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日本正处于封建割据的南北朝时代。早在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打进京都的足利尊氏废黜了后醍醐天皇,另立天皇,自任征夷大将军,设幕府于京都。后醍醐天皇南逃吉野,建立朝廷,史称南朝,在京都的朝廷被称为北朝。后醍醐天皇为了恢复王权,推翻幕府,派他的儿子在九州设征西府。除了南、北两个朝廷外,还有许多割据势力——守护大名。他们掠夺财富,除互相争战之外,还常常支持和勾结海盗商人骚扰和掳掠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了元末明初的倭患。
朱元璋即位后,连续派使者到日本,以恢复两国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了消弥倭患。但由于日本处于分裂对抗状态,几次派使都毫无结果,倭寇侵扰日渐繁复。北起山东,南到福建,到处受到劫掠。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统一日本。南朝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托,于是流落海上,盘踞海岛,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时侵扰中国沿海,造成洪武末年日渐炽盛的倭患。
统一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也想肃清南朝的残余势力,打击海上盗贼,同时也想发展与明朝的贸易,获取丰厚的利益。于是,两国恢复了关系。明成祖时,双方建立了勘合贸易关系,明朝给予足利幕府贸易凭证,即勘合,日本方面凭勘合来中国进贡,进行贸易。明朝发展与日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消除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足利幕府也积极剿捕倭寇。在足利义满死后,其子足利义持改变政策,双方勘合贸易中断,日本也不再剿捕倭寇,足利义满时期稍有收敛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国沿海一带蔓延开来。
其后,在足利义教时期,中日勘合贸易又得以恢复。成化三年,即日本应仁元年(1467年),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足利幕府衰弱,勘合贸易制度遭到破坏,一些守护大名为了争得与明朝贸易的权力,抢夺勘合,没有贸易勘合的大名便进行海盗活动,明嘉靖中叶以后,中日勘合贸易完全断绝,倭寇侵扰日益严重。
明初,由于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因此倭寇未能酿成大患。正统以后,随着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气焰便日益嚣张。
公元1439年(正统四年),倭寇侵扰浙江台州的桃渚村,倭寇所到之处,除了洗劫财物、掳掠少壮、发掘家墓外,还用灭绝人性的残暴手段屠杀无辜的百姓。他们有的用沸水烫婴儿,“视其啼哭,拍手笑乐”;有的把大肚子孕妇剖腹,“赌猜男女”;有的把青年妇女**后,挖胸破肚;有的把誓不从者削去五指,割掉**;有的把坚强不屈的男子断舌、**、钉壁;有的把敢于反抗者砍掉双臂、割去耳朵鼻子;有的……以上这些都是史志记载的,有据可查的。倭寇的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至嘉靖时期,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沿海一带私人经营的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一些海商大贾、浙闽大姓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他们成群分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结日本各岛的倭寇,于沿海劫掠。这些海盗商人如王直、徐海等,与倭寇勾结,使得倭患愈演愈烈。同时一些明朝官僚也与这些寇盗建立了联系。
公元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明朝派朱绔巡抚浙江,兼提督福建军务,朱绔到任后,封锁海面,击杀了通倭的李光头等96人。朱绔的海禁触犯了通倭的官僚、豪富的利益,他们指使在朝的官僚攻击朱绔擅杀,结果朱绔被迫自杀。从此,罢巡视大臣不设,朝中朝外,不敢再提海禁之事。倭寇更加猖獗起来。
倭寇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被激愤的中国人民纷纷组织起来,进行抗倭的自卫斗争。
公元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入侵南汇县,闵电等募集千人抗击。同年倭寇进犯松江,营州商人孙镗捐资助军饷,还派人回家乡动员子侄前来参加抗倭斗争。当时有“吴中倚镗若长城”的说法。
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由苗、汉、壮、瑶等族人民组成的抗倭军队,在明朝爱国将领的领导下,于王江泾(嘉兴北)大破倭寇,斩敌2000人,这是嘉靖年间抗倭斗争中的一次巨大胜利,被称为“自有倭患以来,此为战功第一”。
同年,一股70人的倭寇登陆后竟深入腹地行程千里,从浙东窜入安徽、江苏,一路掠杀,还围绕南京城兜一大圈。当时在南京驻有军队12万人,却多不敢出战。最后这股倭寇虽然被歼,但明军伤亡竟达4000人!
