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之辩
老庄、长桑公子、庄周、惠施走出第一辩厅后,直接来到第三辩厅。只见一儒者正在说道:“孔老先生的一个名叫有茗的弟子曾说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道便产生了,做人和治国的原则就会形成。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爱的根本吧!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这里的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而这人道最鲜明的体现是孝悌之心。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百行孝为先’的古训。所以,要培养仁爱之心,必先从孝悌开始。‘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就道出了孝这一为人处世的根本。现在,咱们就着重讨论讨论‘孝’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意义。儒家认为,‘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的、讲文明的人。重孝的家庭,亲情浓郁、关系牢固;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不重孝道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骇人听闻!”
一年轻的墨者站起来说道:“吴有为先生,您说得很对,‘孝’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我们大家都赞成。可也不是您讲的那么危言耸听,骇人听闻。‘孝’又有谁不懂呢?又有谁不会呢?有事情我们年轻人干,有酒菜给你们年长的人吃。”
一道家老者站起来,呵呵笑道:“年轻人,您说得不错,这是最基本的孝。‘孝’不仅仅是养活父母,让父母吃好穿好,更是晚辈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我也套用儒家孔老先生的一句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在人只把能奉养父母便算作孝了。就是狗马,一样能有人饲养。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心,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分别呀!所以,‘孝’绝不仅仅是能够保证父母衣食无忧。因为父母更希望得到的是儿女的真情关怀!”
青年墨者面有愧色,拱手向道家老者道:“请问柏矩老先生,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孝’呢?”
柏矩呵呵笑道:“‘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感,而不仅仅止于‘供养’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子女要做到孝顺,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这并不是完整的孝。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乃是心难。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所以,儿女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有的儿女在为父母盛饭倒水时总把碗和杯子‘砰’的一声放在父母面前,把父母吓得哆嗦一下。这样的态度,会让父母做何感想,这样的行为能算是孝敬吗?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一颗孝敬的心更令人动心,因为,孝心比世界上任何珠宝都名贵。珠宝有价,孝心无价!大伙儿也许都知道老聃老先生还有一个师弟,大伙儿都尊称他为老莱子。老莱子不论在楚国,还是全天下,他的学识和修养都不在他的师兄老聃之下,可他的孝心却是天下很少有人能及的。就是他自己到了年老的时候,还经常装扮成孩儿的模样,唱歌、跳舞及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来使年迈的父母开心、快乐。所以,真正的孝顺是发自内心的。尊敬父母,孝顺父母,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怎么做?”
“好!”庄周率先站起,拼命为柏矩爷爷鼓掌叫好,惠施也当仁不让地为柏矩爷爷呐喊。
全场为之动容,竟全部起立,鼓掌欢呼。
这一刻,“孝”弥漫了辩厅三的角角落落,“孝”植入了众人的心田。因为“孝”,父母开心快乐;因为“孝”,全家亲情浓郁;因为“孝”,社会安定和谐;因为“孝”,人间幸福美满。
一名家学者站起来,说道:“是啊,孝敬、孝敬,只有敬才能做到孝。‘孝’是建立在‘敬心’之上的,要有一颗在乎父母心理感受的心灵。孝敬不仅表现在我们的行动上,更要永存于我们的心间!我在这里不仅代表我自己,我还想代表所有应该孝敬父母及长辈的年轻人问一问,具体怎样做才能让父母及长辈真正地开心快乐呢?”
一儒者站起来说道:“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老先生的意思就是说,父母在时,不做远行。若不得已要远行,也该有个方位。如何理解呢?我认为,孝顺并不是束缚你的绳索,当你需要远游时,一定要告诉父母及家人你在什么地方?这样一来,父母有什么事情,也能及时通知你,以免留下什么遗憾。这就是孝道!”
众人鼓掌。
又一儒者站起来,说道:“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要是体会过孩子生病时父母心急如焚的心情,你就懂得了什么叫孝顺了。是的,我们从出生到父母一口奶一口饭地哺育,到一件衣服一次问候的无尽关怀,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牵挂的根源,更是父母幸福的寄托,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牵连着父母的心。我们这里有许多已为人父母,对这句话一定感悟和体会很深;我们这里还有许多未成家的年轻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恐怕有点困难了,但是你们可以想到你们自己生病时的情形,就能够想起父母那焦急而担忧的神情,就会理解父母那时的心情。有人说,人的感情是对下不对上的,从来都是把大把的精力和金钱投放在孩子身上,而留给父母的却少得可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生病的孩子尽心尽力,无论多苦多累都毫无怨言,但是对自己的父母却做不到这样,尤其是对久病在床的父母,要做到毫无怨言那真是太难了。所以有句老话叫作‘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不过,对于真正的孝子而言,就算父母是久病在床,也会心甘情愿地照顾父母的。所以,我们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自己的父母,让父母只剩下对你疾病的担忧,这样的孝才是真正的孝!”
