把四川全境送给永历,估计都无力回天了。

    当然,对后人来说,也算不上什么,这件事不可能像李定国“两蹶名王”一样,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再说直白点,可能连话题都算不上。

    但这对刘文秀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不辱使命是一点,在一点就是他证明了自己。

    他曾经在这个地方跌倒,现在他爬了起来。

    他很自豪,足矣!

    就在刘文秀在前线打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他接到永历的一个消息——退兵。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屁话。受不受?必须受,姜维要受,岳飞要受,刘文秀还是要受。

    大家可能会问,打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撤军呢?

    不是永历想撤军,朝中也没有秦桧(至少没那么嚣张),永历要刘文秀完全是逼不得已。


    不知是谁放出了话,孙可望要来打云南,这个人真该死。

    但很巧,孙可望不来就不是孙可望了。

    就这样,可以说永历以他的“先见之明”保住了云南,但是攻打四川的计划就半途而废了。

    1657年(永历十一年)二月,刘文秀奉诏返回昆明。

    孙可望经过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做了那个决定,为了不让大家失算,那就造反吧。

    以前阴着造宫殿,制龙袍也就算了,现在,他就要真正的踏上造反之路了。

    成王败寇。

    这个是规则,但是孙可望实在没有说这个成语的资格,李定国太闪耀,只要有李定国在一天,他孙可望永远都只能是寇。

    就在刘文秀回军的同一年,同一个月,孙可望行动了。

    首先他封了一大堆王侯。注意,孙可望是秦王,他没有封王的权力,但他就是这么做了,态度就很明显了。

    反吧,目标,昆明。

    孙可望要造反,纵观整个永历朝廷,能和孙可望交手的也只有李定国了。

    曾经的兄弟,现在变成了敌人。

    这个结局,孙可望恨不得早点到来,李定国也料到了。

    开战吧。

    等等,开战之前还有一件事,双方进行兵力部署。

    他们要争取一个人。

    不错,是他们。李定国要争取,孙可望也要争取。

    这个人叫祁三升,当时驻扎在四川,既然双方都在争,估计这个祁三升是个不错的将军。

    祁三升最先是跟着李定国混的,而现在,最先召他的是孙可望。

    孙可望叫他来贵州,李定国接到消息后,不甘落后,叫他来云南。

    祁三升举棋不定,一边是上司,一边是上司的上司(曾经),怎么办?

    最后,他选择了上司,孙可望的所作所为祁三升还是有所耳闻的,他耻与孙可望为伍。

    爱国是他决策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

    祁三升在李定国手下混过,深知李定国不是一般的猛,孙可望要和他斗,估计十个脑袋都不够。

    就这样,祁三升收拾行李,向云南出发。

    孙可望大怒,派兵在后面追,追了一路,到了云南,祁三升的兵马基本上死得差不多了。

    但永历还大大褒奖了祁三升。

    在战争打响前,李定国已经胜了一局,靠的是人格魅力。

    此时的孙可望气得冒火,他决定放手一搏,但是他发现,没法放手。

    当初孙可望出云南加入永历集团时,只带走了一些兵,包括他自己。

    在昆明,有他的家眷。

    他很想放手一搏,但条件不允许,他怕永历把刀架在自己家人的脖子上,威胁自己。

    这令孙可望很难办。

    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个办法。

    他派人到昆明要人。

    但是,他要的不是家眷,而是当年出云南时留在云南的自己的嫡系军队。

    双方打仗,你向对手要兵,恐怕兵没要到,等到的就是一拳头,当然前提是对手不是傻子。

    孙可望其实也明白,要家眷永历肯定不会给,那就要兵吧。意思就是:你还有我的家眷,即使我要了兵,你还是可以威胁我,怎么样?敢不敢给?

    给,为什么不敢。永历心甘情的愿当了一回傻子,不过这个傻子,是孙可望看来的。

    永历很给面子,孙可望派人到云南要兵,永历二话不说,给。

    不仅如此,接下来发生的事令孙可望做梦也没有想到。

    永历归还了孙可望的本部兵马后,李定国送来了自己的家眷。

    他没有听错,当自己的家人活生生的站在自己面前时甚至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李定国的意思很明确:对付你,根本用不上威胁。他将用行动使孙可望明白这个道理。

    除了这个意思,我们也不难看出,其实永历与李定国到此时,仍然不希望与孙可望决裂。

    孙可望自封秦王,永历给李定国的封号是晋王,秦晋,秦晋之好,要的就是二人和睦相处。

    永历可以给孙可望爵位权力,李定国也可以承认孙可望是自己的上司,但永历只有一个条件,安分。

    说实在的,真的很够意思了。

    但孙可望就是不安分。

    既然没得说,那就打吧,



第三章:天地能知忠义心(第28节)  
相关:    三国之巅峰召唤  特拉福买家俱乐部  御鬼者传奇  神级插班生  逆剑狂神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明末旧事儿第三章:天地能知忠义心(第28节)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1s 2.3802MB

搜"明末旧事儿"
360搜"明末旧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