公元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倭寇进犯定海,城中居民誓死抵抗,倭寇转攻长乐,城墙崩坏几十米,居民数千人列栅拒战,拼死防守。同年,倭寇1000余人自福清直趋三江口登陆,焚掠涵江,进迫兴化府城;同时倭寇袭击扬州,各地来扬州经商的商人数百人参加守城作战,郜姓商人射死倭寇首领,扬州城得以保全。
公元1561年(嘉靖四十年),倭寇几千人袭击浙江台州、桃渚、圻头等地。同年,倭寇三次进犯兴化府城周围地区,守将侯熙通倭。倭寇屠荔浦村,血染沟水为赤。
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从温州来的倭寇与福宁、连江的倭寇一起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的倭寇与福清、长乐等地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延及龙延、松溪、大田、古田、莆田。倭寇在距宁德5公里的横屿,凭险固守,官军与倭寇相持一年多。新来的倭寇又在牛田,兴化筑营固守,互为声援,使福建频频告急。
同年,倭寇从城西北角东岩山(古称乌石山)高处用云梯爬上城垛,兴化城遂于11月29日陷落。摄郡守奚世亮、训导卢尧佐战死。倭寇放火烧掠,杀害军民5000多人,其中包括19名进士,53名举人,356名庠生。他们不但抢劫杀人,而且还放火烧毁楼舍。府县公厅儒学堂、四门城楼、各衙分署及许多官舍民房等,都被放火烧毁。许多少女、少妇被蹂躏,义不辱者被刺死、杀死。城中死于刀锋、火烧者将近2万人。布衣林龙江目睹家乡的惨状,挺身而出,变卖家产,赈民救灾,收尸瘗骸。据《林子本行实录》、《林子年谱》等记载,林龙江先生组织门徒70多人,先后6次在莆田、仙游城乡收尸瘗骸,总共有23800具,其中收埋全尸3000具,火化2000余具,埋葬遗骨百余担。据不完全统计,仅1543年至1563年的倭患期间,死在倭寇屠刀下的数以万计,总数不下3万人。再加上疫病流行,缺医少药,死者不计其数。致使“一坊数十家,丧者五六;一家数十人,而丧者七八,甚至尽绝者。哭声连门,死尸塞路。孤城之外,千里为墟。田野长草叶,市镇生荆棘”(《兴化府志》)。
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底,攻陷兴化府城,在城中烧杀奸淫掠夺,无恶不作,盘踞两个多月才弃空城退出,经岐头攻陷平海卫(今莆田县平海),以此为巢,四出骚扰。
当时中国人口、财力和军队数量都超过日本多倍,倭寇还非正规军,然而明军几十年间在沿海却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倭寇的侵掠骚扰,给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公元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在海丰附近的战斗中,农民武装花腰蜂等英勇杀敌,取得了胜利。至此,威胁大明王朝几十年的东南沿海倭患被最后平定,这是爱国军民共同奋战的结果。
而说到倭寇,那么明朝有两位名族英雄都让东南沿海的倭寇,闻风丧胆,他们是俞大猷将军和戚继光将军,时称“俞龙戚虎”。
从当时中日双方的战略态势看,最有效地平定倭患应是建立一支实力胜于日本海盗的舰队,以明初郑和下西洋的建船水平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与戚继光共同作战的名将俞大猷便主张:“大治战舰,贼来则击,贼去则追,又来又击,又去又追”。防敌、歼敌于海上,确是战胜海上强敌的根本途径。然而明朝当权者承袭了农耕民族的保守观念,缺乏海洋观念,对付海上来敌主要靠的是陆战。试想,若是戚继光、俞大猷能指挥舰队驰骋东海,那将何其壮哉!后来的中国历史也必将改写。可惜这仅是一种美丽的假设,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所以很可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明代抗倭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任何力量都征服不了的。在世界风云变幻的时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爱国者、慈善家、宗教改革家林龙江先生爱国爱民、抗倭救难的大无畏精神,以史为鉴,毋忘国耻;缅怀先烈,振兴中华;牢记过去,开拓未来!