全体再次起立,鼓掌。
又有一人站了起来,但看不出此人属于哪门哪派,估计此人应该与庄周、惠施他们一样,是从外地来这儿观光游玩的吧?只见此人向四周抱拳施礼,说道:“各位先生、学者说得很好啊!每个人都应该讲孝道,尽孝心。我在这里想请教诸位一下,我有一个邻居,他的父亲有偷盗的习惯,街里街坊都知道他有这个毛病,都与他不交往,现在他的儿女也离他而去。请问,如果这个好偷盗之人是在座的某位的父亲,您将如何面对和怎样对待自己的父亲呢?”
一道者站起说道:“他的儿女离他而去是不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与家人相处时,应当兼顾情义,尤其是做子女的,应该以不伤害父母为前提。如果对父母无情,则必将陷于大不义的境地。即使因父母的过错而导致矛盾,也不可能斩断父母子女间的亲情,只要互相体谅,子女用爱感化父母,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父母的过错同样也是可以改正的。我这里说一个故事大家伙儿就知道如何对待有过错的父母亲了——
“舜,大家伙儿都知道,他是古代非常贤明的君主。相传舜的父亲叫瞽叟,是个瞎子。舜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后来瞽叟又娶了个妻子,生了个儿子叫象,象狂傲骄纵。
“舜的父亲是个老糊涂虫,只宠爱后妻和后妻为他生的子女。后母更是把舜看成是眼中钉,容不下他。弟弟象是个粗野傲慢、自私自利的家伙。只有小妹妹多少还有点善良之心,舜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不但得不到温暖,还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心肠狠毒的后母,总想找机会杀死舜,舜在家里实在是待不下去了,只好一个人搬到了厉山脚下,盖一间草屋,开垦一片荒地,一个人过起了日子。
“尽管父亲打骂他,后母也狠毒地想害死他,弟弟也总是欺负他,可是他却有一片真诚的孝心,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弟妹。他独身一人在厉山耕种田地,每遇荒年,他总是暗中拿些粮食去接济他的父母。舜是个德行高尚,富于谦让的人,他在厉山耕作没有多久,在他的德行感化下,那些过去争夺地界的农民,就都能够和睦相处了。舜走到哪里,他崇高的德行都能感化他周围的人,大家都愿意跟他住在一块儿。大家伙儿都喜欢他,围绕着他住了下来。过了一年,他住的地方便成了村庄;到了第三年,那里就成了一个小镇。
“那时候,尧的年纪大了,正在天下寻找贤人,准备把帝位禅让给舜。各地的族长们也都推荐舜,说他既孝顺又有才干,可以做继承人。于是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做妻子,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了他。舜做了国君以后,关心百姓的疾苦,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又把自己的父母接了过来,并更加的孝敬他们。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待有过错的父母,不能有怨恨之心,不能有抛弃之意,仍然要敬爱他们,孝敬他们!”
一儒者站起来,接口道:“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怎样对待有过错的父母,孔老先生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就是说,见到父母有过失,要婉转地劝说。如果已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又没有得到父母的采纳,还是要照样尊敬顺从,只是心里忧愁但并不埋怨。如何对待父母缺点的问题,为人子女者,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当然对父母的过错与缺点一味地包容与袒护也是不对的,要选择适宜的方法与时机向父母讲明,但须注意劝说的态度要温和,不能对父母横加指责,要善于运用亲情的力量改变父母。但是,当子女规劝父母,而父母不听怎么办呢?孔老先生就说,在这种情况下,仍要对父母表示恭顺,虽然为父母不能改正缺点和错误而内心担忧,但却不能心怀怨恨。说到自己的父母,也有可能是君子或者小人,如何能让他们远离小人的习气而靠近君子的行为呢?这就要劝谏他们放弃不良的习惯,委婉说服。就算是说服不了,那么照样要对他们恭敬行孝,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毕竟是自己的父母亲人,绝不能因为他们不明白道义而有过失就不行孝道。否则,自己连孝都做不到,又怎么去要求父母行义合道呢?也许,在自己的孝心感召和耐心劝说下,父母真正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改过自新的。总之,对待父母,首先我们的态度要端正,孝敬父母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竭尽全力的即可,不一定非得要求物质是多么的富足。家庭经济不太好的怎么办呢?难道就可以不孝顺父母了吗?同样得孝顺父母!尽管有的儿女不能保证让父母过上富足的生活,但只要能对父母发自内心地量力而为地行孝,也是真孝。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尽心尽力便是孝,如果一定要拿物质来衡量孝心,那么贫苦人家的孩子就不孝了?所以说,不管父母是君子还是小人,只要我们将父母一切放在心上,心中想着让父母过得更好,心情更愉快,这样即使我们孝顺父母显得力不从心也会问心无愧的。从另一个角度讲,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不愿子女因为自己而背上沉重的负担,只要儿女们过得好,对自己有一份孝心,这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辩厅三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